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共十二卷,全部为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包括游记三部与自传体的《密西西比河上》)。与以往出版的选集相比较,文集收入的作品更为完备,是具有收藏价值的quan威版本。
文集收录了马克·吐温生平创作的重要短篇小说,四部富有批判性和艺术情趣的游记作品,六部长篇小说。全书合计三百七十万字,以十二个分卷,全面展示了马克·吐温的讽刺才华,亦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广阔社会内容。严肃的创作主题,和尖锐的、富于批判性的幽默笔法相结合,创造出美式幽默zui早、zui典范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全部现代文学的源头”。
短篇作品:《百万英镑的钞票》《中短篇小说选》。收录短篇小说约五十四篇,包括一度受到忽略的杰作,如《皮特凯恩岛大革命》《论撒谎艺术的没落》《被偷的白象》《三万元的遗产》等。
游记作品:《赤道环游记》《密西西比河上》《海外浪游记》《傻子出国记》。完整地包含了马克·吐温一生游历的主要经验,尤其是记述其童年记忆的《密西西比河上》,堪称此类作品的顶feng之作。
长篇小说:《王子与贫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镀金时代》《巾帼英雄贞德传》《傻瓜威尔逊》。
主要译者介绍:
张友松(1919—2008),原名张鹏,湖南醴陵人。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英文系肄业。曾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后创办春潮书局,任经理兼编辑。1925年发表处女译作《安徒生评传》。此后,通过英译本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春潮》、契诃夫的《三年》和施托姆的《茵梦湖》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建设》编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聘为特约译者,开始翻译马克·吐温的作品。共译九部,是我国zui具特色的马克·吐温作品的中译者。
荒芜(1916—1995),作家、翻译家,原名李乃仁,安徽人,民盟成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译有赛珍珠小说《高傲的心》《生命的旅途》《沉默的人》,奥尼尔戏剧《悲悼》三部曲等。
陈良廷(1929—),广东潮阳人,光华大学工商管理肄业,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1951年起从事外国文学专业翻译,主要译作有《爱伦·坡短篇小说选》《傻子出国记》《儿子与情人》《乱世佳人》《月亮宝石》《教父》,剧本《阿瑟·米勒剧作选》《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奥德茨剧作选》,童话《真假太子》等。
叶冬心,安徽桐城人。著名翻译家,本名叶群。193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1965年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译所(即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主要译著有《无形监狱》《发明家的命运》《童年的故事》《卓别林自传》《篝火》《战争与回忆》《马克·吐温幽默小品选》等。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也是著名演说家,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其作品多以密西西比河畔为背景,反映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文笔幽默诙谐,针砭时弊深刻准确。
马克·吐温文集总序
(一)马克·吐温的创作背景和倾向性
马克·吐温(1835—1910)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叶美国的一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很早就介绍到中国,有些作品已有几种不同的中译本;他的最重要的小说名著几乎全都译过来了,并受到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在出版的这套十二卷本新版选集可以算是包括了已有的中译本的精华。
马克·吐温以他所擅长的讽刺与幽默的生花妙笔,无情地揭露了时代与社会的种种黑幕;他把美国称为“使用私刑的合众国”,道破了它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真面目,猛烈地抨击那些伪善的企业主的虚伪习气和假仁假义,反对弥漫全国的种族歧视。吐温是一个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作家,对美国上层社会引以为荣的“生活标准”怀着极度的鄙视,予以无情的鞭挞,认为美国的“文明”是一钱不值的。
