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现了20位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的珍贵家书,以及以家书为线索对其后人所进行的专访。其中,包括方志敏之女方梅,夏明翰独女夏芸,左权独女左太北,何叔衡的第二代后人、第三代后人,陈潭秋次子陈志远,刘志丹之女刘力贞,冼星海独女冼妮娜,毛泽民外孙曹耘山,赵一曼孙女陈红,“双枪老太婆”贾春英孙子潘平,“独臂将军”贺炳炎长子贺雷生等等。部分采访素材在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红色家书”栏目进行了连载。全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在战争年代的家书、家信;二是提供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的书信的后代专访,真实再现革命英烈的家风、家训,以及革命英烈后人在传承前辈革命传统方面所发挥的特有作用。
抚今追昔,钩沉史海。这本书难能可贵地通过后人的采访,从门风、家风这个角度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财富,别开生面,真实感人。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让我们能够看到革命英烈浩然正气的门风,并鼓舞我们向前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说道:“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丰碑,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国主义教育宝库。近年来,我先后采访了几十位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后代。他们中有李大钊的孙子李建生,“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百岁红军王定国,张太雷之女张西蕾,任弼时之女任远芳,方志敏之女方梅,夏明翰的独女夏芸,左权的独女左太北,何叔衡的第二代后人、第三代后人,陈潭秋的次子陈志远,刘志丹之女刘力贞,冼星海的独女冼妮娜,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赵一曼的孙女陈红,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独臂将军”贺炳炎的长子贺雷生,等等。对革命后人的采访可以说带有抢救性质,他们中大多已是耄耋老人,甚至有些都已迈入鲐背之年。作为革命后代,他们是父辈崇高革命精神的直接传承者。他们对父辈经历和精神的讲述,传承着革命先辈勇于抛头颅、洒热血、救中国的红色基因,是对历史最真实的还原,更是老一代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家风的真实还原。
顶天立地的人最有力量
从1921 年到1949 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 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信仰,付出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再也没有比生死抉择更沉重的选择。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革命先烈经受住了血与火和生与死的考验,不惜流血和牺牲?在一次次与革命先烈后代的对话中,我找到了答案:信仰就是引领他们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人。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
1.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马克思说过,“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李大钊是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从未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学术问题或教条,而是将其作为改造社会、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真理和武器,把自己当成革命战士,直至为了“主义”而英勇牺牲。他的孙子李建生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爷爷选择马克思主义,除去‘主义’自身的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外,还取决于他从少年时代就树立改造中国的理想,他看到了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旧制度已经开始走向衰败,社会主义的萌芽已经开放,未来的中国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强盛,人民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幸福的新时代。”
现在社会上一部分人,甚至有些共产党员,对“主义”不感冒,甚至不屑,认为“主义”是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想法些许像20 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少谈主义——“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用的”,把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此时,已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反驳了胡适把“问题”与“主义”割裂开来的错误,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在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显然,李大钊不反对要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要以“主义”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他说,“我们唯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做材料做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种僵化的教条,恰恰相反,其伟大生命力正在于与实践密切结合,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进步而进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战胜艰难险阻,取得凯歌前行的辉煌事业的。
2.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信心。冼星海谱写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写出呼声”的《黄河大合唱》。自法国留学归国后,他就对延安抱有热切憧憬,他曾在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中写道:“中国现在已成了两个世界,国民党反动派完全堕落了,延安才是新中国的发源地。我们走吧,到延安去,那里有着无限的希望和光明。”1938 年,他和妻子来到心中的圣土延安,此后,陪伴着清凌凌的延河水,冼星海把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完全倾注在不知疲倦的工作中。冼星海的独女冼妮娜,与父亲冼星海在1939 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同龄,她在接受采访追忆父亲时说,“母亲经常担心他过于疲劳,劝他早些休息,但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父亲一生夙愿就是要用音乐拯救危难中的中国,不顾一切,为党努力! 1939 年6 月14 日是父亲生命中最高兴、最自豪的一天,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十多年过去,《黄河大合唱》依旧震撼心灵,每次唱起这首《黄河大合唱》,她每一个饱含生命力的音符依然敲打人心。而每次唱起这首《黄河大合唱》,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幅画面:那时,延安的天是碧蓝蓝的,延安的地是金灿灿的,无数进步青年像冼星海一样,朝圣般地奔向延安。战争年代的饥寒和八百里秦川也挡不住他们投奔延安的脚步,他们“打断脚、连着筋,爬也要爬到延安”,这样的热血行为是为了什么?不正是因为他们满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的无比信任?!
