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乃高贵之灵物,成灰也庄严,入土亦煊赫。
卷首引言
这部小说,和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谈生论死、说从前道现今。作者说:它(《zui后一单酒》)是一本为了诠释生命而描绘死亡的书,是一本有关死亡被生命不断打断的书。然而,这本书又没有高深与玄虚,读来如一部温馨而又伤感、卑微而又庄重的家庭生活剧,娓娓道来,细流涓涓,言浅意深。
小说人物很平常:保险员和赌徒雷、殡仪员维克、蔬菜水果商伦尼、肉铺老板杰克·多兹,以及多兹的养子、二手车经销商文斯。他们平常如我们生活中的某甲某乙:一份解决温饱但发达不了的工作,一种平淡如水但也有喝酒会友、谈情说爱小乐子的生活,一种有贼心但无贼胆的小人物心思,一场人人都会经历的生老病死的离别,一点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人生苦恼。这些平常的人、平常的故事下,暗流涌动,携带着亘古以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终Ji困惑:自我在哪?活着为何?
作者写作的目的,就是:跟着书中人物一起上路,一起感悟,一起寻找生活的痕迹和生命的尊严。无论生活多平淡、生命多卑微,其中的美、其间的意味,值得每个人好好去走。
我们走到尽头了,我捧着杰克。我想你知道到了尽头该做什么。我总觉得应该停留片刻,花点时间整理一下Zui后的思绪,也许有人想说点什么并且还要做个开始的手势。那种迟疑不决的情形就像你和陌生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会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因为你拿不准他们到底会不会做饭前祷告。但是,我没有迟疑。我把坛子从大衣下拿出来。杰克·阿瑟·多兹。我没有说话,一只手把它抱在怀里,拧开盖子,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雨小些了,像雨幕裂开了一道缝,时间不长不短,刚好适合抛撒骨灰,这就是明显的开始的手势。我们走到尽头了。我说:在生命的尽头,他走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埃米答道:那时他坐在床上听收音机,护士说的,然后他麻利地取下耳机,说了一句:好了,一切都好了。后来,护士有事走开了一会儿,当她回来时就发现他已经死了。我拧开盖子,把它塞到口袋里,然后我背对着风捧着坛子递了出去。我说:来吧。好像捧的是糖果或者配给品。现在得悠着点了,一个一个来,一次只放得下一只手。伦尼第1个把手伸进去,抓出一把,手指缝里漏了些出来。维克说:尽量把你们的手擦干点。说着他就拿出手绢来擦手。我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把手擦干了,这样杰克就不会沾在我们手上,这样我们就不会把杰克沾在我们手上。但是我没有手绢,我从没想到会用得着这个。今天也好,哪天也好,我从没想过要带手绢。这时,维克把手伸进坛子,抬起手抓了一把出来。接着,文斯卷起了袖子,可是他犹豫了一下,好像要说:你先吧,阿雷。因为他已经伸过手了,已经抓过一把了,或者他仅仅是想要我先来吧。然而,我知道又要抱着坛子又要伸手去抓那是很不容易的,于是我说道:继续吧,文斯,继续。他抓了一把。他们都走到矮墙的避风处,伸直着手,握紧了,好像他们每个人都抓着一只要放飞的小鸟。我们得一起行动,所以他们在等我。维克说:如果我是你,就不会走得太靠边的,风会把它带走的,让风把它带走吧。他还真把我们当傻瓜了。干脆给我们发根安全带算了。我知道我得动作快点,就像播种一样,只有一只手是空着的,所以我走到墙边,把坛子口转到背风的方向,伸手进去,抓起一把到罐口。软软的,颗粒状的,有些发白,就像海边的白色细沙。然后,我就挥手把它撒了出去。他们肯定也是同时撒出去的,但是我没有看他们,我只是盯着那些撒出去的灰烬,说道:再见了,杰克!我是对着风说的。他们也说道:再见了,杰克!