马克·吐温的优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苦难和反抗。他经常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当时的社会斗争,因此才形成了他的作品中强有力的一面,使他成为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
当时,美国人的生活有种种清规戒律,桎梏着人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沉滞和窒息的气氛;成年人对此都习以为常,但儿童一代却感到难以忍受。他把儿童的逻辑当作批判社会生活中一切“不可动摇的陈规陋习”的准则,辛辣地嘲笑所谓的文明和被人公认的政治权威。
比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根据他对儿童心理的回顾和探索,生动地刻画了孩子们力求挣脱社会传统习俗强加于他们的精神枷锁的愿望和行动。成年人对宗教的信仰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虚套之一,而汤姆·索亚却以调皮捣蛋和亵渎神灵的恶作剧对待宗教仪式、圣物和教规,对这些毫无敬意。孩子们对牧师的布道更是极为厌倦。
马克·吐温在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镀金时代》(与华纳合著)里,也不忘揭露政治上的腐败和投机、诈骗、巧取豪夺、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等恶劣的社会风气,予以猛烈抨击,打破了人们对“黄金时代”的梦想。书中刻画的两个突出的人物,腐败的政客狄尔沃绥参议员和一心想轻易发财的空想家赛勒斯上校,都出自马克·吐温本人的生活见闻和历史记忆。
(二)马克·吐温的生活经历和他进入文坛的过程
马克·吐温本名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一八三五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小镇,四岁时随着穷困的父亲迁徙到密西西比河上的汉尼拔小镇。小塞缪尔就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二岁,但已开始独立生活,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排字工人、水手、领航员和矿工。后来,他来到弗吉尼亚城,成为一个地方报纸的记者,由此开始了文学创作,采用的是“马克·吐温”原文是MarkTwain。这是测水员的术语,意为“两”;一等于六英尺。水深两是船只可以通行的深度。这个笔名。
马克·吐温的一生经历了美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历史过程。期间,美国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日益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吐温通过亲身体验,对资本主义和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刻起来。
吐温开始文学创作时,正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向现实主义过渡的年代。当时大部分美国作家都向往于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以为美国已经消灭了奴隶制,成为“最民主”的国家了。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进取精神,对美国的前途满怀信心。早年的马克·吐温也有这种倾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颇抱乐观态度。
在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傻子出国记》中,他谈到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时,指出财富在美国是评定荣誉和声望的唯一标准,无论是用什么卑劣手段得来的,都是一样。那些为富豪们唱赞歌的吹鼓手,都说财富的获得,无论来路是否正当,都是天赐之福,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是公众所能信赖的。他却因有钱有势的少数人给穷苦大众带来无穷的灾难,不能同意这种拜金主义的谬论。
马克·吐温和密西西比河的因缘很深,他主要是在这条河上成长的。父亲去世以后,他为了谋生,在汉尼拔镇一家报馆的排字房里当过学徒,不久就离开了那里,在密西西比河沿岸各城镇以做印刷短工为生。这时他看到河上的许多轮船,十分羡慕领航员“豪放而艰苦”的工作。他恳求领航员毕克斯贝收他做徒弟,通过苦学和锻炼,成了一位合格的领航员,跨入航业的“主宰”行列。轮船上的生活使他有机会研究“河上人”的各式各样的性格,增广了见闻。这条通航大河上的生活是一所良好的学校,使这位未来的作家获得了无穷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正如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一书中所描述的流浪生活对其创作生涯所起的作用。
马克·吐温满怀迷恋地写了《密西西比河上》,追述往事,抒发情怀。艰苦劳动的题材在这部书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像是一个赞美领航生活的歌手,善于发现其中愈来愈多的诗情画意,抒写得异常生动。书中洋溢着对领航人劳动自由的浪漫主义夸张情调。
