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卷。本书详细探讨了母婴关系的本质,从对本能行为的讨论开始,结合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文献,列举了很多非人类哺乳动物母亲和幼崽的依恋关系,进而推及人类的依恋模型。研究表明,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人父母者应充分了解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关于依恋的研究
自从闻得易春丽博士启动翻译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经典著作依恋三部曲,我立即将这三本书列入教学参考书单,为临床训练和从事研究的专业同道们记下一笔,并翘首以盼图书刊印流通之时。
易博士选择我,一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精神分析师为鲍尔比的书作序,透射出依恋研究与精神分析领域日益交汇之势。
一直以来,临床精神分析的传统是设置在富有思辨意味的元心理学框架之上的,既不着力于体验的证实,亦非以实证方法相校验。正因如此,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典型冲突反而成就了前者作为后者的一个逆向视角,为精神分析理论提供系统观察实验之参照,并进而将社会性体验放置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通过提供特定的依恋框架来支撑临床治疗与预防。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阐释了儿童与依恋对象发生联结的本质,不是经由表象来判断,而是强调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工作模型的提出,为之后玛丽·梅因(Mary Main)等人探索依恋视角下的内在心理表征状态(对自我与他人的期待与认识),以及代际间传递机制铺就了坚实的路基。
无论一位精神分析师的分析取向如何,我们都相信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婴儿与照顾者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结构架了其早期内心世界的风貌,其内在情感图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早期照料关系所赋予的体验之中被锻造出来的,一个人的早期生活及成年之后所经历的种种情绪困扰、临床病理症状无外乎是外在与内在关系问题的表达。
依恋关系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也提供了心智涌现的基础与背景。在当代精神分析、婴儿观察及依恋神经科学研究丛林中,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强调主体整合性生活经验;比阿特丽斯·毕比(Beatrice Beebe)则对容纳的环境安全的背景等概念开展母婴互动微观分析研究;琳达·梅耶斯(Linda Mayes)将足够好的父母的概念延伸到对父母表征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皮特·冯纳吉(Peter Fonagy)团队的众多研究者们力证依恋系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进化、繁衍,而是延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沟通领域,为社会化进程和社会学习能力的发展制定了路径。
依恋这个无限活跃的领域总是不乏令人关注的热点。2009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年度研究方法研讨会上,我看到大量依恋功能水平、情绪调节与心智加工的研究题目;2015年第七届国际依恋大会上,特定情境下为人母的敏感性对依恋类型的影响及其缺陷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等报告令人着迷;2017年由纽约一处情绪和依恋研究的先锋系所举办的国际依恋大会上,早期依恋体验与发展性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发展性障碍的亲子干预模型等研究更让我兴味盎然。正如皮特·冯纳吉指出的,依恋理论学者常常会划分依恋类型,将这些分类作为理论的入口,而不是以大量的观察行为簇。如果研究者停止关注这些行为簇背后的机制或者过程,问题就会出现。精神分析的视角也许会鼓励我们更少地在类别范畴内加以思考,而更多地在依恋安全型的尺度上给以关注,依恋领域与精神分析的交叉研究日渐硕果累累。
在诊室之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20世纪40年代鲍尔比开始在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工作的时候,以及80年代玛丽·梅因开始在伦敦大学学院讲授依恋测评方法的时候,他们或许都未曾预料到依恋理论会以如此多样的方式被应用在临床心理治疗中。自2012年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学院制项目被引进中国以来,数百位学员在五年的时间里有幸聆听到多位著名英方学者分享的临床经验,他们的细腻描绘给临床工作者们勾勒出另一番感悟依恋理论的天地。
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直接对婴儿做出回应的时候,婴儿会有一种在不知晓的状态下感受着的喜悦。
弗朗西丝·汤姆森·萨洛(Frances Thomson Salo)
安全基地不是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一种联合创造的心理的状态,是一种两人之间的、婴儿与母亲间的心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婴儿的期待和母亲感觉其所能提供的是一致的。在这种适当的心理状态里,母亲能或多或少地回应她的婴儿,她能明白婴儿在寻找什么。
薇薇安·格林(Viviane Green)
如果一个孩子逐渐相信,呼唤会招来一个关心他的成年人,并且对他的求助给以恰当的回应,孩子内心就会开始发展出一种基本的安全感。对于某些母亲而言,由于她们自身的情绪资源耗尽,养育和保护冲动不会活跃起来,尤其是在她们内心缺乏一个可以被唤起的、关爱的父母的声音的时候。因为没有充满生气的、被深深爱着的记忆,当她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没办法相信有一个足够好的成年人在情感上是乐于帮助他们的。
阿曼达·琼斯(Amanda Jones)
家长倾向于重新活现和重新创造他们曾经历过的养育,然而也会带入他们曾经希望得到的养育,这些潜意识的愿望会发展起来,将他们自己的孩子创造成他们自己曾经的样子,或者曾经希望的样子。在唤起过去的这个部分时,孩子可能会代表家长的潜意识自体的一部分被爱或被讨厌的部分。育儿过程包含家长自己的过去,因为育儿过程已经由他们自己被养育和作为孩子的经验所塑造了。
莱斯莉·考德威尔(Lesley Caldwell)
最后,我要感谢易博士,在我求学的最初几年,多承她不吝赐教,令我对依恋领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一直保有兴趣,特别是她不懈以临床观察和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开展亲子互动研究,更是开创了国内混合研究之先河。因而,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三本书得以付印,相信会为更多探索依恋领域的同道带来乐趣,中英培训项目的学员也将会得益于这三部译著,详加研读。
王倩
IPA精神分析师
2017年5月
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他系统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