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美国海洋战略研究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策划、主编的《美国-亚太地区国家海洋战略研究》丛书共计八本,全面展示了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度以及澳大利亚这八个国家的海洋安全战略、海洋管理战略、海洋经济战略、海洋环保战略、海洋教科文战略以及海洋国际政治与外交战略等,一方面促进了我们对周边各国具有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制定我国的海洋战略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杨毅海军少将为本丛书撰写了总序。
《美国海洋战略研究》针对不同时期美国海洋战略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开展对比分析,探索影响其调整的客观条件、主观动因,剖析其战略调整对全球的影响,以期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各国海洋战略研究,由时事出版社荣誉出品!
相关链接请见: 《澳大利亚海洋战略研究》 《越南海洋战略研究》 《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 《韩国海洋战略研究》 《日本海洋战略研究》 《印度海洋战略研究》 《澳大利亚海洋战略研究》
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正在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我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和面临的压力同步上升。各种安全挑战中的“内忧外患联动效应”突出,我们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的“两难选择”特征增加了我们运筹国家安全的难度。在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是我们内政与外交的两个重大课题。对内,统筹好经济“调结构、稳增长与防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经济持久、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对外,我国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给外部世界特别是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冲击处于一个激烈的相互磨合和相互适应阶段,各国对华政策也处在一个变化路口,并且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继续呈现双重压力状态,即美国对我国的战略防范和周边部分国家对我国的恐惧与担忧。这双重压力“相互借重,复合交汇”,在涉及与我国利益冲突问题上一拍即合,对我们形成“同步压力”。美国海洋战略研究总序我们运筹国家安全正面临着两大矛盾:第一,我们国家迅速扩展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和有限的保卫手段之间的矛盾;第二,增强保护国家利益手段的迫切性与日益增长的外部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以及能源供应都对海上运输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依赖,海上航道的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涉及经济安全,也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对海上航道的需求的不断上升,与我国海上防卫力量的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国外部安全环境,来自陆地方向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基本上可以排除,但是来自海洋方向的安全挑战日益增多。美国推进亚太战略“再平衡”,强化在我国周边地区,特别是海洋方向的军事力量部署和活动强度,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形成了巨大压力。无论是维护国家安全,还是发展经济,经略海洋都已经在战略上形成了刚性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把经略海洋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途径之一。建设海洋强国的内涵丰富,包括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执法能力、海洋防卫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一个世界性的海洋强国。中国地缘上是一个陆海复合型的国家,虽然在古代曾经有过丰富多彩的海上实践,早在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以前,郑和就率领过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远航到了非洲,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曾经连接到了欧洲。但是,进入近现代以后,由于传统的观念落后和其他综合因素,中国却不幸地沦落为一个海洋弱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在我国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接近民族复兴梦想的今天,作为一个世界国家整体面向海洋,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对世界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而告终。就大海来说,中国还是一个后发的国家,然而,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速度之飞快、规模之宏大,免不了引起一些国家心理上的危机感,他们既无法阻止,又不可抗拒,更难以适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海权论》的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ThayerMahan)通过对十七八世纪重商主义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海上强国英国历史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关于美国海军政策、海军战略、海军战术的一系列基本原则。马汉《海权论》的核心观点是,海洋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之门,谁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就(变相)控制了全世界。马汉学说在美国被捧为金科玉律,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多年中已经构成了美国军事战略的灵魂。马汉的海权论在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依然巨大。马汉通过对17世纪和18世纪的英国历史进行推导,设定了六项他表示普遍适用、永恒不变的“影响海权的一般条件”:(1)地理位置;(2)自然构造;(3)领土范围;(4)人口数量;(5)民族性格;(6)政府的特征和政策。