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大讲堂》主要讲述了,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曲折而厚重,为了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本书按照一定的历史分期,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历史进程划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然而,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些必需的历史知识,平日生活中难免会错误百出,被视为无知;如若不懂装懂,难免会贻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为人师者不懂得一些历史知识,难免要误人子弟,甚至会导致谬种流传。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就是放弃了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掌握了史实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如何让历史知识更好地普及?如何让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这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制《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这使中华民族无愧于“历史的民族”的美誉。然而正统史著晦涩的文字、浩繁的卷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错综复杂,对一般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很难找到入门之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简明通史体例,即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秦汉大一统、隋唐盛世、群雄并立及两宋、元朝的征服、明朝的集权与裂变、清朝的兴衰等十个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窥斑知豹,进而从中揣摩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链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以期对正文进行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况一目了然。此外,本书还配以多幅精美图片,图文对应,互为解释和补充,力求精确、经典。精确是指对历史文物、遗迹、人像等图片的选用和说明准确无误;经典是指每一段历史故事都力求选取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图片。简洁精要的故事,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立体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仅可以增进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本书中,我们尝试为读者提供一种更轻松便捷的方式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而是令人身临其境的直观场景。灵动缜密的文字叙述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秦皇汉武的文韬武略、盛唐的辉煌气象;包罗万象的各类图片让读者见证疆场的金戈铁马、先人的匠心巧智……清新明快的语言将引导读者解读那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洁明了,并让千古流传的智慧启迪人们今天的生活。
《中侨大讲堂:中国通史大讲堂》:
史前史: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万年—约公元前6000年)是能够确认的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在体质演化上经历了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逐渐由猿人向现代人进化。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作为重要的标志。打制石器由简单、粗大向规整、细小发展,种类也不断增多,并且在骨器上发明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此间,人工取火出现了,人类的进化更加迅速,思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原始宗教和艺术。
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南至云南、广西,西起青海、西藏,东抵沿海诸省。据不完全统计,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三四百处。
其中,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陕西陈家窝蓝田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六七十万年。公主岭蓝田猿人化石年代,约在距今100万年一80万年之间。云南元谋人化石的年代较早,距今约为170万年。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年代则距今约180万年。
他们生活在杂木丛生、野兽逼人的恶劣环境中,加之主要的生产工具只有简陋的打制石器,因而获取食物十分艰难。他们必须联合起来,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个人力量的单薄。
原始人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身体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差别较大,学术界称其为“直立人”。这时男女之间关系是杂乱而不受限制的,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所生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在我国境内,这时期的代表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等。
原始人群后期的人类体质已有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亦称“古人”,距今20万年一10万年之间。随着人类思维进步,不同辈分男女之间杂乱的性交关系逐渐被摒弃。这时人类已禁止不同辈分之间通婚,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这叫作“血缘群婚”。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使人类的体质、体能有所改善,而且开始形成长幼、辈分的意识。这是人类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启蒙。但在这样的婚姻形态下所生的子女,仍知母不知父。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元谋猿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盆地东缘的上那蚌。170万年以前,这里榛莽丛生,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元谋人使用原始的石器捕捉动物。在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
通过古地磁测定法检测,确定这两枚牙齿是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男性青年的。和这两枚牙齿化石同时从褐色黏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脉石英石核与刮削器。
北京人原始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一50万年以前,其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根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既像猿,又有一些人的特征。北京人的长相是:前额低平,两个眉骨连在一起,粗大而前突,颧骨很高,鼻子扁宽,嘴巴向前伸,没有下巴,牙齿粗大,脑壳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量只有现代人平均脑量的80%。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但在尺寸、形状、比例和肌肉等方面都和现代人相似,这证明他们已善于直立行走,但腿还有点弯曲。北京人身高156~157厘米,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懂得使用石制工具和火。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
构木为巢和钻木取火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进化的传说。这种传说大多是古人对远古时代的生活情景进行的一种想象。
原始人的工具很粗糙,所以难以抵御周围猛兽随时可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正当人们为没有理想的住处而发愁的时候,部落中的一个人看到了树上的鸟巢。他发现鸟儿白天出外寻找食物,晚上回到巢中栖息,地上的野兽无法伤害它们。由于树叶的遮挡,下雨天也不会被淋。由此看来,居住在巢中既安全又舒适。于是,那人便依鸟巢的样式筑造了一个可以住人的巢。后来,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子,在树上造起小屋,这样就安全得多了。后人把这称为“构木为巢”。传授给他们这种做法的人被称为“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不仅生吃植物果实,就是捕到的野兽,也连毛带血地吃了。后来,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利用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