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子老故事》为当代个人散文集,主要为杂文与游记。作品分为四辑,主要抒写作者吴志高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感悟、描绘旅行途中的见闻、表达日常生活的思索。文章语言简练,观点独到。
吴志高,笔名士心。建瓯市作协副秘书长。曾在学校、乡镇、市委教育工委办工作。现就职于建瓯市教育局德育、安全股。
代序:贴近生活 忙里偷闲
第一辑 激浊扬清
关于吃喝
漫谈美酒
衣当前后如一
对现代杨白劳不能心太软
“老调”还须“常弹”
“鲶鱼效应”的启示
有感于庄周论君子
士之谔谔与君之昭昭
从“补丁”说起
门外汉谈“生意经”
放生之善举
双休乎,双忙乎
年初计划见精神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话说“忧患”
话说“机遇”
“建房热”喜中有忧
灾后反思
走出家门才有路
话说“比我高的都不要”
一则故事的启示
提倡年轻化但不求生搬硬套
欲致鸟者先树木
小议“工程”
也说“劳动万岁”
浮夸者戒
警惕另一种虚报
蚕食性毁林开荒现象值得重视
国人为何爱私了
“飞虫”、“飞鸟”、“飞虎”与法网
“监考官”要过好“自考关”
也谈科教战略
甘为孺子牛琐议
有感于“孟母三迁”
幸福在哪里
中学普及人口教育好处多
歧视和驱赶学困生是犯罪行为
慎提“让××进课堂”之口号
十年磨一剑 鸿篇传技法——读《文学写作词句个性化运用》
从《邓》剧看小平的人格魅力
“文山会海”何时了
欲说幼教好困惑
第二辑 乡野纪事
归宗赋
走进五石
城村访古
香涩浓淡话茶道
身居乡野话蘑菇
身居竹乡话青竹
垂纶怡情话养性
吃苦菜
一切为了考生
开学第一天
童年上学路上的记忆
狂热的中国年
铁莲小记
游泳散记
鱼儿上水
建师情缘
雕刻人生
志在乡野写虎鹰——陈良振其人其画
巧借天工 化朽为宝
小荷已露尖尖角 必挂云帆济沧海——记少年英才陈一鸣
走进建瓯东岳庙
拜谒孔庙 沉思悟理
云际山品茶论道
漫谈财富梦想
开放的徐墩在前进——电视纪实片解说词
幸福的花儿竞相开放——建瓯市创建幸福校园活动纪实
春风化雨花正浓
庭院之花
港澳之行话感悟
巧艺夺天工
秋水之恋
锦江的歌声和拳声
走进深山
第三辑 街谈巷语
真老师
赵富的故事
“疯子”书记
结局
一觉三惊
寻找自由
招干女儿
孔乙己考函授
呆板
第四辑 教海拾贝
“临川现象”解读
以色列教育价值观解读
犹太民族的财富教育
论学校安全工作之十大关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想象力开发值得重视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问题之我见
诵读三境界
读写相济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基本途径
言语意义分析在教学中价值初探
语不惊人誓不休
“不值得”还是“不可以”
后记
《老调子老故事》:
关于吃喝
“吃了没有?”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吃更重要的了。
吃喝是人的第一需要,婴儿一降生就知道抱着奶头吃个不停。普通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小康人家三餐之后还要吃夜宵。过年要大吃,过节要大吃,生日要大吃,相聚离别要大吃,更是不成规矩的规矩。因为吃,大家还订了一个“准则”:“外出办事放肆吃,来了客人陪着吃,开会过节借口吃,互相攀比使劲吃。”有钱吃自己的无可厚非,大吃大喝顶多触犯勤俭持家的祖训,但公款吃喝则有悖党风廉政问题。因此,每到年底,党和政府都要下红头文件,定性公款吃喝是腐败,给那些饕饕“公仆”敲一下警钟。但钟声在馋嘴者听来恰似食堂的开饭铃,于是,家家依旧扶得醉人归。为啥?有位“公仆”说:“禁吃时吃,才显得更有开拓精神。”原来如此。
关于吃喝,柏杨先生在《由吃到饮》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吃为文明之母,没有吃,便没有文化,更没有文明,战争促使武器进步,和平则促使饮食花样一天比一天增多。”从上古生吃活剥,到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由生吃到熟食,不能不说是人类进化史上的进步。至于国人把烹饪作为一种艺术,则更进一步推进了吃文化的发展。于是,中华民族吃文化便达到了世界吃文化的顶峰。钱锺书就曾感叹:“吃中国菜,住西洋房子,娶日本老婆,人生无遗憾矣!”中国菜为何如此受人推崇?