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以历史档案为基础,结合浙江省11个地市的调查访谈资料,对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的精简城镇人口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简城镇人口政策,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全国有超过两千万人从城市迁移到了农村。这次人口大“流动”,除了缓解国家财政和市场供应的压力外,还在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干预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关系与社会结构等各个领域以及众多家庭形成重大的、持续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力图通过浙江省这个“点”的解剖与放大,探讨“精简城镇人口”政策的发生发展,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产生的不同结果以及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
朱珏,女,1976年生,浙江湖州人。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2002年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所获硕士学位,2012年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乡村社会史、中共党史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资料
第一章 精简城镇人口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第三节 激进的“工业化”与城镇人口的膨胀
第二章 精简城镇人口的过程
第一节 精简工作在全国的推进
一 精简城镇人口的启动阶段
二 精简城镇人口的初步开展阶段
三 精简城镇人口的全面铺开阶段
四 精简城镇人口的收尾阶段
第二节 浙江省精简工作的开展
一 酝酿启动阶段:从1960年8-9月至1960年年底
二 全面开展阶段:从1961年1月至1961年年底
三 稳步开展阶段:从1962年1月至1962年年底
四 收尾阶段:从1963年1月至1964年6月
第三节 浙江省被精简人口数及构成分析
一 浙江省被精简人数考实
二 浙江省被精简人员的构成分析
第四节 基于部门和地区的分析
一 基于部门的分析
二 基于地区的分析
第三章 精简工作中的安置问题
第一节 安置工作的部署
第二节 安置政策与措施
一 补贴发放
二 被精简到农村人员的安置
三 被精简到农、林、牧、渔场人员的安置
四 被精简后留在城镇人员的安置
五 退休、退职人员的安置
第三节 安置工作的开展及存在的问题
一 精简时的安置
二 被精简后的安置
第四章 精简城镇人口的结果
第一节 政策层面的分析
第二节 社会层面的分析
一 变动之一:大量人员离开城镇
二 变动之二:大量人员进入农村
三 变动之三:矛盾的显现
第三节 个体层面的分析
一 被精简人员的生活变动
二 被精简人员的思想变动
第四节 精简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 被精简人员及其家庭的境遇
二 对被精简人员的救助政策
三 救助政策的缺憾
第五章 精简工作的评价
第一节 “政治主导”下的人口“逆迁徙”
第二节 精简过程中的社会动员
一 社会动员
二 动员的基本依据:两个“宣传要点”
三 动员的推进方式:强大的政策推进力推动运动的实施
四 动员取得成功的保障:执政党的协调整合力
五 从“社会动员”到“依法治国”
第三节 国家体制、城乡差异与社会心理
一 国家体制:开展精简工作的基础
二 城乡差异:国家减负的途径
三 民众的社会心理:从“政治运动”到“群众运动”
结语
附录一 调查采访记录
附录二 部分整编工作简报、精简工作简报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
第二章探讨精简城镇人口的过程,分四部分。首先,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工作是在全国精简工作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本章第一部分考察的是精简政策的出台以及精简工作在全国的开展情况。其次,本课题主要以浙江作为样本来研究精简城镇人口工作。因此,本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浙江精简城镇人口的总体进程。第三部分对浙江省被精简的人员数以及被精简人员的构成情况进行考证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浙江省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精简情况。
第三章专门探讨精简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简安置。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央以及浙江省安置工作的部署进行考察;第二部分对安置政策与措施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安置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探讨精简城镇人口的结果,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考察精简政策本身实施的效果;第二部分考察精简工作实际产生的社会变动,包括城镇精简大量劳动力后的情况,农村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后的变动情况;第三部分考察被精简人员的实际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思想状况。第四部分探讨精简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精简工作结束后,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政策,这些救助政策实施的特点以及精简工作给被精简人员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探讨对于精简式作的评价问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精简工作的实质;第二部分考察精简工作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动员力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探讨中国国家体制、城乡差异、民众的社会心理等对精简工作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因素。
与现有的关于20世纪60年代初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的成果相比,本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对于史料的发掘程度有所加深。以往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运用的史料大多为整理成册的资料,而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一项主要史料是档案资料,包括浙江省档案馆和浙江省部分地市档案馆所藏的大量关于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档案资料,通过对这一类原始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浙江省20世纪60年代初精简城镇人口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力求把这一段历史说清楚。因此,可以说,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史料。在档案史料的运用之余,本课题还为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另一类资料——口述资料。通过田野调查与实地访问当事人等方式,运用口述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使用这些资料使本研究更加客观、鲜活、生动。
其次,本课题是一个个案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个案研究为当代中国史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助力。以往关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尤其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大都采用宏观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对事件进行整体研究,且大多关注的是政策层面的问题。而本课题将精简城镇人口问题放在了浙江省这个区域里进行考察。浙江在精简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有92.3万的城镇人口被精简,被精简人数在全国属中上水平,这就使将精简城镇人口问题放在浙江这个区域里进行考察具有其代表性。同时,把精简城镇人口问题放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研究,资料相对比较集中,许多问题容易考察清楚。“大量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①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希望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人手,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非常态之人口逆向流动的历史真实,为20世纪60年代初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个案与翔实的数据,同时为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本课题在研究精简城镇人口的发生、发展、结果等问题的基础上,还将探讨由精简问题引申出的社会动员、中国国家体制、城乡差异、民众的社会心理等问题。精简工作最终在政策层面取得成功,实际上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这对我们当代的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又将带来什么样的现实启示,等等。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力求将本课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运用原始的档案资料,辅之以口述调查资料,为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与史料,力求对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的研究更接近于历史真实,更为生动,同时通过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剖析使本课题的研究更加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