马克·吐温少年时期在领航业中著名的能手毕克斯贝的耐心教导下,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就是必须通过刻苦的钻研和实践才能取得成就;这番教益,他一生受用不尽。在他笔下,密西西比河被描绘成一个威力无穷的巨人,既能为整个流域的居民造福,又有巨大的破坏性。吐温通过河上航行的无数惊险场面和紧张的戏剧性情节,刻画出毕克斯贝的高超技巧和不知疲倦、坚毅勇敢的英雄形象,使人体会到,通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劳动,能培养顽强的干劲和锐利的观察力,并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信念。
这部现实主义杰作使我们认识到,坚毅、顽强的劳动发掘着自然界的无穷秘密。作者歌颂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这一胜利,又从另一方面指出,雄伟广阔的自然现象能在人们的心灵中唤起优美的情感,首先是对自由的不可遏止的渴望。
马克·吐温从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涉猎极广,这也是他成长为一个大作家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喜爱莎士比亚,熟悉但丁、乔叟、塞万提斯,称赞一些讽刺和幽默作家,如拉伯雷、斯特恩、伏尔泰、狄更斯和萨克雷,还迷恋于彭斯和拜伦的诗歌。但他本人却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文学史上,没有任何别的作家能与现实主义的讽刺和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相比拟;他的作品和才能是在几十年间美国全部社会和文学发展的沃壤中滋长出来的。
马克·吐温早年就练就了一套演说和讲故事的本领,很能抓住听众。他讲“跳蛙”的故事,曾使许多听众入迷,百听不厌。成为作家后,为了清偿债务,他曾沿着赤道周游许多国家和殖民地,到处做巡回演讲,大受欢迎。收入文集的《赤道环游记》就是叙述这次旅途见闻的。生活经历、旅途见闻和社会观察的有机结合,最终使他成为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三)幽默的笔法,严肃的主题
无论是演说、讲故事,还是写小说,马克·吐温都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讽刺和幽默的才能。他的讽刺和幽默决不是只图逗笑,而是以各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观察和剖析为基础,表达愤世嫉俗的激情。有好几十个与吐温同时代的讽刺和幽默作家都只在当时给读者提供了一些笑料,而吐温的讽刺和幽默作品却在世界文坛上有了被人公认的永久地位。读了他的中短篇杰作和长篇名著中的某些章节,谁能不为作者的妙笔所倾倒·
(四)以《傻子出国记》为开端的文学创作生涯
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傻子出国记》是马克·吐温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作品,此书是按照西部幽默故事的传统写的。在这部似乎是“消遣书”的杰作里,作者以诙谐的笔调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他使南北战争结束以后飞黄腾达和发财致富的北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成为自己笔下的刻画对象,写出了他们那种富有、自信而又愚昧无知的面目。欧洲的古老文化引起了这些美国人的崇敬和隐约的羡慕之情,创造了各式各样物质财富的美国却无法夸耀自己的精神财富。为了不让人看出自己的无知,这些旅客挖空心思赞美欧洲,虽然他们对于欧洲文化的历史、艺术上的文献和古迹一窍不通。其愚昧无知、毫无礼貌和粗暴的行为使吐温感到愤怒和羞耻,他认为这些同胞使美国蒙受了耻辱,成为异国他人的笑柄。
一八六一年开始的美国南北战争改变了马克·吐温的命运。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运萧条了,他的领航职业随之结束。他的哥哥奥利安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内华达州州长的秘书,他便异常兴奋地跟着到那里去。当时内华达还是一片贫瘠的原野,却已经发现了金矿。他到达那里的时候,到处都是害淘金狂热症的人。他也受了这股热潮的影响,花了几年时光,在产石英的各州探寻“富矿”。到处乱找了一阵,希望落空。他白白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尽了克列门斯家里的一点儿微薄的积蓄,而期待的财富却始终没有拿到手。期间,他曾多次给弗吉尼亚城《事业报》寄过关于矿区生活的通讯稿,受到了重视。他满怀失望地离开矿区,比去的时候更加穷困。他接受了《事业报》的聘请,成为固定工作人员,开始了记者生涯。
