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群体动力》致力于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组织中的群体问题,基于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对于群体相关研究的新动向进行了介绍。《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群体动力》适合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的教材或参考读物。同时,由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群体动力》也是基于小群体的研究和实践撰写,因此,也适合群体和团队领域的研究者以及组织中的团队管理实践者阅读。
个体常常处于各种群体之中,归属于一个甚至多个群体,个体在群体背景下的心理和行为与孤立时往往不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群体动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有趣的现象,通过介绍群体的定义和特征、群体的发展、群体互动、群体绩效、领导群体、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以及群体研究的一些新动向,深刻揭示群体心理的机制,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人们在群体背景下的心理与行为,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
2008年10月,我进入哈佛大学心理系理查德·哈克曼(Richard Hackman)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一转眼这已经是8年前的事儿了。在哈佛的2年博士后期间,我听了两轮哈克曼教授的组织中的社会心理学这一课程,深受影响。对于组织行为学,对于团队在组织中的功能,对于群体动力的理解,都因为这门课而得以深化。回国后先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生们开设了这门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随后又在心理学院的本科生中开设了这门课程,也收到了积极的反馈。在几轮课程的基础上,同时在完成关于群体决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哈克曼教授课程的整体理论框架和经典文献的支撑下,这本书才得以诞生。
《群体动力》这本书与传统的组织行为学领域的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书始终致力于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组织中的群体问题。因此,在阐释的过程中,本书基于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对群体发展、群体互动、群体绩效、领导群体、群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以及群体研究的最新动向等都进行了介绍,适合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的教材或参考读物。同时,由于本书是在大量社会心理学特别是小群体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的,因此也适合群体和团队领域的研究者以及组织中的团队管理实践者阅读。
孙晓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心理系组织与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群体决策、团队管理、人事选拔、领导力发展,长期致力于将科学的团队领导和人事选拔方法运用于组织管理实践之中。面向组织提供高层管理者团队、工作团队的诊断与评估,提供定制化的团队改进与绩效提升建议。此外,采用评价中心方法,特别是倡导基于团队的人事选拔方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领导与管理人员选拔服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精品课程《社会心理学》课程团队主讲教师之一。
导论
第一章 群体概述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
一、群体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二、研究群体的必要性
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
一、角色
二、边界
三、规范
四、地位
五、权威
六、群体动力
第三节 群体研究的多水平模型
一、群体研究多水平设计的理论框架
二、群体研究多水平分析模型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群体发展
第一节 阶段模型
一、塔克曼的群体发展阶段模型
二、其他学者提出的阶段模型
三、哈克曼的团队发展一般模型
第二节 时间模型
一、时间模型概述
二、时间模型的主要阶段
三、时间模型的特点
四、时间模型的启示
第三章 群体互动
第一节 描述模型
一、关系互动和任务互动
二、群体互动过程编码框架
第二节 规范模型
一、团队的任务内容
二、团队的任务过程
三、团队的任务结构
四、团队的人际内容
五、团队的人际过程
六、团队的人际结构
第三节 解释模型
一、团队的定义
二、核心思想
第四节 决策模型
一、群体极化
二、群体思维
第四章 群体绩效
第一节 群体有效性的标准
一、服务客户
二、团队的成长
三、团队成员的学习和满意度
第二节 群体绩效的影响因素与整体模型
一、团队任务类型影响团队合作模式
二、团队构成影响团队绩效
……
第五章 领导群体
第六章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第七章 群体研究的新动向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