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全国。在火红的岁月中,不论是在茫茫雪山的万里征程,还是炮火纵横的千里疆场,都有一批又一批英烈追随着党前行的步伐,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的信念、这样的信仰正是源于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党领导的事业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3. 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左太北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的独女,每每追忆父亲,她总是以泪洗面。采访时,她讲述了父亲在太行地区发动当地群众搞生产的情景。“日寇‘扫荡’期间,父亲发动当地群众开展生产运动,在清漳河畔开垦土地。日本侵略者想把八路军困死在太行山上,可是八路军神通广大,和群众一起开展生产运动,把荒滩荒山荒洼洼都变成了宝地。父亲常说,‘人民是水,我们是鱼,水多了,鱼也活跃了’”。
“人民是水,我们是鱼,水多了,鱼也活跃了”,这生动的语言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生活幸福的核心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进发展的坚强靠山。只要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奋斗,人民群众就会把心交给党,党的事业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成就了一部气壮山河的中国革命战争史。理想,是所有伟大心灵出发的地方。回望这些英雄人物的人生历程,他们虽然家世各不相同,经历也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追随代表着正确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为救亡图存、中华崛起、人民幸福而奋斗终生,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念。回望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程,面对命运多舛、满目疮痍的祖国,面对受尽凌辱、苦不堪言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站了出来,经受住了血与火和生与死的考验,不惜流血牺牲,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念。
传承坚定信仰,在接力赛中梦想成真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革命前辈当年的流血牺牲。可以说,没有当年革命前辈不顾个人私利的选择,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革命前辈们好多英年早逝,他们的后代不能像常人一样沐浴父母大爱,但如他们的父辈一样,革命先烈的后人也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走出血与火的时代,虽然没有生与死的考验,但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依然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奉献、默默无闻,他们都已将前辈的理想信念融入到自己的血液。
在采访冼星海的独女冼妮娜时,我曾为她的朴素所深深打动。在她家里,几乎没有一件成品家具,书架是女婿用集装箱改装的,桌子、凳子是女婿用废木板拼装的。她的一双儿女现今没有固定住房,租住在外。当年,她随同江泽民同志赴哈萨克斯坦为冼星海故居纪念牌揭幕,江泽民曾关切地问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她没有提任何要求。而那时,她一家四口还住在工厂14 平方米的收发室里,屋顶的老鼠夜里闹,会突然掉到他们脸上;她经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穿的衣服被老鼠咬破,直到同事提醒她才感到尴尬。
刘志丹的独女刘力贞,一位有着近七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与父亲戎马倥偬的经历不同,她终身与医学相伴,并将根扎在生养自己的三秦大地。在20世纪60 年代陕北遭遇大旱时,她主动到灾害最重的县乡巡诊;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独子袁振威,靠勤勉治学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学科带头人;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上过战场打过仗,指挥的步兵营荣立集体二等功,本人立三等功,如今已退休,将所有精力放在对前辈档案的整理上;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大多在务农……
采访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忘前辈、不辱使命”“不能给前辈抹黑”“要倍加珍惜革命前辈用血肉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他们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我们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前辈们的流血牺牲,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指引。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政党不可能领导伟大的事业,一个丢失精神家园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九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先辈们的追求在一定程度已转化为今天中国发展的现实: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拥有近8900 万名党员的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今天的中国已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理想,是一面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更加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需要把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定,传递到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头脑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吕其庆,北京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研会编辑。多年来致力于对革命英烈后人的采访,并于2015年开始,重走部分长征路线,寻访红军后人。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红旗文稿》《前线》等报刊上,发表一系列关于弘扬革命传统的文章。
序一................................................................................. 1
序二................................................................................. 4
自序................................................................................. 1
1. 活着就要有用 ............................................................ 1
——记谢觉哉夫人、百岁红军王定国
链接:相互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 9
——王定国为谢觉哉七十大寿作诗一首
2. 家门传浩气 学风代代浓 ...................................... 12
