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心情》是作者自2005年至2014年散文作品的选篇结集,记下了她书写人生的三种心情:一、 看莲的心情:莲城,感人的故事如莲般次第绽放,在那一场场美丽的缘起中,参悟着人生的禅意…… 二、看雨的心情:雨,轻灵的声响,是妙曼的音乐;雨,朦胧的身影,是浪漫的诗行;雨,变幻的线条,是印象派的画作。雨,是大自然的缪斯……三、 看风的心情:我们必要在奔向良知的道路上,展开一场思辨之旅,破译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伦理困局中暗算的密码……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认为,深笃的情感是《未名心情》这本散文集的中心。第一集写亲情之爱:亲子,亲父,亲和善之人;第二集写与专家教授的交流而伸展文化视界的大爱无疆;第三集写历史人物和名人的评论与精神写照,其中知人论世的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未名心情》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 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 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冯倾城,女,澳门大学葡文学院本科毕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业硕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业博士。现为澳门特区政府公职人员,澳门大学中文系兼职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散文集《飘逝的永恒》、现代诗集《镜海妙思》(合著)、汉译葡语诗集《静寂的周界》等多种著述,曾获2006年度台湾文艺奖、2006年度中国古典诗词佳作奖。
序言:童心慧眼侠骨柔肠
前言
第一部分:看莲的心情
澳门也有春天
感受活在澳门的美好
路环小镇
古堡的晚餐
年
过年
品年
“克隆”的新年祝福?
深深的记忆
清明拜祖母
心灵的那颗星
乡情
隐逸中的守望
一起钓鲨鱼
“勇敢的中国人”
小宝记趣
一切为了孩子
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怕孤独的小宝
孩子含羞的泪
让爱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六年过去了
“我还是婴儿”
知“足”常乐
两小无嫌猜
孩子的梦想
黄河奔腾繁星如海
一日游
包粽子,过端午
父亲节
孩子,请你珍惜所有
追“星”
我的小兄弟
过中秋
大哥和小弟
兄弟的短信
“书呆子”
担心也是一种幸福
让爱打造强大的内心
……
第二部分:看雨的心情
第三部分:看风的心情
《未名心情》:
神庙建成后,四姓后裔更为团结,并共同秉持着忠、义、仁、勇的“龙冈精神”。后来,四姓人家大都漂洋过海,但无论身在何处,这数百万海外侨胞都视“尽己之谓忠,行而宜之之谓义,博爱之谓仁,见危受命之谓勇”的“龙冈精神”为修身济世的准则。近年来,海外的龙冈宗亲还定期回到这世界龙冈团体的发祥地来举办龙冈灯会。灯会可热闹哩,火龙在水里游,外婆说。她还叮嘱我们下次回来看看。
记得祖母还在的时候,每隔几年便带我由澳门回开平走走,或一家人回乡拜拜祖坟。那是童年时候的事了,但至今还未忘记那份在故乡过暑假的不识愁滋味的悠闲。清晨时,祖母去买新鲜的时蔬鱼肉,我和隔壁那两个九岁和四岁的姐弟去鱼塘边蹓跶。我们折了路旁的芭蕉叶来盛水中的小鱼苗,又把塘边的野蔷薇采下种在老家的后院中。从祖屋里找来一些古老的陶瓷祭奠器皿,我们几个野孩子居然捣碎了墙边仙人掌的肉汁,在祖母的米缸里偷拿了一些稻米,生了火,玩起了“煮饭仔”。
小六的那个乡村暑假,有个与我年纪相若的女孩来找我,带我在竹林的小河里划船。我们撑起竹篙,让小木船在浑黄的河水里轻荡着,她开始跟我谈起了对将来生活的构想。她的爸爸要她出来工作,她却想多读书。我当时鼓励她说,你有机会还是多读书吧。她后来给我写过一封信,可是我始终无法开解她心中的苦闷。初中时回乡,再没有听到她的消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