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是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的代表作品《胆小别看画》系列第二卷。作者中野京子具有深厚的艺术史学院派背景,但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独到的解读,被读者誉为逛美术馆、博物馆的有趣指南。《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全部上榜日本艺术类畅销书。全书22篇,每一篇都堪称一部精彩的短篇小说。
当你伫立在这些传世名作面前时,也许会惊叹于画家高超的技巧、高雅的色调和画中人传神的表情。但你也许并不知道,画家用尽毕生功力凝固在画布上的,除了人物、光影、色彩,还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和漫长历史,甚至包含着画家复杂的隐喻和心机,充满了刻意隐藏的象征符号。而这些奥秘,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感性,实在是难以参透。
比如当你看到《简·格雷的处刑》时,也许会感慨简·格雷是如此美丽优雅,却死于16岁如鲜花绽放般的年纪。你可曾知道她处于怎样的宫斗漩涡之中?要她上断头台的是“血腥玛丽”,但真正的幕后推手,却是她的亲生父亲和公公。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既没有抵抗,也没有恐惧,对周围人的悲泣充耳不闻,下定决心,从容就死。她那副姿态如同脆弱的白色花朵,凋零之前的美丽与芬芳冲击着观众的胸膛。如此充满朝气、楚楚动人的少女,转瞬之间将身首异处、肝脑涂地,永远地化作冰冷的尸体。只要一联想到这些,这幅残酷的绘画所流露出的美就令人不寒而栗。
想要充分领略名画之美,除了欣赏与感受,更重要的就是去“解读”。日本学者中野京子,从22幅传世名画中寻找蛛丝马迹,层层剥茧,以颇富魅力的语言揭开每一幅名画作品背后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当你了解了画布背后的真相,察觉到人性之恶的存在时,便会由衷感到后背发凉,“细思恐极”。
中野京子作品:
《胆小别看画》系列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
《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
《名画之谜》系列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
继《小顾聊绘画》之后另一部有趣的艺术史大作,中野京子揭秘传世名画中隐藏的历史真相,画布背后的人心险恶让你细思恐极!全系列5卷,珍贵高清大图全彩印刷,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有趣指南!
·中野京子是谁?
——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幽默的语言风格不输小顾,深厚的艺术修养堪比蒋勋!艺术史学院派背景的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同时,中野京子还活跃日本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胆小别看画》在讲什么?
——揭秘传世艺术品光鲜外表下的“黑历史”,教科书上不讲的血腥真相。作者中野京子颇富魅力的语言文字,讲述22幅传世名画背后的隐秘往事。这也是本系列作品名为《胆小别看画》的意趣所在。日本读者评论道:看过中野京子的《胆小别看画》系列后,才真正找到逛美术馆的乐趣!
·《胆小别看画》有多好看?
——22个故事,就是22篇精彩的短篇小说。阴谋、宫斗、死亡、无果之恋……传世名作的光鲜背后竟是一幕幕悲惨的现实与丑恶的人性,让你背后发凉,细思恐极!正如“罪恶”会散发出强烈魅力一样,恐怖也拥有令人难以抵抗的吸引力。只有感受过死亡般的恐怖,才能了解活着是多么可贵。请读者静静感受每一幅画的恐怖魅力。
·《胆小别看画》为什么值得拥有?
——精致的装帧工艺,高清名画图片,颇具收藏价值。《胆小别看画》是你逛美术馆、艺术馆的有趣指南!
阅读名画 小池昌代(后记)
虽然我很喜欢绘画,但观赏的速度很快(真不好意思)。即便是去参观画展,也是像蟑螂一样先“刷刷刷”地转上一圈,如果有合意的作品,就再回过头来,慢慢地重新观赏。
和朋友一起参观的时候,肯定会走散,所以在开始时,我会建议大家分头观赏。不过,当我逆人流往回走时,就会和他或她不期而遇。这时,我就有些难为情。
“哎,又碰上啦!”