——访张太雷的外孙女冯海晴
链接:张太雷致妻书.................................................... 22
——现在觉悟 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
3“. 这样的人格无愧于‘后来人’的身份!” ............. 24
——访夏明翰烈士的独生女儿夏芸
链接: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 31
——夏明翰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
4“. 要像爷爷那样对党忠诚” ....................................... 34
—— 访兴国首任县委书记、革命烈士胡灿之孙胡续生
链接:革命烈士胡灿小传............................................ 41
5. 十年采访,十年写作 .............................................. 44
—— 方志敏的女儿用余生“续写”《可爱的中国》
链接:为了救可爱的中国,我俩甘愿赴汤蹈火........ 53
——方志敏与妻子在婚礼上的誓词
6. 人生的底色是追求真理 .......................................... 57
——记刘志丹独女 刘力贞
链接:为救国救民我可以献出一切............................ 65
——刘志丹写给妻子的信
7. 父亲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身上 .............................. 67
——访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
链接:临刑时刻,赵一曼最牵念儿子........................ 75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
8. 精神财富世代相传 .................................................. 78
——访“双枪芙蓉”贾春英之孙潘平
链接:国无宁日,谈何家全........................................ 86
——潘涛写给妻子贾春英的信
9. 一块桦树皮,珍藏六十多年的传家宝 .................. 89
——访抗日英雄杨靖宇之孙马继民
链接:杨靖宇将军小传................................................ 96
10. 学习父亲优秀品质,不迷失政治方向 ............... 98
—— 访袁国平独子、海军指挥学院袁振威教授
链接:战死沙场以博一快.......................................... 107
——袁国平写给母亲的信
11. 仰望太行 ............................................................. 110
——怀念左权将军
链接:我俩的心紧紧地靠拢在一起.......................... 118
——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
12. 一朵“傻”云 ..................................................... 122
——记“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
链接:待凯然以报父母恩.......................................... 129
——“刘老庄连”原指导员李云鹏写给父母的家书
13. 把祖国的需要视为最高指示 ............................. 132
——访马本斋之子、海军少将马国超
链接:英雄母子的故事.............................................. 139
14. 踏遍万水千山只为追寻前辈足迹 ...............................142
——记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
链接:家书寄舅母,暗语传信念.............................. 150
——毛泽民写给舅母的信
15. 我和父亲都是“书报资本家” ........................... 154
—— 访陈潭秋次子、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志远
链接: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 162
——陈潭秋写给哥哥的信
16. 清凌凌的延河水,明亮亮的星海辉 ................. 166
——冼星海独女冼妮娜和父亲的故事
链接:两地遥隔,能不依依...................................... 175
——冼星海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
17. 相聚虽短,亲情绵长 ......................................... 178
——访任弼时之女任远芳
链接:带着知识回国.................................................. 185
——任弼时给女儿任远芳的信
18“. 硬骨头精神”传后人 ........................................ 188
——访“独臂将军”贺炳炎的长子贺雷生
链接:“趁着还活着,多为党为人民做点事”.......... 196
——妻子姜平写给贺炳炎的信
19. 从父亲的日记中重获父爱 ................................. 199
——访著名抗战将领王孝慈之女向里南
链接: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208
——著名抗战将领王孝慈写给弟弟的信
20. 他不知父亲是“狼牙山五壮士” ....................... 211
——访“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长子葛长生
链接:葛振林烈士小传.............................................. 218
后 记 不忘革命传统 坚持理想信念................. 220
贺炳炎的骨头,是共产党人的硬骨头
“我父亲16 岁就当了红军,拿着大刀上战场。我爷爷贺学文是贺龙的属下,后来壮烈牺牲,父亲成了孤儿,贺龙就把他接到身边。因父亲骁勇善战,陆续升任红四军警卫中队队长、大队长。能征善战的名气越打越大,每次战斗都冲锋陷阵,以命相搏。”贺雷生讲述。
贺炳炎最惨烈也最动人心魄的壮举,发生在1935 年12 月。当时,为阻断南下的敌军,他带领的红十五团担任先锋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右臂被威力巨大的达姆弹击中,骨头被炸得粉碎,整条手臂像条低垂的丝瓜吊在膀子上。因大量失血,他当场昏了过去。
“红十五团一鼓作气打败敌军后,父亲躺在阵地上昏迷不醒。贺龙听到父亲受伤后,飞马赶了过去,临时搭起急救棚抢救他。军团卫生部长贺彪向贺龙报告,说我父亲的右臂保不住了,必须齐根锯掉。贺龙听后急了,质问贺彪,贺炳炎的右臂怎么能锯掉呢?你知不知道,这只右臂抵得上我一支部队?!但为了保住父亲的命,贺彪和另一个医生还是按住父亲手臂,像锯木头一样,吱吱嘎嘎锯起来。当时没有吗啡,已经清醒过来的父亲闭目咬牙,汗如雨下,血顺着他的右臂和锯子两端流了下来,滴滴答答,如同屋檐滴水。手术近三个小时,父亲把医务人员塞在嘴里
的毛巾都咬烂了。”
回忆父亲当时所受折磨,贺雷生的眼角泛起泪花。“手术后,贺龙元帅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地捡起几块碎骨,包起来揣到怀里。贺龙对父亲说,我要把它们留起来,长征刚开始,以后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到时我要拿出来对大家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看有多硬!”
截去右臂的贺炳炎,六天后就从担架上爬了下来,开始练习用左手用枪用刀。从1929 年参加红军到新中国成立,贺炳炎打了20 年仗。期间,在失去右臂的情况下走完长征,负伤11 次,身上伤疤不计其数。1955 年,贺炳炎在成都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被授予共和国开国上将。在怀仁堂用左手向毛泽东敬礼时,毛泽东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