现代海权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然马汉的六大要素依然发挥着作用,但是对这其中第六个要素,也就是政府的特征和政策则更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我们不妨根据其功能将其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包含海军、海洋管理体制和机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实力等构成海权的客观物质要素;而“软件”则包括海洋管理法律制度、海洋价值观和海洋意识,这些非物质因素在海权的发展和维系方面则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各国的海洋战略也正是通过这几大要素辐射而出的,而且随着进入了21世纪,在这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军事信息化的时代,海洋战略更是具有崭新的色彩。以往排他性海上霸权逐渐让位于功能更复杂和更国际化的当代海权观念。这一当代海权观念新颖和核心的特点是,海上力量已无力追求单极的全球霸权与秩序,相对于日益崛起的太空和空天复合力量,海权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即使对于拥有绝对海军优势的国家,在国际政策中,单纯利用海权优势也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利益。这些国家即使有能力轻易获得海上战争的胜利,其外交、经济和其他代价,也是其决定行动时不得不再三综合考虑的因素。这也与当代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急遽整合趋势是一致的。在这一背景下,在这个意义下,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战略,还加入了维护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等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现有经济格局的安全,维护现今给大多数国家带来利益的全球秩序的稳定。海洋战略是一个综合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军事、海洋法制、海洋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复杂问题。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发展道路,而不是走历史上传统大国崛起靠军事扩张,甚至通过发动战争来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旧路。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树立建设伙伴关系新思路,开创共同发展新前景,营造共享安全新局面。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海上局势,中国如何更好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需要我们在战略上很好地把握,搞好战略规划与运筹。对此,我们不仅仅只是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的海上战略,同样重要的,还应当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海上国家的海洋战略加以清晰地了解、明确地掌握。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将美国、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俄罗斯这八个国家的海上战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据我浅薄所知,国内至今还没有见过这样一套系列丛书。这样一套系列丛书的面世,对于今后中国如何面向大海,如何制定相应的海上战略而言,具有非常宝贵的参考价值。这样一套系列丛书的顺利出版,对于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对于海洋战略这样复杂的问题,分国家加以考察更要花费巨大的辛劳和探索。对此,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动员了全国的相关专家,历经多年的努力,集中全力对这套丛书进行了编撰,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为了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形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利益汇合点,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其中,“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规划将促进构建海上互联互通、加强海洋经济和产业合作、推进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也将拓展海洋人文领域的合作。在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业中,了解各国的海洋战略,更是必不可少。我相信,这套系列丛书会为照亮“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前程作出特殊的贡献。《美国·亚太地区国家海洋战略研究丛书》浸透了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劳动与心血,当广大的读者从中受益的时候,也是对为这套丛书顺利撰写、编辑、出版和发行而作出各自贡献的人们表示感谢的最好方式。
2016年仲夏,于北京
第一章美国海洋战略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海权的基本概念 二、海权构成的六项基本要素 三、马汉海权论的核心思想 四、海权论是美国海洋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节科贝特的海军战略理论 一、科贝特海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科贝特海权思想中的慎战理念 三、科贝特海洋战略理论对美国的影响 第三节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一、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 二、斯皮克曼理论对美国战略布局的影响 第四节莱曼的海上战略理论 一、莱曼的海上战略理论基本内容 二、莱曼的理论对美国海洋战略的影响 第五节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思想 一、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思想 二、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思想对美国海洋战略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美国海洋战略的利益诉求 第一节谋求保持稳定的海上安全格局 第二节维系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和绝对优势 第三节维护航行自由是美国的基本利益 第四节摄取广泛的海洋经济利益 美国海洋战略研究目录 第三章从美国立国到冷战时期的美国海洋战略 第一节美国海上实力的崛起(独立后至1898年) 一、美国海洋的自然禀赋 二、美国海洋战略思想的萌生 三、美国海军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由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转变(1899年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一、马汉的海权理论促进海军战略调整 