马克·吐温虽然遭受过种种忧患,事后回顾,却还是把当领航员的那段惊险生涯和在加利福尼亚流浪的那些风暴般的日子,以及早年担任新闻记者的生活看作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期。正是由于在人民中间的生活和直接与人民接触,养成了对道德虚伪和卑鄙者的内在抵抗力;日后,为独立性和说真话的权利所做的斗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马克·吐温在内华达的第一家铅印报纸《事业报》从事采访工作,熟悉了矿工们的沸腾而激荡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苦乐。他从实践中逐渐学会了重视实际材料,知道怎样加以选择,并以通俗易解而又幽默诙谐的笔法,把它们奉献给读者。《艰苦生涯》就是这样写成的。
一八七八年春,他带着莉薇、苏西和克拉拉到欧洲旅游了一年半,首先到了德国,然后又到意大利游览了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地。一八七九年二月到了巴黎,因气候严寒,又有社交活动的干扰,便途经荷兰、比利时等地,转移到伦敦。但那里也很寒冷,同样摆脱不了社交活动。他在旅途中断断续续地写了《海外浪游记》,叙述这一年半的旅游经历。在这部书中,吐温描述了他在瑞士和意大利等地旅游时爬山、滑雪和河上畅游的乐趣,以及旅途中见到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记载了一些奇闻逸事,也发表了一些评论。他很想写成一部像《傻子出国记》那样的畅销书,但因随行人员太多,生活太不安静,再加开支太大,天气又不好,他心绪不宁,缺乏灵感,不能充分发挥幽默的特长。一八八〇年一月完成此书后,他叫豪威尔斯给他看校样,满以为会使他失望,不料豪威尔斯却大加赞赏。但这部书毕竟还是有许多杂乱无章、枯燥乏味的陈述,为了顾及我国读者的爱好,我们翻译的是查尔斯·奈德删节和修改的版本。删节本比原著更能显示吐温的文采。
(五)继承和发展了幽默文学的传统
马克·吐温于一八六四年来到旧金山,他在那里的社交活动以及他在当地的《黄金时代》和《加利福尼亚人》这两家报馆的工作,使他接触了一些名记者和作家,其中最著名和最有才华的是弗朗西斯·布莱特·哈特。哈特描绘了五十年代加利福尼亚州的“黄金狂热症”和那些不靠开矿而是专做投机买卖、放高利贷、开赌场、经营酒类和粮食等行业,大发横财的各色人物。但他写的东西较为肤浅,远不及马克·吐温的作品。后来马克·吐温说过这样的话:“我从内心对矿山和矿工们的了解正如布莱特·哈特从外表对他们的了解一样清楚。”
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作品的手法,非同期作家所能媲美。他的幽默做到了诙谐而不失之无聊,轻松而不失之肤浅,在滑稽可笑之中含有讽刺的意义。他继承了美国西部民间幽默文学的传统,作品中具有滑稽、可笑、戏谑、夸张等特点,但又通过他所特有的艺术天分,把他所继承的幽默文学传统大大地提高了。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虽然也以西部幽默文学的特点为基础成为“幽默作家”,但却只求逗乐,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这样的“幽默作家”实际上不过是一些笑匠而已。他们只热闹了一阵,就销声匿迹了。马克·吐温是一位社会讽刺作家,而不是一个笑匠。整个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谁也不能和现实主义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相比。他是有意识地把幽默当作一种艺术手段,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他自己说他在幽默中老是“训诫”,就是这个意思。
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相声等等艺术形式,都能采取幽默讽刺的手法,但庸俗的幽默讽刺作家专以逗笑为能事,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观察和剖析,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必然是肤浅的,没有艺术价值,不能长久存在。马克·吐温看人看事,都有锐利的洞察力和深入的剖析能力,因此他的幽默讽刺作品经过他那入木三分的表现手法,就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使读者爱不释手,回味无穷。通过多种生活经历和长期的创作实践,吐温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人物观察得越来越透,认识不断提高,幽默手法也就日趋深化了。他的作品能博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是缜密思考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许多读者说,读马克·吐温的作品,总觉得津津有味,边读边笑,读过之后再加回味,又深深感到作者是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作风严正、富于正义感。他的讽刺颇为含蓄,有时又十分尖刻。在他的照妖镜中,一切妖魔鬼怪都现出各色各样可憎、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使读者体会到幽默之中的深刻意义。
(六)反对种族歧视的正义立场
