1、作者在西欧生活了10多年,后嫁给比利时男友、生下混血女儿,她将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面分享给读者,关于梦想与爱情,也关于欧洲的真正状态,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异国婚姻的酸甜苦辣。
2、本书不仅是一本有趣的随笔,更是异国生活的真实再现,观点犀利,将生活在欧洲的中国人的各种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
3、用张爱玲式的尖锐、三毛式的浪漫,讲述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展示出一个女子如何思考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自我。
序 言
亲爱的朋友们,我写这本书,是因为真的有话想说,也有些故事想跟你们分享。
在这个全世界都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的年代,不同的国家之间到底还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西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到外国去生活到底好不好呢?曾经,我也被这些问题困扰过。
从十八岁上大学学外语专业开始,我就决心要做一个“国际化”的人。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我一定要出去看看。
这一看就是十九年。
学外语,留学,教外语,做外语媒体,为外交机构工作,和外国人结婚,像外国人一样生孩子不坐月子,带孩子不靠老人,我看上去已经全方位“国际化”了。
我悄悄地告诉你吧:我深深地知道,我永远是一个中国人,虽然我是一个非典型的中国人,但我最关心的永远是中国的变化和中国人的幸福。
我想说一些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会让渴望“西方”的你失望,实在是抱歉了。我固执地认为,我应该放下面子,说真正的实话。如果非要说我从西方文化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我想就是坚持真诚的勇气吧。我再也看不下去网络上疯传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中西比较”了。中国什么都不好,“西方”什么都先进,多么令人羡慕。
然而,“西方”是哪里呢?是中国以西的所有国家吗?是从印度到中东,到俄罗斯,到欧洲,到北美洲,再到澳大利亚吗?是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的总称吗?是所有非汉语母语的国家吗?事实上,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西方”也许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
在20世纪,信息障碍使中国人觉得外面的世界精彩神秘。对信息和交流的向往使中国人把所有的发达国家异化为了一个“西方”的概念。“西方”看上去很美,但是永远也摸不到。我们只是为自己的盲目崇拜找到了一个依托的对象。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请不要再动不动就拿出这种可笑的“中西比较”了。这个立场本身就说明你对世界还一无所知,把中国放在世界之外。因为你还坐在井底,幼稚地比较着井内和井外的天空。
我想尝试着说清楚这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中国人的“西方”情结,我不得不再次做一些不是比较的比较。为了语言表达的简便,我在下面的文章里经常会使用中国和中国人,欧洲和欧洲人,法国和法国人,比利时和比利时人等字眼。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我所写的仅仅限于我接触到的那一部分人和社会,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不是社会学家,我没有对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过科学研究和统计,我所描述的只是发生在我和我的朋友身上的一些故事,它仅仅是一个侧面,不能代表全部。我不想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被简单地类型化为某一种形象。
我和你们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我想知道中国的位置在哪里?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又是什么?我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答案。
在今天,我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永远发达或落后,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代表所有的真理。世界上的人,乍一看,很不一样,细心观察,没什么不一样。
中国人,你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