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经典丛书精选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进行研究和资料整理,尤其是对其代表作力求全部收入。其收集作品全面、精选佳本,印刷精美。读者一书在手,既可在理论上对所选书家的生平、艺术地位、书法风格、作品的书写背景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又可供学者作临习、赏析的范本。
《王羲之、王献之/历代书法经典》收集作品全面、精选佳本,印刷精美。读者一书在手,既可在理论上对所选书家的生平、艺术地位、书法风格、作品的书写背景等都有较全面的认识,又可供学者作临习、赏析的范本。
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书家,人称书圣,其子王献之得其父真传,在继承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父子合称二王,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
二王之笔法,传世之楷模。图书集书法研习和赏读于一体,既可以让读者在理论上对二王之生平、艺术地位、书法风格、作品的书写背景等有全面的认知,也可以供学习者作书法临习、赏析的范本。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又并称二王,在很大程度上,二王一语,几乎等价于书法二字。二王之前固有书法,但在清代碑学兴起之前,鲜为后世书家取法;二王之后的书家,鲜有不学二王者。清代碑学,欲以南帖北碑町畦,甚或举郑道昭为北朝书圣…。然而,碑学虽于篆、隶、魏碑有复兴之功,终不能行草,近世碑学渐渐演化为碑帖融合。相对于发展千余年的帖学,碑学并不能分庭抗礼,而庶几成为分支。所以,二王仍为不祧之祖。
二王之所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建立了文人书法的审美范畴。
从书法本体意义上说,文字诞生之日,就是书法产生之时,有文字,同时就有书法。先民造字,自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一开始就遵循美的原则。自商代至汉魏,诸体纷呈,无美不备,是书法之所以为书法的根源。文字之美,与书法之美同步地演进而完成,基于先民天性,感发于自然和人文,虽无意如此,而不得不如此。因此,早期书迹,不论出自何人之手,皆有不可言说的曼妙。也正因为此,早期书迹并不以人为贵。人与书法开始完美结合,实则自魏晋时肇始。
自儒学废弛,禁锢顿开;佛教东传,释悟色空;玄学兴起,崇尚自然,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而面对战火频仍、朝不保夕的时事,士大夫怀疑、忧患之情荡漾澎湃。魏晋之时,文人们发为文艺,则以颓废、悲观、消极,于呼天抢地之中,追问人生、生命和命运。《古诗十九首》云: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王羲之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功名事业,转眼即逝;礼乐教化,土崩瓦解。能够拥有的,似乎只有人物之美,因之而成魏晋风度。而生命,似乎只能在文艺中永存;风采,似乎只能在文艺中焕发。即使尊荣无以复加、才华不可一世的曹丕,也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只有文艺,才能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士大夫以风度相高,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当然要表现风度。书法之美,也由自然天质之美、礼乐教化之美,派生出人物才情、气质之美。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蔡邕、张芝、锤繇等文人书家的基础上,二王在王谢之族、郗庾之伦中脱颖而出,代表了文人书法的境界,也可以说建立了文人书法的标准。
其二,建立了笔法体系。
笼统地说,自有书法,就有笔法。随着书法的发展,笔法由简单而完备。过去,很多人认为笔法由隶书产生,而篆书中只有篆引,也就是火箸划灰式的中锋用笔,这是非常片面的。从目前可见的资料如侯马盟书,战国秦简、楚简,以及大量的汉代简帛书迹来看,各种书体,皆有正、草之分。正者严格,草者草率。书体初创,多有草率;草率纳入严整,乃成正体;草率又冲破严整,孕育新体。笔法的丰富性,即在草率中来;笔法的完备性,在严整中得到总结。正体往往施之金石,强化了其工艺性;草体多施之简帛,往往自由烂漫。战国时期的古隶,并非由整饬的金文草化而来,而是承续了古已有之的草体。汉末,诸体俱备,笔法已经十分丰沛。
二王之时,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或隶书已经式微。褚遂良《晋王羲之书目》,正书,都五卷,草书,都五十八卷,并无隶书。而草书,则有张芝擅名;行书,传刘德升初创;楷书,锺繇业已肇基。传世张芝书迹,除章草《秋凉平善帖》外,后世多疑。张芝精于章草,理固宜然,而张芝的时代,今草已经诞生,也似乎并不奇怪。不然,羲、献父子成熟的今草,岂空穴来风乎?行书或早于楷书。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
颍川锺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锺书瘦。
锺有三体:一日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日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
三日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锺繇为楷书鼻祖,盖无疑议。而从刘德升受学的行狎书,当为行书。
……
孟会祥,别署竹堂,1965年生,河南省襄城县人。现为《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事书法创作、评论、编辑工作。曾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学讨论会以及多种名家邀请展等。著有《竹堂文丛》等。
序言
第一章 王羲之、王献之人物评传
第二章 王羲之、王献之的交游
第三章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评介
第四章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技法分析
第五章 王羲之、王献之年谱
参考文献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