反对种族歧视和蓄奴制,是马克·吐温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进步作家和政治活动家就掀起了反对蓄奴制度的运动,到了五十年代,在美国北部各州,这个运动日益加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陀夫人是以文学为武器投入战斗的先驱人物之一。这部名著对南北战争的爆发起了不小的鼓动作用。后来的进步作家继承和发扬她的传统,写出了许多反对种族歧视和蓄奴制的作品,而成就最大的却是马克·吐温。在这方面,他先后所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傻瓜威尔逊》,都满怀同情和义愤,揭露了被奴役的黑人的苦难,严厉地谴责了残暴的奴隶主和白人种族主义者的罪恶,其中写得最深刻的是作家被公认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当代美国名作家海明威说:全部美国近代文学都是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开端的。这部书里的逃亡黑奴吉姆的形象比斯陀夫人笔下那个温顺的汤姆叔叔刻画得高大多了。马克·吐温不但写出了吉姆的善良可爱的性格,还显示了他那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本着为黑人求得彻底解放的愿望,发出正义的呼声。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中,他热情地歌颂了黑人吉姆的忠厚善良的性格和亲切动人的情感,描写了他和无家可归的白人孩子哈克之间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作者认为被践踏、被欺凌的黑人和白人应该团结互助的观点。在私刑盛行、三K党猖獗、黑人被剥夺了全部人权的美国,如果没有极大的勇气、无畏的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来向种族歧视观念挑战的。
马克·吐温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曾经认为蓄奴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成规。但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常和黑人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对他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并不把黑人当作贱种看待。后来他对黑人和他们所受的苦难的了解逐步加深,就挺身而出,为黑人同胞打抱不平,发出严正的呼声。他不是以悲天悯人的救世主自居,而是以平等的友爱的态度对待这些被践踏、被凌辱的人们。
马克·吐温晚年在《自传》里写道:“我从小就和黑人在一起,所有的黑人都是我的朋友”,“我爱上了这个种族的某些优良品质”,“直到现在,我还是像当年一样,一见到黑面孔,心里就高兴”。他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不分种族和肤色,人人都应享受自由幸福的天赋权利;这种民主思想植根于他对黑人蕴藏已久的同情和喜爱。
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在名义上获得了解放,但因北方工业主和战败的南方反动势力的妥协和勾结,黑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他于一八六九年结识了出身于奴隶的黑人解放运动的坚强斗士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敬慕道格拉斯的胆识。道格拉斯认为黑人的解放是不够的,必须加上政治、经济上的公民权利,这一解放才有意义。他还常常强调,唯有通过勇敢的斗争,黑人才能赢得充分的自由。马克·吐温对这些主张甚为钦佩,并予以道义上的支持。
马克·吐温不仅反对蓄奴制和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谴责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歧视和迫害。他在一八七〇年写的短篇小说《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亦名《几封中国人的信》),通过一个被骗卖到美国的中国人艾颂喜写给他的朋友秦福叙述他到了他所向往的“自由平等的天堂”美国之后的遭遇的几封信,揭露了中国人在美国所受的苦难和凌辱。艾颂喜原想到那个最理想的国家去做一个“自由人中的自由人”,享受人间最大的快乐。但他对美国所怀的幻想和骇人听闻的实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吐温在这篇小说的前面写道:一个中国人侨居美国的生活,用不着我们运用幻想来加以渲染,赤裸裸的事实就足够了。
南北战争结束后,马克·吐温曾一度和大多数美国作家一样,对北方的胜利满怀信心和希望。但他在创作生活的初期,已经初步了解到,民主的理想在美国是不能实现的。然而他的思想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愤怒地抨击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同时又不能抛弃他对抽象的“广泛民主”的向往。因此列宁对他的评价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吐温还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最后代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