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十二个专题讲座,分别讲解民间文化中的礼仪、饮食、建筑、起居、文学、游乐、禁忌、节日、婚假、丧葬等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知识。每个专题两万字左右。全书配图约一百幅。既可以作为高校同类课程的通识教材,也可以作为一般读者了解民间文化的入门读物。
绪论:理解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民间文化生存的困境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特性
第四节 民间文化的实用价值
第五节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第六节 民间文化常用名词解释
第七节 中国民间文化分类
第一章 民间文化的生活意义
第一节 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欲望
第二节 民间生活是和谐生活
第二章 生产贸易
第一节 农事民俗
第二节 渔业民俗
第三节 民间手工业
第四节 贸易民俗
第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民间饮食
第二节 民间服饰
第三节 民间居住
第四节 民间出行
第四章 人生礼仪
第一节 生养礼俗
第二节 入学礼仪
第三节 成年礼仪
第四节 嫁娶仪式
第五节 寿诞礼俗
第六节 丧葬礼俗
第五章 岁时节令
第一节 何谓“节”
第二节 过年:非常时间的非常行为
第三节 应节食品
第四节 元宵节:普天同庆
第五节 意蕴丰富的清明节
第六节 端午节的两大主题
第七节 中秋节:“圆”的美好境界
第八节 重阳节的文化个性
第六章 民间游乐
第一节 节日娱乐
第二节 日常游戏
第三节 棋类游戏
第四节 儿童游戏
第七章 民间艺术
第一节 民间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 民间说唱
第三节 民间小戏
第四节 民间年画
第五节 民间歌谣
第六节 园林艺术
第八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什么是民间文学
第二节 神话的现代叙事
第三节 史诗:宏大的叙事
第四节 民间传说:关于祖先的集体记忆
第五节 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第九章 民间语言
第一节 民间俗语
第二节 日常禁忌语
第十章 民间信仰
第一节 神祇信仰
第二节 日常祭祀
第三节 民间禁忌
第四节 吉祥崇拜
第五节 生肖与动物崇拜
第十一章 民间日常知识
第一节 交往礼节
第二节 筵宴礼节
第三节 儿童教化
第四节 以茶为礼
第五节 杂事规范
第六节 服药宜忌
第七节 性生活避忌
第十二章 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饮食的交融
第二节 “鼎鬲文化”的外传
第三节 近代外国饮食文明的引进
第十三章 民间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民间文化田野作业
第二节 进入田野的程序
第三节 民间文化学的学术指向
第四节 民间文化研究的不足与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版后记
《中国民间文化概论》:
中国烹饪精湛的刀功古今闻名。中国菜经刀工后的原料,基本形态有块、丁、片、条、丝、米、粒、泥、茸、球、段等。最细的几成发丝,最薄的几成棉纸。稍大的片、块,也要在表面削出刀纹。这一切不光是为了形美,更重要的是利于味的渗透。至于整鸡、整鸭这样大的东西,中国厨师另有妙法,将其整料脱骨,外形仍是完整的鸡(或鸭),但骨骼已全无。然后酿以各种馅料,经过烹调,腹中馅料之味已渗入鸡鸭之中;而鸡鸭之醇浓厚味同样和到馅料之中。由于腹腔是密封的,烹调中生出的味,得以较多地保留。相比之下,西方菜肴则不大讲究刀法,多用大块原料。故而西方人用餐离不开刀叉。“牛排”、“鸡排”如掌大,确确实实能填饱肚子,充实营养,但原料体积大,味的渗透总是不够彻底。
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的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盐放多少,不同佐料偏重的程度,两种以上菜料的搭配等,都有一个“度”的因素。还有火候,火候不到则生,一过则老,这不可能有硬性的时间标准,只能凭经验掌握。因此,火候是烹调中最重要的事,同时也是最难说明的事,真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种模糊性正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及方式的差异
凡饮食都离不开菜。在中国“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六百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日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国语·楚语》:“庶人食菜,祀以鱼”,是说平民一般以菜食为主,鱼肉只有在祭祀时才能吃到。菜食在日常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