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一书分为历史发展篇、信息建设篇和传播机制篇,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的事件、研究观点,追溯不同时期媒体信息报道内容的变化和报道倾向的不同,从乡村传播的微观形态机制与宏观形态机制描述出发,结合农村发展的相关传播效果加以综述,力图将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研究的全貌呈现出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传播的观念与发展的观念便以大众媒介为动力点被结合起来。究竟大众传媒是否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者说对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环境而言,大众媒介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研究者的角度和视野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延伸到对于传播权力、传播平衡和传播民主等问题的关注上。相对于发展状态和非发展状态而言,不仅仅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借助媒介的力量缩短距离,还在于如何使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借助媒介的力量逐步发展起来,当然,这里的媒介已经不仅仅是指大众媒介,还包括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等。因而,对于乡村如何发展的问题的关注就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而乡村传播(rural commlJnication),即如何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思想及其价值观念普及到乡村社会之中,无可置疑地成为政府与社会相关组织在特定时期的关注点。这种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以及50~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均成为热点。由于这种研究主要是以美国学者为主,随着美国社会形态的转变,乡村社会与城市之间差异的缩小,其现实性的研究意义逐步在减退,研究本身也终从热点归于平淡。
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而言,这种研究却刚刚开始,也应该在整体的社会科学发展中成为焦点和热点。从20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来看,关注乡村社会的学术和社会话题就没有间断过,有政府层面的,如国民政府时期的县政改革;有学术层面的,如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有实践层面的,如民国时期的大西北开发运动等。
第一部分 历史发展篇
一、中国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
二、中国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研究的观点综述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
第二部分 信息建设篇
一、中国乡村传播信息在农村发展背景下的种类及变迁
二、中国乡村传播信息与农村发展研究的观点综述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乡村传播信息内容与农村发展
第三部分 动力机制篇
一、中国乡村传播机制与农村发展关系的研究
二、中国乡村传播动力模式与农村发展研究的观点综述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乡村传播机制与农村发展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研究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如果仅仅从当代历史出发作相关的资料收集,对于认识当下的中国农村发展的状况和对策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割断了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只能是在我们自己所圈定的思维模式和现实意识中、在无尽的循环中,寻找我们所要理解的“真相”。那么,究竟在已经远去的年代里所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曾经参与相关事件的人本身,对我们正在生存的现代和日常生活而言,留下了怎样的痕迹?这些痕迹将会呈现给我们一种重归历史的感觉呢,还是我们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现实的“真相”呢?
在这里,我们将历史界定在1911年至今。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其一,关于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只是在近代以来才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之前,也并非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形态,只是更多的是基于对于乡村的治理方面,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国家社会,对于农村发展的现代性意识还远未建立。其二,与传播观念和传播学学科的创立相关。传播学的确立是20世纪20~30年代,乡村传播便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的。因而,从近代出发来寻找历史痕迹,尽管并不是十分妥帖,就上述的两个原因而言,也勉强可以说得过去。
二者关系研究之历史脉络的寻找,将会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历史本身在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关系现状,另一个是对于这一时期的关系现状的研究状况。换言之,一种是历史事件的叙事模式,一种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的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