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文化丛书》的出版,适应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是对邹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唤起学术界对邹鲁文化的重视,推动邹鲁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加强邹鲁文化城市圈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邹、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这块古老文明的东方圣地曾经孕育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及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等文化巨人,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邹鲁”并称常见于史籍而一直延续至今。《庄子·天下篇》记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史记·货殖列传》中亦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诵读之声不绝于耳”。《汉书·韦贤传》中称赞邹鲁为:“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被誉为“邹鲁大儒”。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论孟子遗稿》中提出:“邹鲁学者多断断于礼容之末节而不见其大,惟子思述家学以作《中庸》。”可见,“邹鲁”一说自古有之。两千多年来,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备受尊崇,影响深远。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邹鲁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之中。
邹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是中国远古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当时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紧密相联,是对中国原始文化的一种超越,而这一“超越”,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邹鲁文化产生之初,是一种地域文化,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邹鲁文化是一家之言、是一门显学。至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由一家之言的学术思想,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的教科书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标准,成为古代士人读”经“为官、光宗耀祖的事业。而邹鲁文化亦由原来的一种地域性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流,影响深远。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邹鲁“一词逐渐由地域概念转变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代名词;宋元之后,”邹鲁“便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天下邹鲁,一脉相传。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许多人文荟萃之地便出现了众多的以”邹鲁“相称的文化城市。如福建的泉州、漳州、福州、厦门、莆田,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普宁,海南的文昌、儋州等有”海滨邹鲁“之称;南平、邵武、建阳、武夷山市等地称之为”闽邦邹鲁“;安徽的黄山、宣城、徽州、绩溪、歙县、黟县等地有”东南邹鲁“之称;浙江的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地有”江南邹鲁“”小邹鲁“之称;湖南长沙有”荆湖邹鲁“之称;云南建水有”滇南邹鲁“之称;黑龙江的呼兰区有”江省邹鲁“之称;四川的蓬溪县有”梓东邹鲁“之称;甘肃的秦安县有”陇右邹鲁“之称;贵州的思南县有”云贵邹鲁“之称;韩国的安东市称为”海东邹鲁“”邹鲁之乡“,等等,这些邹鲁文化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参与了邹鲁文明的创造和发展。
对于邹鲁文化的研究,杜维明先生曾经提出:“为什么曲阜、邹城形成的区域文化影响到中原,继而到全世界?这其中经过怎样的曲折和发展,逐渐成为主流……都很值得探究。”任继愈先生则称赞“邹鲁文化与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指出“历史长、造诣深、层次高的是荆楚文化与邹鲁文化”。
总序
秦
峄山刻石
汉
文通食堂题记
北朝
峄山妖精洞刻经
唐
严张八造塔碣
金
口口法师墓碑
峄山图记
桃花洞题名
元
杜公墓铭文
东游记
灵岩侯碑阴记
创建三清殿记
白云五华宫记
明德真人道行之碑
望峄山
崇德真人之记碑
仙人万寿宫重建记
敕邹邑峄山万寿宫住持碑
绎山炉丹峪重修长生观记
白云宫创建二神灵感祠之碑
明
读峄山碑
重修高桥之记
皇帝遣祭峄山祈晴文碑
重建太平兴国寺记
峄山封界告示碑
四至碑
游峄山,尊用大司口罗先生韵
肇修大通岩帖文碑
大通岩孔子石像记
建开山孤桐寺南州诚海墓记
……
清
民国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