二、谨慎处理与强国的关系,为海洋扩张铺平道路 三、改革税收制度,扩大海外贸易市场 第三节争夺世界海上霸权,成为新兴世界海洋大国(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 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洋战略 二、一战后积极备战扩军,争夺世界海洋霸权 三、二战时期的美国海洋战略:从海洋强国到世界海洋霸主 第四节维护海上利益,控制世界海洋财富(1945年至冷战期间) 一、重视海洋利益,谋求大陆架、海底与极地资源 二、为争当世界海洋霸主,发展海洋科学技术 三、建立海洋管理体系,强化海洋环境资源管理 第四章冷战后的美国海洋战略 第一节重新审视海洋工作,规划新世纪海洋战略蓝图 一、为在新世纪保持领先地位,展望未来的海洋工作 二、制定新海洋政策,加强海洋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奥巴马政府的新海洋政策与措施 一、奥巴马的国家海洋新政策 二、以超前的海洋经略意识,制定海洋战略规划 三、以海洋高科技创新支撑海洋事业发展 四、以强大的海军力量为支撑,实施国家海洋安全战略 五、倡导终身海洋教育,重视海洋“软实力”建设 第五章美国海洋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美国海洋战略的影响 一、国际海上安全困境凸显 二、深刻影响地缘政治格局 三、岛链封锁的地理不利加剧 四、有可能刺激海上军事竞赛升级 第二节应对美国战略东移的海洋战略思考 一、未来一个时期的国内外形势 二、争取有限海权 三、坚持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古希腊海洋学者地米斯托克利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这个预言后来被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强调并为历史经验所印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大国和强国,走向海洋是这些国家共同的国家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显,海洋越来越显示出在资源、环境、空间和战略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全球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共识。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无论从地理还是历史上看,美国都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美国本土三面环海,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其专属经济区内海域面积达340万平方海里,超过50个州土地面积的总和。200多年来,美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紧密地同海洋联系在一起,“美国的诞生、存在依赖于海洋,美国的大部分历史自然是海上活动的人和船的历史”。美国的海洋发展经历了从陆权大国到海权大国、海权强国以及综合性海洋强国的变迁,前不久发布的新的美国国家海洋战略《21世纪海权合作战略》报告又提出了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思路,既有其独特性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其他国家实现海上力量崛起和建设海洋强国可以借鉴的共性特征。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自古以来海洋就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统一强大、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早先的统一强盛之势、近代的衰落挨打之危、现代的海洋权益之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走向海洋、拓展海疆则盛,闭关锁国、丧失海权则衰。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显得尤为紧迫。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将海洋事务视为把握、调整中美关系以及对华施加战略性影响的重要抓手,中国未来战略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海洋战略息息相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美国海洋战略的研究是知己知彼的关键策略。本书针对不同时期美国海洋战略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开展对比分析,探索影响其调整的客观条件、主观动因,剖析其战略调整对全球的影响,以期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有益参考。美国海洋战略研究前言本书由李双建和于保华主持编著,杨潇、刘佳、祁冬梅参与编写,并受国内外诸多同行专家的观点和成果启发形成。海洋软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范式和研究结论也众说纷纭,书中主要观点和主张,是笔者长期以来对世界海洋发展形势、美国海洋发展态势和国内海洋事务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而得出的一些认识,其立场仅代表作者本人。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与同行不吝赐教。著者第一章美国海洋战略的思想来源“战略”一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频繁出现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而且日益运用于商业竞争和体育竞技场,但凡为特定目标而设定具体实施手段的设想和规划,都被冠以“战略”一词。樊吉社、张帆:《美国军事——冷战后的战略调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有关“战略”概念的定义也是层出不穷。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战略学观点将国家战略体(nationalstrategybody)划分为战略运作(strategyoperating)、分类战略(categorizedstrategy)以及总体战略(totalstrategy)或国家战略(nationalstrategy)三个层面。AndréBeaufre,AnIntroductiontoStrategy,NewYork:Praeger,1965,pp30-31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战略在地理空间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对今后较长时期内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作出的长远和全面的谋划。国家海洋战略是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全局性方略,总体而言,其性质主要体现为综合性和双重性。综合性源于海洋发展领域的综合性,海洋事务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双重性是指国家海洋战略涉及的地域空间、作用对象和相关问题跨越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就地域空间而言,海洋战略既涵盖管辖海域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涵盖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区。