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本书所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用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而且,《史记》的故事,有不少极富戏剧性,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如《李将军列传》写霸陵醉尉呵斥李广夜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另外,《高祖本纪》中记叙了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本书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每篇篇末的评议是从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及李景星《史记评议》中选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年间进士。历任武英殿大学士,直隶及两江总督。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读书不二是曾氏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李景星是山东费县人,生当清末民初,精研历史,有《史记评议》《汉书评议》《后汉书评议》《三国志评议》等著作,可惜现在社会上已经很难看到李氏的这些著作了。需要指出的是,李氏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他大至篇章的命题、作品的中心、作者的用意、历史人物的品评、历史材料的运用,以及各书之间的异同、各篇自身的结构,小至一词一语、一时一地的勘核推敲,都花费了许多工夫,做出了许多令人叹服的分析和论断。读者只要认真一读,就可知所言绝非溢美。
-
-
-
★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读史必读书目。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陈书良是当代国学大家,承继朴学传统,治学严谨。陈书良先生翻阅大量古籍资料后,在众多评议中精选了曾国藩和李景星的评价。陈氏认为,李景星的品议从各方面都是难得的非常好的,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曾国藩的评价虽然短小,但在各方面的价值上均不低于李景星的研究。这两人的评议一般读者很难找到,因此把它们正文后面呈现给读者。
★史记既是一部经典巨著,同时卷帙浩繁,对于普通读者太过庞大。因此本书编者陈书良先生经过反复筛选,精选其中的18篇极有特色的文章,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领略真正的史学大师的文采与其内心世界的广博精深。
★文白双栏对读。陈书良先生对每一篇作品都进行了精心的翻译,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排列,同时删去古注,更加直观流畅,标示清晰,一目了然,适合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阅读。
留下它的理由:
★本书编纂过程中选取的古文均采取权威版本,经多方校勘,才予付梓。比如曾国藩的评议取自《史记》曾氏笔记,据光绪二年丙子(1876)冬湖南传忠书局刻本《求阙斋读书录》为底本,参校上海世界书局本《曾文正公集读书录》,并据湖南图书馆藏《求阙斋读书录》残抄本卷三补苴校正。
★本书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和学习。
★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装帧精美,可读宜藏。
前言
《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数几部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司马迁十岁时,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等学习经书,奠定了他的学问基础。二十岁以后,他开始了广泛的漫游。几次漫游,他考察了历史遗迹和山川形胜,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开拓了胸襟和眼界,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几年后,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陈词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左右,司马迁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巨著,这是一部无韵之《离骚》,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绩,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的文字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简称为纪传体,以后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坦承,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而且在文学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本书所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用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而且,《史记》的故事,有不少极富戏剧性,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如《李将军列传》写霸陵醉尉呵斥李广夜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另外,《高祖本纪》中记叙了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如《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
《史记》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
我们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文中出现衍文、脱文、误文等错漏之处,会用()标出正确的字,在[]中填入原字(衍文、脱文时只标原字或正字),如30页,项梁起东阿,西,(北)[比]至定陶,比
是原文,北则是正确的字。此外,在()中还会标识一些字词读音,以方便读者阅读。
另外,每篇篇末的评议是从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及李景星《史记评议》中选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年间进士。历任武英殿大学士,直隶及两江总督。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读书不二是曾氏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现攫取的《史记》曾氏笔记,据光绪二年丙子(1876)冬湖南传忠书局刻本《求阙斋读书录》为底本,参校上海世界书局本《曾文正公集·读书录》,并据湖南图书馆藏《求阙斋读书录》残抄本卷三补苴校正,以飨读者。李景星是山东费县人,生当清末民初,精研历史,有《史记评议》《汉书评议》《后汉书评议》《三国志评议》等著作,可惜现在社会上已经很难看到李氏的这些著作了。需要指出的是,李氏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他大至篇章的命题、作品的中心、作者的用意、历史人物的品评、历史材料的运用,以及各书之间的异同、各篇自身的结构,小至一词一语、一时一地的勘核推敲,都花费了许多工夫,做出了许多令人叹服的分析和论断。读者只要认真一读,就可知所言绝非溢美。
最后,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应该有不少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多多指教。
【原著】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译者】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