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戴明贤集》第三卷,系戴老贵州系列作品之一。
戴老着眼于生活小物件,集中选取了父辈友朋之间流传赠送的部分书画拓印、照片书稿、居家物什等,从“物之历史”的视角切入,将物之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亦默默写下数十位亲人师友的人生故事。
书中主要述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人事,并借由相关物件追忆更早年月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地域变换多,所述人物众多。这些物件带着历史和旧日子的气息,是百样人生的无言见证。戴老以生活中的物件为支点撬动记忆,由物及人,展现了各种人物及其背后的时代风景,构成了“人与岁月”的深刻内涵。
我少年时代在家乡度过。上中学到了省城,几年后全家迁来。此后六十余年中,除了有七年在乌蒙山区教中学,一直生活在贵阳。多次有朋友问我:十几年的事你写了一本《一个人的安顺》,几十年的事怎么不写一本《一个人的贵阳》呢?其实,后半段的人与事,我还是写过不少的,但单篇散页,他们读是读了,不能形成整体感觉。写安顺,空间和时间都比较集中,适合用那种方志式、城记式的结构。这以后的几十年,时间跨度大,地域变换多,人和事十分庞杂,得另找一个能把它们收容在一起的口袋,才能使之形成整体。儿子无意间提出写“纪念品”的点子,我心里一亮:就是它了。
口袋有了,货物蜂拥而至,搅得心中五味俱全。从开始动笔到基本写完,是在二〇一〇年首尾,恰是我与妻子龚兴群的“金婚”之年。写下的这些人物,她也几乎全部与我同样熟悉。于是乎,它本身也成了一个纪念品。
借物写人,写出来一个巨变迭起的大时代中一堆渺小的“个案”。某日老同事王鼎名教授来访,一起回忆共历的种种往事,正像歌里唱的:有乐也有苦。他乃建议我写一本自传。我说,已经写了,就是那本《安顺》和这本《物语》。要想撇开其中的人和事,专写我自己,真就没了可写的东西。不是他们活在这些“物”上,而是我活在他们身上。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我却是“我写他人故我在”。如果不曾有过这些“被记录者”,我这个“记录员”就成了“0”。这个发现令我惊悚。
这组长短文字,从二〇一〇年初开始在《贵阳日报》副刊上连载,临近年尾归总起来,动手做一次通体修订:补写不应缺席的篇目,梳理文字,等等。中间接杜丽女士电话,告知拟将《一个人的安顺》收入《人与岁月》丛书。交谈中听我说起这部《物之物语》书稿,她出于职业敏感,立刻要求传去一阅。几天后回信:要了。我于是把应补入的篇章写出来,对全部文字再次做了梳理,成为眼前这个样子。她称这种写作是法国百科全书派微型史观的路子,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学派,但立刻望文生义地认同它完全符合我的观点。在此,谨对杜丽女士和贵阳日报王莹女士致以谢忱!
二〇一〇年元月十六日呵冻记于适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