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讲话》一书原版由蔡元培题写书名。这本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凡国学上之基本知识,均已搜辑无遗。全书如同一幅工笔画,纤毫毕现,细致入微。作为初窥国学门径的入门书,放置案头,随手翻检,很是轻便可喜。
小书馆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自*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
《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2014年度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4次获得百道网好书推荐;《国文趣味》入选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文言浅说》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15中国好书。
小书馆丛书(已出版):《国文趣味》《中国人文小史》《书法指南》《我们怎样读书》《中国哲学小史》《学诗浅说》《国学概论讲话》《中国政治二千年》《曾国藩治学方法》《人间词话讲疏》《北平杂记》《日本文明小史》《文言浅说》《中国庭园记》
写在前面不记得从哪里看来这么一段典故:说是在一九三0年,三十岁的年轻学人谭正璧写了一本《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因为角度独特,引起很多读者注意。某天一群女学生到书店买此书,嫌书名太长,索性说:买一本谭正璧。这本书再版多次,后来改书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这则小典故的主角谭正璧先生,是二十世纪文史学界的著名人物,尽管对如今的读者来说或许多少显得陌生了些,要知道他的同行,同样以治小说史,戏曲史闻名于世的赵景深先生曾称他著作三身,虽不无玩笑的意味,却也可见谭先生的著述之丰富。他一生留下各类著作达一百五十种之多,总字数超过千万,这个数字确是很惊人的。这次摆在读者面前的是谭先生的一本小书:《国学概论讲话》,一本几万字的小册子,蔡元培亲自为书名题签,由上海光明书局初版于一九三三年九月,那时的作者方届而立之年。一说起国学概论这个词,人们大多会想起现代学术史上的两本书:其一是一九二二年章太炎先生的那本鼎鼎大名的著作,虽是由初出茅庐的曹聚仁笔录而成,但据说太炎先生也甚为嘉许;其二是钱穆先生的那一本《国学概论》,这是钱先生根据自己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八年间先后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以及省立苏州中学课堂讲义编撰而成。这两本书都算得体大思精的名作,青年谭正璧的后出之作在深度上自然无法与之比肩,当然年轻的作者也未必有一争高下的念头,读他的编辑凡例和导言便能发现作者的思路与上述两本作品的不同旨趣。这本小册子冠以讲话之名,自然考虑的是浅显通俗。太炎先生那本书尽管尽可能保留了现场感,却并不易读,他口中的国学大致仍是传统的经学和子学的范围,只不过不同于清儒的训诂考据的纯粹冷静,而是融入了相当数量的独特而峻急,大胆甚至不惜偏颇的立论。这本演讲稿的不少地方章先生是借古人的酒杯,却满斟自己的一盏酽茶。而钱先生那部作品尽管是面对中学的讲义编写而成,用的却是典雅的文言,讲述更多的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和章先生那本更是泾渭分明,用钱先生的话说,是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本书特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亦难赅备,并与本书旨趣不合。窃所不取。谭先生写这部《讲话》,则有意无意地避开了这些也许略显艰涩的内容,给自己开辟出一条新的小路。从编辑凡例上来看,这部书很务实,且抄录几条出来看看:
一 本书专供高中及大学教本或参考之用。……三 本书注重知识的真确,材料的实用,故辞意不务深奥,全用白话叙述。四 本书凡分五讲:第一讲为总论,余以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分类。凡国学上之基本知识,均已搜辑无遗。
看它的后文,的确是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做法,不追求异峰突起的学术个性,也不奢望汪洋恣肆的深厚功力,只尽量做一个清晰明了的脉络简介。每一节后还附以思考问答题,一般教师用作讲义也可,年轻学子自读也觉轻便可喜。虽然偶尔有点以偏概全,却也不失自家的面目,比如概述古典诗歌时有一段妙语:
