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系统常现的“班主任荒”,作者董彦旭旗帜鲜明地表达:做教育,要做就做班主任!《要做就做班主任/梦山书系》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从事教育事业应有争当班主任的志向,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既有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又有班主任自身的精神修炼之法……《要做就做班主任/梦山书系》旨在引导新人职的教师和班主任,树立正确的观念:班主任工作不难。
董彦旭,天津市实验中学德育处主任。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兼任天津师大硕士生导师。先后获天津市科研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天津市委银质奖章一枚。出版个人专著三部:《心灵互动的德育》《课堂教学心主张》《教育的诗心守望》,主编和与他人合作编写了《走进新课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班主任学》《魅力班会课》等50部共三百余万字的教育教学书籍。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60余篇。
一、做一个不忘初心的班主任
把有梦引领作为愿景
把寻梦人生作为责任
把追梦前行作为自觉
把圆梦成真作为关键
把筑梦出彩作为追求
二、做一个仰望幸福的班主任
幸福始于心态
幸福源于满足
幸福成于奋斗
幸福工于智慧
幸福融于行动
把握幸福的二十三条定律
三、做一个注意细节的班主任
匠心旨在求精
匠心重在专注
匠心贵在严谨
匠心成在细节
四、做一个反思内省的班主任
盘点心灵,解决嘴上高调与行动迟缓的“时差”
自警自省,关注自我形象和学生印象的“反差”
教师三问,破除领导期望与个人表现的“落差”
校正航向,缩短人生低点与人生高点的“偏差”
时刻改进,关注理想课堂与教育遗憾的“温差”
学生三问,强化读书学习与成才成人的“级差”
制定“军规”,解决学习习惯与轻负高效的“标准差”
五、做一个交友乐群的班主任
相互信任聚内力
同心同德添动力
远离“毒友”提效力
和谐团队出张力
功劳簿上显合力
六、做一个童心未泯的班主任
在放飞童心上发力
在感受童真上用劲
在享受童趣上见功
保持童心的十一个小建议
七、做一个包容豁达的班主任
大境界是常态
大心胸是姿态
大气度是进态
大格局是状态
八、做一个与名家看齐的班主任
用“教育大家”立尺子
用“教育偶像”照镜子
用“教育野心”打底子
九、做一个心灵宁静的班主任
稳中求进做加法
心灵安静做减法
在淡泊名利上做乘法
在远离浮躁上做除法
十、做一个应对多元挑战的班主任
忠告一:给自己定个样
忠告二:做个“心灵三明治”的班主任
忠告三:要用好“五面镜子”
忠告四:多交几个老朋友
忠告五:在培养学生学习观上下工夫
忠告六:常守教学之道
忠告七:坚持“四持四一”理念
忠告八:回答好“网络赶考”的命题
忠告九:做好修身大文章
忠告十:能力是金
忠告十一:慎用教育惩罚
忠告十二:当老师,请不要生气
忠告十三:同伴互助,借助成功的经验
忠告十四:家校携手创未来
十一、做一个高效沟通的班主任
在心灵互动中密切师生关系
在思想共享中提升教育品质
在情感共鸣中增进师生情感
在目标共求中促进教学相长
在心扉相启中实现润物无声
十二、做一个文化育人的班主任
拓宽班级文化通道,做到孵化于“境”
走好精神文化王道,做到内化于心
驾驭环境文化要道,做到美化于“场”
遵循管理文化治道,做到刚化于柔
掌握组织文化力道,做到催化于效
找到活动文化近道,做到融化于情
开辟课程文化渠道,做到默化于潜
搭上制度文化便道,做到细化于微
匡正行为文化轨道,做到外化于表
追上网络文化跑道,做到优化于学
十三、做一个追求卓越的班主任
师志坚
师心慈
师智广
师法活
师业精
师纪严
师风正
师语美
师表端
师境雅
十四、做一个有诗和远方的班主任
“诗”眼看学生
“诗”境扮课堂
“诗”意歌教育
爱读书,生灵气
善读书,蕴底气
会读书,成大气
读好书,铸锐气
多读书,增才气
《要做就做班主任/梦山书系》:
把追梦前行作为自觉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活出一丝亮色,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没有真正地“进取”过。在当前,教育评价制度依然存在,许多名校的资源仍是稀缺的,许多表彰和荣誉是稀少的,许多评奖的等次是稀有的,许多论文发表的机会是稀疏的,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僧多粥少,有成就的是少数,总有老师当“分母”。为什么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班主任能够得到学校领导赏识,受到学生爱戴,走向成功,而有的班主任却不能?许多情况下,不是学校领导戴了“有色眼镜”,也不是学生对你“吹毛求疵”,而是自己与别人相比,显得略为逊色一些,别人更胜一筹。
你想成为李镇西、李希贵吗?你想成为万玮、覃丽华吗?无数的人都会摇头:“那是不可能的。”这些“不甚成功”的教师,关键不在短了多少知识,身上最缺的,是对优秀、对卓越的进取精神。他们“后进”的最大原因是他们不敢追求优秀、渴望卓越。
现在,很多教师对“一杯茶、一张报、一本书、一支笔、一席言”的标配很满意,如同温室一般将自己笼罩在安逸中,当老师甚至被人视作“天底下最容易的事”。工作环境,做事方式上也存在“舒适倾向”:习惯被学生敬着、家长捧着,宁可在鲜花和掌声中争取功名,却不愿到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奉献付出…… 一个人长时间处在“舒适地带”,会形成惯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定式,即便得到了安静、稳定、闲适,失去的东西却多得多。心理学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每个人都乐于在自己有限的舒适区里展开常规活动,把压力降至最低,把焦虑拒之门外。离开心理上的“安乐窝”,就会有接纳新事物的不适感。可如果不去打破舒适区的枷锁,怎能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 安于“舒适地带”,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
把自己关在“城堡”里太久,精神上必然缺乏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陷入一种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一本教案用十年、一种方法用百遍,这就是“内卷化效应”。克服“内卷化”,避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需要靠外界的纪律规矩约束,也要靠自我严格要求。就像组织“不能在‘温室’里培养花朵”一样,教师自身也要有走出温室、打破安逸的自觉,才能走出精神和追求上的洼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