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刊第2辑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议题述评”“思想对谈”“佳作短评”等栏目,每个栏目有不同的定位,如“学术书评”栏目刊发单篇书评,主要是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著作所作的评论;“议题述评”栏目主要刊发对某个产生较大影响的议题进行评论,比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进程中有影响的论争、人物或事件等。本书有助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形成一个新的平台,引领论争的风向,提高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评论水平。
陈新夏,男,1957年5月生,湖南桃源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本科;1982年1月至1984年4月,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委党校任教师;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87年至现在,在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任教师。先后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人的理论及人的发展现实问题研究。
杨生平,男,出生于1965年11月,江苏盐城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全球化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1998年7月任首都师范大学管理系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任助理;1998年7月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2005年4月~2009年12月任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2007年8月~2007年12月,做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12月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等。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2000年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2008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承担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项目子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十一五”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等10多项科研项目,在研项目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文化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等。
黄志军,男,1983年生于湖南省郴州市。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已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和学术书评,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博士论文《辩证法的实践哲学阐释》获2013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奖(2篇获奖作品之一)。主要从事哲学基础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主持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本质研究”。目前正从事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等工作。
热点评论
被搅乱了的解读——“中国道路”的实然与应然【李德顺】
“有机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哲学与中国道路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评析【张 亮】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吗?【沈江平】
专题评论
以异化概念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生成史研究
——评陈先达先生的《走向历史的深处》【韩立新】
陈先达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影响【张文喜】
在哲学人生中领悟人生哲学
——评陈先达师的《哲学随笔》【张康之】
学术书评
蓦然回首:《张申府访谈录》释读【张立波】
现象学:新维度与单行道
——评邓晓芒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张永庆】
作为人学的哲学
——评陈新夏教授的《人学与人的发展》【袁凌新】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在本质
——评唐正东教授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批判性解读》【翁寒冰】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际的“主体”
——评刘森林教授的《追寻主体》【郗 戈】
幸福生活的哲学奠基
——评贺来教授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白 刚】
走向当代中国的深处
——评程广云教授的《当代中国精神》【王海滨】
找寻马克思学说的思想规定
——评沈湘平教授的《唯一的历史科学》【孙 亮】
议题述评
析张一兵文本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
——一种“构境论”的批评视角【刘怀玉】
重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现象学之路
——评张一兵教授的《走向存在之途》【张 锐】
思想对谈
启蒙与马克思:比较研究与当代阐释
——第三届全国马克思哲学青年对话录【青年哲学对话会部分成员】
佳作短评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等书评五篇【茅 屾】
本刊简介及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