就作用对象和相关问题而言,海洋战略既要对国内涉海事务进行指导和规划,如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安全等,又要对如何处理海洋方向的涉外关系及事务进行谋划,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可以说,国家海洋战略是一项高度综合的战略,是统筹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美国海洋战略研究第一章美国海洋战略的思想来源美国是海洋大国,拥有很强的海洋意识,建国不久就形成了走向海洋的国家战略。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实力已超过老牌强国。此时,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下,美国由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美国逐渐走上称霸海洋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其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发展了马汉夺取制海权的思想,将科贝特的战略理论作为其海军发展的行动指南。冷战时期,美国执行“全球性远洋进攻战略”,遏制苏联在世界海洋的扩张,与苏联争夺世界海洋的控制权。美国还吸纳了斯皮克曼、莱曼、布热津斯基等人的海洋战略思想,强调控制世界海洋16个咽喉要道,谋划提出争霸全球海洋的战略和布局,以及由海向陆的海军战略,从而迅速发展成为称霸全球的海洋强国。第一节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70年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生产的扩大以及新交通工具的建造,像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以及德国、日本等新兴殖民帝国开始大范围瓜分世界,导致许多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新老殖民帝国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扩张理念来引导其实现对外扩张的意愿,并指导即将到来的帝国主义战争,尤其是海上战争,以便夺取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另外,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迅猛发展,海军武器装备从风帆时代进入蒸汽铁甲舰船时代,装备水平大为提高,为新的海军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此时的美国刚刚结束内战,因关注国内的西部开发和南部重建而忽视了对海外利益的拓展和海陆军队的建设,致使其军力远远落后于英、法、德、俄等欧洲大国。这在当时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要求发展海外贸易和扭转本国在军事上的落后局面的诉求日趋强烈。国际和国内的双重需求缔造了海权论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一重要理论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ThayerMahan,1840—1914年)是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移民家庭,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马汉对军事领域的兴趣爱好。他14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1859年毕业后马汉在美国海军服役,先后担任炮舰和巡洋舰舰长之职。在此期间,马汉对军事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受美国海军学院院长卢斯将军之邀,马汉进入海军学院出任海战史和海军战略及战术课程讲师。张炜:《国家海上安全》,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马汉潜心学术,一生致力于海军战略理论研究,其思想深受古希腊雅典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和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影响,共有137篇(部)论文问世,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其最著名的是海权论三部曲,即《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1890年出版)、《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年)》(1892年出版)、《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年出版)。马汉的著作主要通过对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两个半世纪的海军史、海上战争史以及海洋区域战略形势的综述,阐明海权理论。其反复强调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甚至能否称雄世界,取决于它是否能通过海上力量来控制海洋。马汉的“海权论”为美国的海洋政策、海军战略提供理了论准备,为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服务。一、海权的基本概念1884年,马汉在秘鲁利马一家英国俱乐部中阅读到英国海军军官蒙森的《罗马史》,当读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对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路线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汉尼拔舍近求远,不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岛,而是绕道先占领伊比里亚半岛,再沿地中海北岸打击罗马?深入研究后马汉发现,迦太基人缺少一支强大舰队,缺乏对地中海的制海权。进而他又发现,历史上还有不少帝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因缺乏对海权的认识而由盛转衰。马汉认识到,控制海洋是一个尚未被历史学家系统认知并加以阐述的重大历史性因素。于是马汉通过对历史,尤其是1660年至1783年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和法国等欧洲海上强国在争夺海洋霸权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详尽叙述,论证了海洋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将此前有关海权的各种分散论述综合成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有关海权本质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原则。他指出:“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美\]AT马汉著,安常荣、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海上贸易具有“有限性”,必然导致竞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海权来控制海洋。