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了文学理论与常识问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权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理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法国著名学者安托万·孔帕尼翁试图在20世纪结束之时对文学与常识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梳理。他在本书中以不乏幽默和辛辣的笔触,论述了文学理论的七个主要范畴:文学(文学性)、作者(意图)、世界(再现)、读者(接受)、风格、历史和价值,涉及结构主义、阐释理论、接受美学、新批评等多种文学理论。他认为,正是常识与理论永无休止的较量让理论有了存在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无论常识还是理论,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索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国文学教授,著有《第二手资料?引述手法》(Seuil,1979)、《文学第三共和国》(Seuil,1983)、《现代性五悖论》(Seuil,1990)和《反现代者》(Gallimard,2005)等。
目录1/ 序言:爱罢何所余?7/ 理论与常识10/ 理论与文学实践13/ 理论、批评、历史15/ 单一理论或多个理论16/ “文论”或“文学理论”17/ 简化为要素的文学21/ 第1章文学24/ 文学的外延27/ 文学的内涵:功能30/ 文学的内涵:内容的形式32/ 文学的内涵:表达形式34/ 文学性或偏见37/ 文学就是文学39/ 第2章作者41/ 论作者死了45/ “意图”(voluntas)与“行为”(actio)48/ 寓意与文献学52/ 文献学与阐释学57/ 意图与意识60/ 对齐法63/ “第一手信息”67/ 意图或一致性71/ 反对意图论的两个论据76/ 回归意图77/ 意思非意义82/ 意图不同于构思84/ 关于意图性的推定89/ 第3章世界91/ 破除“模仿”95/ 蜕化的“模仿”99/ 现实主义:反映或规约102/ 指涉幻象与互文性107/ 有争议的术语108/ 反模仿论的批评115/ 语言的任意性120/ 辨别式模仿126/ 虚幻世界129/ 书的世界131/ 第4章读者132/ 被忽视的阅读135/ 读者的反抗138/ 接受与影响139/ 隐性读者145/ 开放的作品147/ 期待视野(幽灵)148/ 作为阅读模型的体裁150/ 脚踏自由之轮的阅读154/ 读者身后156/ 第5章风格157/ 风格面面观164/ 语言、风格、写作167/ 对风格的呵斥171/ 标准、偏离、语境175/ 作为思想的风格178/ 风格归来180/ 风格与样例183/ 标准或范型185/ 第6章历史188/ “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191/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193/ 观念史、社会史197/ 文学演变198/ 期待视野203/ 改头换面的文献学206/ 是历史还是文学?210/ 历史即文学213/ 第7章价值215/ 诗歌大多拙劣,但仍是诗歌218/ 美学幻象222/ 何谓经典?227/ 文学中的民族传统229/ 拯救经典234/ 对客观主义最后的辩护237/ 价值与后世240/ 走向温和的相对主义243/ 结论:理论探险244/ 理论或虚构245/ 理论与“语言层级”248/ 理论与困惑250/ 致谢252/ 参考书目273/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