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解析政治现象的起源、阶级与阶层、国家、国家机构、官员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学的基础内容;兼具普及性和研究性,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前瞻性;在体系、体例、表述方式和阐释角度的设计上,进行了独特而稳健的探索。此次修订,编者注意突出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与拓展国际视野的平衡,信息量较大,设计的知识面较宽;语言精练,深入浅出,概括性强,可作为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教师的备课参考书和相关读者阅读。
《政治学概要(第四版)》的一个编写特点,是在以绪论的方式阐释政治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的发展沿革、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后,以“政治现象的起源”作为全书的第一章,随后按照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渐次分析了阶级和阶层等社会结构问题,重点是阶级和阶层的概念、西方国家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和当代中国阶级和阶层关系的主要变化;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共和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等当代主要的政治制度,单一制、联邦制等国家结构形式;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制衡原则与总统制、内阁制和混合制等西方国家的主要国家管理形式;“议行合一”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包括两党制、多党制和多党合作制度等;国家公务员制度等现代官员制度和官员理论;现代选举制度;现代民主理论;政治发展理论等重要问题。
《政治学概要(第四版)》力求突出内容和要点介绍的精练、阐释和分析的概括性以及学习层次上的普适性,主要目标是为学生学习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课程奠定理论和有关的知识基础,提高分析基本政治与行政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理论思维素养。
绪论 政治的概念与政治学概述
第一节 政治的概念
一、“政治”的传统含义
二、对“政治”概念的理论分析
三、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广义政治概念与狭义政治概念
第二节 政治学概略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学的学科构成
三、政治学的“科学性”和学科特点
四、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五、政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系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政治学的发展沿革
一、政治学的发展沿革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三、中国政治学的停顿、重建和展望
第一章 政治现象的起源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一、氏族是原始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二、氏族组织和制度的政治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二节 阶级的产生
一、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和奴隶
第三节 国家的产生
一、政治性的社会管理机构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国家和氏族组织的三个原则区别
四、西方国家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五、关于东方国家产生的特殊性问题
第四节 法律的产生
一、强制性共同规则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法律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法律与国家、国家机构和官员相伴而生
第二章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一、阶级的概念
二、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三、阶级关系与阶层等“非阶级关系问题
四、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一、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阶级结构
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三、关于白领工人阶层的若干理论分析
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成员构成的显著流动性
五、资本主义社会现阶段阶级阶层关系的一般状况
六、现代社会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
……
第三章 国家(一):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第四章 国家(二):国家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章 国家(三):国家与民族
第六章 国家(四):关于国际政治的若干问题
第七章 国家机构(一):西方社会国家机构的构成
第八章 国家机构(二):西方国家机构体制
第九章 国家机构(三):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体制
第十章 政治行为
第十一章 官员制度和官员理论
第十二章 选举理论和选举制度
第十三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第十四章 政治团体
第十五章 政治民主
第十六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象的消亡
第四版后记
《政治学概要(第四版)》:
一、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阶级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的阶级。它最早产生于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发达城市的市民之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形成了垄断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无产阶级,也称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十四五世纪的欧洲工场手工业者。无产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它是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是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肩负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旧中国的无产阶级是在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阶级。
二、西方国家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以及后来的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无产阶级的构成、劳动条件、职业分布状况都有了相应的改变。
(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在最发达的国家,虽然有农业产业,但已经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分。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所谓“反城市化”进程,都已经使全社会的绝大多数劳动参与者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都是用货币来取得劳动报酬和向政府交税,基本实现了城乡融合。
(2)工人阶级已经由一个单一的体力或重体力劳动者社会集团,变化为一个由体力劳动者即所谓“蓝领”和脑力劳动者及轻体力劳动者即所谓“白领”两个部分所组成的复合型的社会集团。在发展中国家,社会成员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蓝领工人为主的工人阶级在总量上的增加,而在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总量已经基本稳定,变化主要表现为白领工人比例的增长。在一些国家,白领工人的数量已经或即将超过蓝领工人;在最发达的国家,白领工人的比例占到了劳动者总数的70%甚至80%以上的水平。作为工人阶级一个重要外在标志的重体力劳动,在发达国家已经大幅度减少,并且享受着很高水平的劳动保护。
(3)多数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较大的贫富差距,但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水平很高。在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已经超越了“衣食型的差距”的阶段而进入了“住行型的差距”的阶段;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明显增加;体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全民医疗保障的水平多数已经相当高。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已经不大,有些国家通过实行高税收和高福利的制度,较为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