各类中国菜色香味之讲究程度,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度可以与我们相媲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提到的茄鲞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那茄子的吃法,要去皮取净肉切碎后用鸡油炸,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切成丁,拿鸡汤煨干,然后用香油收,外加糟油拌,盛人磁罐子封严,吃时取出,用炒鸡瓜子拌吃。这样精美的制作,能不令人望菜吞涎吗?后来,英夷入侵,除了把鸦片打进来外,还把西餐打了进来,于是,中西杂交,更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国人不仅讲究吃的艺术性,而且讲究吃的烘托气氛。如果宴席间没有异性,吃喝是毫无趣味的。没有趣味便没有食欲和饮欲,没有食欲和饮欲,吃饭易饱,喝酒易醉。因此,吃喝最好还得有陪酒的靓女。这在古代就有讲究。据《史记·滑稽列传》载:一次齐威王请淳于髡喝酒,问道:“先生饮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一斗也醉,一石也醉。”齐威王觉得奇怪,便问缘故,淳于髡回答说:“大王赐酒,法官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就醉了……如果乡里集会,男女杂坐斟酒慢饮,又作投壶游戏,互相招呼,结为同辈。握了女子的手不受罚,目送秋波不被禁止,我私心喜欢。这种场面,喝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如果陪酒女子,解开罗衫,我微微闻到香气,这时,我心情欢畅,那就能够饮一石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也浓墨写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的众宾欢饮的情景。不过古时似乎更崇拜浅斟低饮,古人不称喝酒称饮酒。所谓饮酒,便是慢慢地从牙缝舌尖滑进咽喉,细细品味酒的醇香。唯有现在的国人才是地道的喝酒,那张牙舞爪修理对方的情景就颇为惨烈:一个硬要灌,一个硬要半掩其门,声明自己是“良家女子”。不过,这与殷纣和夏桀修“酒池肉林”,日夜同佞臣奸吏、宫妃美女们胡混的场面相比,又算不得什么,因为“酒池肉林”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吃喝玩乐。
亡国之吃喝玩乐是一种腐败。腐败是不能不禁止的。我们党和政府一向深恶痛绝那腐败性的吃喝。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告诫归告诫,就说红头文件的一般禁止吧,根本就没有办法把食客劝出餐厅;吃者照吃不误还了得,那就实行“一刀切”,把公款吃喝列为腐败范畴。但精明的食客即刻实行“战略转移”,从大饭店转到小酒家,从小酒家移到企业,从企业迁到家里。“一刀切”不能清剿食客们的游击战,那就征收筵席税,运用经济杠杆加以调控,看你敢不敢贪吃。然而,这下可好,交了税岂不默认了吃的合法化,于是饭店很快就与食客结成“统一战线”,超过征税标准额,就来个分解同类项;征税无奈,那就采取限量办法。但食客经过一番共商对策后,个个捧腹大笑:“‘四菜一汤’那就来个‘四盆一缸’吧。”最后,不知谁的发明,又推出了“分餐制”,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十个人领取不同的菜,凑到一起不又成了十菜十汤。呜呼,真是拿他们没办法。
为何屡禁屡吃?不少人便潜心研究。原来,中国是好客的、慷慨的礼仪之邦,权谋之邦。据王力《请客》一文说:“请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权谋。”“如果被请的人比我的地位高,他可以‘有求必应’助我升官发财;如果被请的人比我的地位低,他可以到处吹嘘,逢人说项,增加我的声誉,间接地于我有益。”《老饕年鉴》一书中也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背后不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感情,减少毁谤。钱锺书也说:“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吃,真是妙不可言的权谋社交。这样看来,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认为吃是最实惠的也就不完全正确了。至于夏丐尊在《谈吃》末了推测“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更是一大错误,因为他远没有像王力他们那样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地道出中国吃文化外延的那层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