这也并不是双方不合拍,因为欣赏绘画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虽然双方都是在欣赏绘画,可是对绘画的理解却各不相同。这些理解(注定)会通过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所以就像没有梳洗打扮就被人看到一样,可能有些难堪。
对!就是素颜。当面对绘画的时候,人的心是坦诚的。在绘画面前,难道需要什么修饰吗?人带着坦诚的心去参观画展,这种经历表现在纸面上,就是中野京子的《胆小别看画》系列。
下面我将谈一谈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不过如果是自己不太喜欢的书,也很难谈出什么东西来。这一系列书籍我非常喜欢,总是全都放在手边。
当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好像总是遇到难题),拿起书,随便读一读,哪怕只是看看画,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想象力受到刺激,心情得以舒缓的愉悦。
我很喜欢中野京子的文笔。而在我书写这篇文章时,她的文笔节奏似乎都能转移到这里来。
作者文章的特征,毋宁说并不是由词汇构成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乍一看,这是逻辑清晰的知识性文章,当然事实也是这样,不过文章同时也意味深长,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人的内心。
纵然是知识,也不强加于人,而是提炼出来的智慧。之所以能够畅读如此复杂的内容,是因为她从不轻易给出恐怖的答案,而是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其文章节奏正如我们在画展上漫步,洗耳恭听专业的解说,甚至能感觉到现场观众的脚步声。
“没有恐怖绘画,但作者的文章制造出了恐怖。”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书评,至今我仍旧这么认为。
阅读文章,我心中生出一个根本性的疑问。
用语言讲述绘画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
前提是所讲述的绘画必须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水,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作者的语言围绕着作品,但作品的神秘并没有因此损耗,而是通过她的语言,越发熠熠生辉。“哎!你也可以尝试用这种风格讲述绘画。”有人这样提议。读者在阅读她率直而热情的文章过程中开始了模仿。于是在这种风格下,绘画作品又一次得到重新研究和解读。在这些名画中,还蕴藏着太多的语言在等待发掘。作者的文章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
在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最受冲击的,是勃克林的《死岛》一章。因为有了这一章,《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于我就成了一本特殊的书。
我总觉得自己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幅画,可是又想不起来。阅读了文章之后,以前可能看到过该画的印象得以理清。
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什么都没看到过。
我并没有一一记住本书作者对这幅画的解读。不论哪一章,都有大量的珍贵信息点缀其中,我们只是阅读过就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量绘画知识。但是很遗憾,这些东西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遗失。
但是最后仍然有所残留。不是知识,不是语言,而是面对画作时的“眼神”。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从未对这种“ 眼神”的信赖产生过动摇。
因《海市》等作品而成名的作家福永武彦曾经创作过《死岛》的同名长篇小说。尽管勃克林的名字一次也没出现过,但福永仍旧深深受到了那幅画的影响。
“死岛”的日文发音和“广岛”有重合,现在我又联想到了“福岛”。
“死岛”指整个岛是墓地。像是冥河上的船夫卡隆,划着小船而来。他没有上岸,而是面对着小岛,只能看到他在不稳定的小船上的背影。光线照在他白色的衣装上,散发出神圣的光芒。这幅画本是应一位寡妇
的要求,为她制作的一幅“ 为丈夫服丧,寄托梦想的画”,但是现在我也非常想得到它。只要看一看这幅画,内心就会舒缓沉静。难道我内心有和死者谋面的愿望?是作品的整体构图逼近我们的内心。
然而,为什么描述作品的语言却具有故事风格呢?难道是因为作品已经体现在一块画布上,并展示给世界,所以文章就必须先描述梗概吗?
语言成为画作中的碎片,有惊恐,有喜悦,在我们的想象中组合成一幅画。画作中没有的东西,通过语言的斟酌,创造出空间,创造出地点,并让那里的人站在那里。这个过程和创作小说的过程完全一样。
讲述过程中,文字受到画中恶魔的怂恿,在描述画作的同时,实际上讲出了很多画作以外的东西。我们无意识地推动了某些特别的事物。
正如我们并不了解自身,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能从画作中汲取到什么。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面对画作。
“ 恐怖”这一关键词之所以贯穿了整个系列图书,大概是由于作者突出的直觉。
随着成长,人生经验增加,心里感到可怕的事情一个一个地消失,可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人类最可怕。越可怕就越有尝试的欲望,也就没有能够如此接近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了。因为生存本身就是可怕的。
人生本没有未来。在眼前仅展开一次的现实构成了所有的一切。这难道不令人战栗吗?
当回忆恐怖这种情感,我的身体就变为幼儿。和双亲离别的恐怖,肉体疼痛的恐怖,失去什么东西的恐怖……
幼年时代,究竟有多少恐怖围绕在周围啊?对于世界有那么多战栗,我们把感知能力全都发挥了起来,我们就是显露出来的触角。
正因为如此,恐怖这种感觉也令人怀念,它通往人类的中枢。
好吧!让我们再一次观赏绘画,再一次用孩提的目光,对这个世界颤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