维克说得没错。风把它带走了,一眨眼,在电光火石之间,就被卷走了。瞬间即逝。然后我又双手捧着坛子,很快往里瞟了一眼,说:来吧,来吧!他们都拥过来准备再抓。四个大男人,每人抓两次,就所剩无几了。他们又伸手进去抓,一个接一个。一把福气啊。我也抓了一把,我们再一次同时撒了出去,划出一道白色的细轨迹,烟雾一样,瞬间就被吹散。几只海鸥不知从哪里扑了过来,却又马上盘旋着飞走了,好像被骗了一样。这时,我知道坛子里剩下的不够我们全部人再来一轮了,所以我自己先把手伸进了坛子,他们似乎并不介意。我的手在坛子里刨了又刨,像那些打洞的动物一样。我知道Zui后我得举起坛子拍一拍,就像你把一桶玉米片吃到见了底一样。一把,两把,只有两把了。我说:再见了,杰克。大海,天空,海风,全都融为了一体,然而我想,就算没有融为一体也没关系,因为我的眼睛早就模糊了。维克和文斯的脸白糊糊的一团,而伦尼却容光焕发,像个灯塔一样;越过海面,你可以看见马盖特的灯光。你可以站在马盖特码头的尽头看到海对面的梦幻之乡。我撒下了Zui后的一把骨灰那群海鸥又一次飞扑过来,我举起坛子抖了抖,似乎我连它也要扔进大海,坛子里有杰克·阿瑟·多兹,只留下我们的灵魂,手中的骨灰那个曾和我们一起走来走去的杰克随风而逝了,在风中飞舞着,旋转着,直到灰变成了风,风变成了杰克,和我们融为了一体。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1949 ),是一位继承并发挥了英国深厚的文学传统的作家,是英国当代文坛闪烁着极为独特光芒的作家。
斯威夫特出身于英国公务员家庭,自幼酷爱阅读。1967 1970就读于剑桥大学女王学院,攻读英国语言文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70 1973,在约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未完成博士论文。他说:约克大学那段时光,求学是假,写作是真。
对写作的挚爱和执着,使得他很快成为英国文坛的新星,1980年他出版了第1部长篇小说《糖果店主》,次年第二部长篇小说《羽毛球》问世,获杰弗里·费伯纪念奖。1983年的《水之乡》入围布克奖提名,虽Zui后惜败于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也以摘得《卫报》小说奖等奖项欣慰。1996年,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最后一单酒》终于力挫群雄,一举夺得了当年的布克奖,从而奠定了他在英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目前已出版十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
斯威夫特不是高产作家,但每部作品问世都受到高度关注。他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笔下的角色常常是平凡的中年人,通过描写小说人物的命运,反映现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抒发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问题的思考。
【译者简介】
郭国良
浙江东阳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英国当代小说、短篇小说理论研究与文学翻译,迄今已发表论文30余篇,翻译出版30多部文学作品,如《赎罪》、《儿童法案》、《终结的感觉》、《柠檬桌子》、《水之乡》、《被释放的祖克曼》、《解剖课》、《无可慰藉》、《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费丽西娅的旅行》、《罂粟海》、《烟河》、《裹尸布》、《玩家》等。
陈礼珍
江西萍乡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与文化、叙事理论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与翻译,至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盖斯凯尔小说中的维多利亚精神》、《中华才俊与庞德》。
译序 /
001
伯蒙德西 / 002
雷 / 006
伯蒙德西 / 010
雷 / 013
老肯特路 / 017
埃米 / 019
十字路口 / 020
文斯 / 021
雷 / 024
黑荒原 / 027
文斯 / 030
雷 / 035
伦尼 / 037
达特福德 / 043
雷 / 047
文斯 / 056
伦尼 / 060
文斯 / 064
格雷夫森德 / 067
维克 / 071
雷 / 079
文斯 / 085
雷 / 090
文斯 / 093
罗切斯特 / 097
雷 / 107
查塔姆 / 109
维克 / 112
雷 / 116
文斯 / 118
伦尼 / 118
雷 / 121
文斯 / 122
伦尼 / 123
查塔姆 / 124
维克 / 127
威克农场 / 128
雷 / 135
曼迪 / 136
文斯 / 147
雷 / 150
伦尼 / 156
威克农场 / 159
雷 / 161
文斯 / 163
雷 / 167
坎特伯雷 / 169
伦尼 / 171
维克 / 172
文斯 / 173
雷 / 175
雷的规则 / 177
伦尼 / 177
维克 / 180
雷 / 180
伦尼 / 181
维克 / 184
雷 / 192
坎特伯雷 / 197
维克 / 198
埃米 / 198
雷 / 201
埃米 / 203
维克 / 210
雷 / 211
埃米 / 218
雷 / 221
马盖特 / 226
文斯 / 228
埃米 / 230
马盖特 / 231
埃米 / 236
雷 / 241
杰克 / 246
马盖特 / 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