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已经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培养公民意识,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政府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公众参与与否也严重影响到公众对整个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对于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亟待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本书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宏观参与理论和微观参与理论的支撑,运用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法,以公众参与的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和公众参与态度在整个公众参与过程中的作用为主线,深入剖析了公众参与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对公众参与态度的三维结构模型进行研究;其次,是对于公众参与认知、公众参与态度和公众参与行为的关系模型进行考察;再次,对于心理资本与公众参与过程的关系的整体模型进行分析。
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达169年,在历史长河中,这虽然十分短暂,但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且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阶级的解放、维护普罗大众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描绘出了一副人类对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深刻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而彻底地“改变世界”。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因为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科学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它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真理性,依然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他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他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也说:“你们登泰山,只登到半中央,没有登顶难道泰山就不存在吗?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几代、十几代和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孔夫子时期到现在也就70多代。要看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急不得,要有历史耐心。共产主义虽然遥远,但不等于不存在。她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目标。难道因为遥远,就觉得渺茫,因为渺茫,就可以不信吗?我们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的事情。”他的这一系列有关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看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要有历史耐心,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的事情,要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无疑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未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方向。
收起全部↑
李春梅,1980年出生,管理学博士,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众参与,政治参与等问题的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在《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贵州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文章10余篇。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公众参与认知的研究现状
二 公众参与态度的研究现状
三 公众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四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二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众参与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研究
一 公众参与的内涵
二 公众参与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公众参与认知研究
一 公众参与认知的界定
二 公众参与认知的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公众参与态度研究
一 公众参与态度的界定
二 公众参与态度的内容和维度
三 公众参与态度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公众参与行为研究
一 公众参与行为的界定
二 公众参与行为的内容和维度
第五节 心理资本研究
一 心理资本的界定
二 心理资本的内容和维度
第三章 城镇居民公众参与理论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的形成
第一节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 公众参与态度的结构维度的假设
二 大众传媒与公众参与态度的关系假设
三 个人基本属性与公众参与态度关系及研究假设
四 公众参与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五 心理资本在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四章 城镇居民研究设计及数据处理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过程
第二节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题项
一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题项
二 测量题项来源
第三节 预测试及信效度检验
一 预测试样本数据描述
二 预测试信、效度检验
第四节 正式调查与信度、效度检验
一 正式调查过程与样本概况
二 正式调查的信度、效度检验
第五章 公众参与态度结构及其背景变量影响研究
第一节 公众参与态度结构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二节 公众参与态度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公众参与态度的关系
一 媒体种类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二 媒体接触时间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三 媒体接触频率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四 媒体接受程度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五 媒体关注程度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个人基本属性与公众参与态度的关系
一 性别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二 年龄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三 教育程度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四 职业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五 婚姻状况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六 月收入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七 居住时间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八 政治面貌与公众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众参与认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验证
第一节 公众参与认知的特征维度与验证分析
一 公众参与认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 公众参与认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二节 公众参与行为的特征维度与验证分析
一 公众参与行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 公众参与行为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三节 公众参与认知对态度的关系研究
第四节 公众参与态度对行为的关系研究
第五节 公众参与认知对行为的关系研究
第六节 公众参与态度的中介作用检验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心理资本与公众参与认知、态度、行为的关系检验
第一节 心理资本的特征维度与验证分析
一 心理资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 心理资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二节 心理资本对公众参与过程各变量的关系研究
一 心理资本对公众参与认知的关系研究
二 心理资本对公众参与态度的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心理资本在公众参与认知与态度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第四节 心理资本在公众参与认知与态度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参与题项讨论的专家名单
附录2 预测试问卷
附录3 正式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