唐诗可称为平民的文学,因作者大部为平民。宋、元、明、清四朝诗人,无一不是达官,没有一个平民,故被称为贵族文学。因为宋时的平民诗人都在作词,元明的平民诗人都在作曲,清时平民诗人都在作弹词、山歌和小曲。他们在向另一方面发展,都在从事于时代的文学,所以任那旧体诗坛为贵族文学家所独占了。
读这本小册子,最令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它的导言,全然不像一般学术著作的恬淡理性,更像是鲁迅先生的锋芒乍现的杂文风格,全篇都弥漫着一种焦虑和激愤,在解释什么是国学时,作者几乎完全摒弃了学院派的路子,他这样说:
国学又名国故学,亦名旧学;系对西学、洋务、新学而言。在海运未通之前,中国闭关自守,国人的心目中,只有中国而无世界,以为中国即是世界。一切的学术,既没有国界可分,故无从产生所谓国学。后来海运大开,中西交通日繁,西洋学术文化,因之东渐,于是产生了所谓西学,随即也有了所谓国学。张之洞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就是国学,西学就是西洋传来的文化学术,中、西对称,大约在这个时候才开始。
为了羡慕西洋人物质生活的舒服,于是引起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一切的厌恶。所以凡是带着洋化的东西,即使原料是中国的,是中国人在中国做的,他的价值也会比中国旧有的增高,而且又是特别的爱好。为什么同样一只坐人的椅子,沙发要比旧式椅子的价钱大几倍?做西装工人的工钱,比做中装的工钱来得高?一本布面洋装书,比线装的定价要高贵?这种种疑问,已经用不到人家来替我们解释,我们都已明白洞晓了。
这哪里是思想史、学术史的写法,然而读者却能从中读到特定时代里的特定的风气。当然除了这些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激愤之外,作者也有清澈爽利活泼泼的语言。抛开内容不说,本身即是可诵的文章,如在论及诗歌的起源时,有这样的句子:
诗歌是怎样发生的呢?人类是最富于想像和情感的高等动物,当在太古时代,他们刚从原人进化而为纯粹的人类,对付环境,渐由用手而趋于用脑,于是渐渐有了灵敏的感觉。他们受到大自然的种种赐予,不免欢喜而感激,便不期然而然的发出一种赞叹歌慕的声音,自然而和谐,流利而清亮,不但倾泻自己的快感,还可以感动他人,促成同样的快乐。这样,诗歌便发生了。
单以言辞论,像不像后来林庚先生诗一般美丽的《中国文学简史》?尤其能突显作者学术眼光的是,作者把弹词专辟了一节来讲,把它和诗、词并列,予以独立的文学史地位,此一观念亦属大胆之举了,是章太炎、钱穆二位先生所必不会有的。回到曹聚仁笔录的那本《国学概论》,在书前小识里,曹先生说:
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第一,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因此可以说:学者是青年们的慈母,慈母是兼任饲育和扶持两种责任的。
谭正璧先生的这本小册子也许并不想承担这种恩赐的使命,他所愿意的,不过是一些日常家居的围炉闲话,听得入耳便不妨打起精神,纵使夜寒风冷,也能略破岑寂罢。
舒 罕
谭正璧(1901~1991),上海嘉定人。历任上海女校教师,上海美专、震旦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和棠棣出版社总编辑,后受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特约编辑。一位一生清贫而寂寞的学者,写作就是他的生命。著名学者赵景深戏称他为著作三身,一生完成著述1500万字,在这近现代学者中是极为少见的,何况晚年又失明多年,一些著作是靠口述来完成的,这足以使我们惊叹了。
目 录
第一讲
导言第一章 国学的定义
第二章 国学的目的
第三章 国学的分类第四章 国学的方法
第二讲
经学
第一章
总论一
经的定义二
经目的演化三
经学的派别
第二章
各论一
易经二
书经三
诗经四
三礼五
春秋及三传六
论语七
孝经八
大学及中庸九
附小学第三讲
子学
第一章
总论一
子的定义二
诸子的来源三
诸子的派别
第二章
各论一
儒家二
道家三
阴阳家四
法家五
名家六
墨家七
附杂家及其他第四讲
史学
第一章
总论一
史的定义二
史的分类三
史学的沿革
第二章
各论一
纪传上二
纪传中三
纪传下四
编年五
纪事本末六
政书七
附史评
第五讲
文学
第一章
总论一
文学的定义二
文学的起源三
文学的分类
第二章
各论一
诗歌二
赋三
词四
小说五
弹词六
曲七
附古文与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