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生活的年代,是北宋王朝的全盛年代,也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危机四伏的年代。在他们生活的一百零四年(1009—1112)里,宋王朝为巩固自身统治,进行过两次大的改革。一是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失败了;二是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了十多年,围绕熙宁变法的斗争几乎长达半个世纪,带来的不是宋王朝统治的巩固,而是北宋的灭亡。苏洵“亲见”了首次变革的失败,他言庆历新政及其失败说:“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苏轼兄弟则直接卷入了围绕熙宁变法所进行的斗争。三苏父子都想“致君尧舜”,但他们历仕的五个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总体上说,真可谓“一蟹不如一蟹”,最后竟“致”出了宋徽宗这样的昏君、亡国之君,在苏辙死后十五年北宋就灭亡了。而“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这三位“一时之杰”,终成为“百世之师”。本书乃作者在1996年台湾出版的《三苏传》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增补内容如《老泉非苏洵之号》、《三苏世系和姻亲述略》、《三苏年谱简编》等。共分60章,形式颇似章回体;内容上,则宏括三苏的生平事迹,考证三苏的诗文本事,述评三苏的诗文成就,三位一体,有机交融,组成《三苏传》的文脉。正文之后有10个附录,对正文进行文献性质的补充和考证,如《三苏年谱》《三苏著述》。
《三苏评传》共分60章,形式颇似章回体;内容上,则宏括三苏的生平事迹,考证三苏的诗文本事,述评三苏的诗文成就,三位一体,有机交融,组成《三苏传》的文脉。正文之后有10个附录,对正文进行文献性质的补充和考证,如《三苏年谱》《三苏著述》。是迄今为止较全面的有关三苏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文艺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面的集大成性著作。史事严密,论据精当,文字清通,读之可喜,三苏之为人以及诗文风范跃然纸上,名家精品当之无愧。
曾枣庄,四川省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全宋文》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主编。男,1937年1月生,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全宋文》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主编。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从事三苏及宋代文学研究,先后著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年谱》、《苏辙评传》、《三苏文艺思想》、《三苏选集》、《苏轼诗文词选译》、与人合作笺注有苏洵的《嘉祐集》、校点有苏辙的《栾城集》。近年出版有《论西昆体》、《三苏传》、《宋文纪事》(全二册)、《苏诗汇评》(全四册)、《苏词汇评》、《苏文汇评》、《北宋文学家年谱》、《苏辛词选》(合作)、《苏轼研究史》(即出)。共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三“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苏洵字明允。南宋以来,多称苏洵号老泉。但《石林燕语》卷十云:“苏子瞻眉州谪黄州,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号老泉山人”;明人黄燦、苏炜《重编嘉祐集纪事》载马元调语云:“老泉固子瞻号也,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合为一章。且欧(阳修)、曾(巩)诸大家所为志铭、哀挽诗具在,有号明允以老泉者乎?”,可见老泉为苏轼号而非苏洵号,但长期以来以讹传讹,一般人仍以苏老泉为苏洵。他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终年五十八岁。
苏涣进士及第时,苏洵已经十六岁。正是在苏涣进士及第的影响下,苏洵也参加了下一届即天圣五年(1027)的进士考试,但未及第。欧阳修《苏明允公墓志铭》说:“(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二十七岁之后“岁余”,表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再不中”,说明苏洵在二十九岁之前还曾举进士;可惜欧阳修未明确交代苏洵初举进士的时间。但是,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程、石、苏是当时眉山的三大家族,其后皆有人在外作官,并有姻亲关系,苏序幼女适石扬言,石扬言与石昌言为兄弟,故苏轼有“亲戚”之语。司马光《石昌言哀辞》说:
眉山石昌言,年十八举进士,伦辈数百人,昌言为之首,声震西蜀。四十三乃及第。及第十八年知制诰,又三年以疾终。光为儿时,始执卷则知昌言名,已而同登进士第,与昌言游凡二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