于是,马汉创造了“海权”(SeaPower),他指出:“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但是海权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军事史。”\[美\]AT马汉著,安常荣、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同上。前者是指一国拥有的海军舰队,包括附属于海军的陆上及海外基地、港口等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海外贸易为核心且与海洋有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或者称为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综合,具体指用于海外贸易的商船队的运输能力、国家造船与修船能力、港口吞吐能力和为海外贸易服务的殖民地。马汉认为,上述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海上军事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以海上经济力量为基础,反之,海上军事力量也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可以直接夺取海外殖民地和抢占海外市场。二者构成统一的整体,直接影响国家的繁荣昌盛。张炜:《国家海上安全》,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二、海权构成的六项基本要素马汉主要以英国为例,认为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点和政府政策是影响国家发展海权的六大基本要素。\[美\]AT马汉著,安常荣、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38—113页。就地理位置而言,马汉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其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一个以大陆为界的国家具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而且“控制着世界航运必不可少的海上咽喉要道”,“为对付敌人的可能进攻,提供作战活动的中心位置和良好的基地的战略优势”。因此,在马汉看来,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并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的距离适中,英国不仅有英吉利海峡为屏障,而且距大陆较近,既足以使英国获得对抗外敌入侵的安全保障,又便于打击敌人,进可攻退可守,因此英国不需维持庞大的陆军,只需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海军优势来封锁欧洲大陆港口,并控制进出欧洲北部的航线,就可以成为世界强国。与英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它不仅要维持陆军,其海军还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相对于英国,法国居于劣势。就自然结构而言,具有漫长海岸线并拥有深水港是理想情况。海岸线决定向海发展的难易程度,深水港湾代表向海发展的先天潜力,是力量和财富的源泉。而土地的肥沃与否,则影响人民讨海为生的意愿和需求。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分,凡是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的国家,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成为商人和殖民地开拓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会使人民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相反,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及半岛国家受地形因素所限,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所谓国家领土范围,“不只是指一个国家总面积的平方英里数,而且还包括它的海岸线的长度和将要被考虑的港口的特点”,马汉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和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之间的比例至关重要,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一个面积太大且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则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就会增高,如又被河川或港口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地广人稀,人口和资源不成比例,尤其是有了过长的海岸线和过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就人口而言,人口的数量和素质是海权的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从事航海事业的人口,而且直接或间接参加海洋活动的人数更应占相当高的比例。国家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英国即为典型例证。英国不仅是航海国家,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就民族特点而言,首先是“喜欢贸易,包括必须生产某些用来交换的产品”,其次是“有能力建立相当多的殖民地”,也就是说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极为重要。有此心理基础,人民才会走向海洋寻求财富。若国民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发展。海洋商业与海军相结合,不断开拓殖民地,终使英国成为海洋霸主。就政府的性质和政策而言,政府的战略主张影响海军武力的运用,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才能促进海权长期发展。马汉指出,“荷兰共和国从海上获得的繁荣与生存机会,甚至远远超过了英国。但是,荷兰政府的政策和特点非常不利于给海权以一贯的支持。”几十年后,“荷兰就不再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并且迅速丧失了依靠其海上力量在各国中建立起来的领导地位”。他认为,英国之所以成就了空前的海洋强权,正是因为英国的国家政策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同时,政府对海权的运作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战争工具的运用上,即制海权夺取上,英国通常以在海上击灭敌国舰队或对敌港口建立封锁为一贯指导。虽然“法国的地理位置具备了拥有海权的极好条件”,但“路易独揽政权的行为冲击了法国海权的根基,疏远了最好的海上同盟国”,再加上法国热衷于领土的征服,“大陆扩张的错误方针,耗尽了国家的资产”,产生的结果与英国完全不同。三、马汉海权论的核心思想马汉指出:“海权对于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控制海洋,特别是在与国家利益和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控制海洋,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