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跨文明对话研究》从比较文学入手,探讨比较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论述第三阶段即跨文明对话阶段的学术脉络,论述中国比较文学对跨文明对话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论证翻译与跨文明对话的内在学理关系,阐释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翻译为跨文明对话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跨文明对话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该书稿还重点论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华文明在多元文明交流中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略,以及在文明对话和交流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章 跨文明对话研究
第一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一阶段:影响研究
第二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二阶段:平行研究
第三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阶段:跨文明对话研究
第四节 跨文明对话与中国学派研究
第五节 中国学派理论要点
第二章 文化自觉和自信研究
第一节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概要
第二节 文化自觉概要
第三节 文化自信概要
第四节 中国文化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 中国文化与文化自信
第六节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三章 翻译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翻译与文化
第二节 翻译的过程
第三节 翻译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第四章 跨文明对话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跨文明对话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节 跨文明对话与文化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与跨文明对话
第五章 翻译在跨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与自信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加强翻译工作,促进文明对话
第二节 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
第六章 多样化与文明发展
第一节 多样化是文明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相互吸收与借鉴是多元文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第三节 全球文明和地域文明的关系
第七章 积极开展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第一节 开展跨文明对话和文化研究
第二节 迎接挑战,促进发展
第三节 维护文明多样性,建立多元共生的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一)关于“系统性”标准的限制。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且这两个系统是完整的、严密的。第二,这两个系统中有一个必须是文学系统,是文学系统跟另一个系统进行比较研究。第三,两个系统必须有内在的关联性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不是任何两个系统都可以放在一起比较,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两个系统的独立性,不能让一个系统去服从和依附另一个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平行研究而非影响研究。
(二)对“文学性”的限制。美国的平行学派非常强调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和关键是文学,文学就是文学,也只能是文学。当然,文学和“文学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要求,应该特殊对待和认识。
(三)对“跨文化”研究的限制。美国学派坚决反对法国学派提倡的那种以法国文学为中心,将重心放在法国文学对其他文学的影响研究上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做法。竭力主张比较文学应该以跨国家、跨民族、跨学科为研究宗旨和方向,并且研究者们都应践行这样的原则和精神。应该说,比较文学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学科性质是由美国学派勾画和确定的,当然,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其中个别内容和选项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一个核心字“跨”保留了下来,形成了比较文学的本质特征,一直延续至今,这不能不说是美国学派对学科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评价
美国学派所倡导和力推的平行研究纠正和补充了法国学派开创的影响研究,局部性地澄清和解决了一些学理和认识方面的问题,是学科建设的一种进步。但实质问题并没有解决,影响和制约比较文学发展和前进的根源并没有被清除。细究起来,我们发现,不管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它们都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的,所以,它们跳不出西方中心主义、民族主义这个圈子,所提出的理论设想和命题跟比较文学的本质要求存在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它们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局限在西方圈子之内的,根本不可能实现比较文学所设定的学科目标。再把话题扯远一些,比较文学设立在西方,但最终要走向世界文学和总体文学,因此,比较文学的根本性发展和突破是要加入非西方元素和因子,不能靠西方力量一只轮子驱动,要加上另外一只轮子,以此来解决发展中的“跛脚”和先天不足问题。否则,就只会是在原地打转,用新名词替换旧名词,玩概念游戏,换汤不换药,于事无补。回到“平行研究”中来,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学术理念和思想所进行的修正和改进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很快也暴露出了问题和不足。例如,对“系统性”的限制。它的界限和规定非常模糊、含混,随意性和人为性很强,有着美国哲学和文化传统中的实用主义色彩,可操作性和掌控性很差,其结果是非但没有限定该议题的研究范围,反而使边界更加扩大,更难以把握,给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反而使系统性更加破碎。对“文学性”的探讨,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并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