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活的教材人生的路标(文学典藏)
定 价:49.9 元
丛书名: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文学名著系列
- 作者:[苏] 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 编
- 出版时间:2012/7/1
- ISBN:9787565605017
- 出 版 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512.45
- 页码:41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活的教材人生的路标(文学典藏)》将一个革命战士战胜病魔、永不掉队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车站食堂做杂工的保尔·柯察金,看尽人间的疾苦,*终走上革命的道路。当骑兵,他驰骋在沙场上,奋勇杀敌;恶劣的环境下,他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面对病魔的无情折磨,他顽强不屈。他也曾迷惑过、*望过,但他*终战胜了一切困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活的教材人生的路标(文学典藏)》这部作品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因此读起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相信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懂得如何去为理想而奋斗,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
人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及时间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的睿智与哲思。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渴望的精华——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金呢?我想那就是去阅读经典了!
说起文学经典的教育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立刻想起我们读过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那些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会立刻想起我们阅读时的那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的过程,那种完全沉浸其中、受着作品的感染,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有时就是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悲哭、一起激愤、一起评判。读过之后,还要长时间地想着,想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每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杰出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经常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同他们对话,他们对社会与对人生的睿智的思考、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怎么会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里呢!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品读经典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沃伦省(现属罗夫诺州)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
尼古拉从小好学,从六岁起就渴望进小学读书,但都因生活困难而未能如愿。**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随家迁往乌克兰内地小镇谢佩托夫卡。在那里他进教会学校读书,但刚入学几个月就被神学教师开除。到十月革命后,他才有了就学的可能,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只好半工半读:他一边读书,一边在车站小食堂当杂工,在发电厂给锅炉工当助手。尼古拉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尤其喜欢读诸如《牛虻》、斯巴达克斯和加里波第的传记这类描述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的书籍。他不惜把自己在工厂得到的份儿饭送给书报摊主以换取免费读书读报的权利。
尼古拉从小就对以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人类为斗争目标的布尔什维克党有一种近似本能的亲近感。早在半工半读期间,他就结识了工人布尔什维克贝列德雷丘克和林尼克(后来的谢佩托夫卡革命委员会主席)。1918年,谢佩托夫卡被彼得留拉匪军占领,革命委员会转入地下,从那时起,尼古拉就积极投身于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地下斗争,张贴传单,传递情报,还不顾生命危险救出了被捕的革命委员贝列德雷丘克。十五岁的尼古拉,第一批加入了本市的共产主义青年团。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幼养成了刚毅果敢、坚定不移的个性。他对自己立志要做的事义无反顾。1919年,红军离开谢佩托夫卡时,他背着家人毅然跟随部队上了前线。先是在科托夫斯基部队同波兰白军作战,后归编到布琼尼骑兵*一军团,先后当过通信兵、骑兵和侦察员。他年仅十六岁,但在战斗中骁勇过人,切切实实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同年八月,在攻打利沃夫的战斗中,他头、腹部受了重伤,右眼失明,被迫复员,转到地方工作。
1921年他十七岁,被乌克兰肃反委员会派到基辅市所属机构工作,后受共青团基辅市委指派到中央所属一铁路工厂当助理装配工,并任团支书。同年秋,参加抢修窄轨铁路工程,艰苦卓绝的恶劣环境使他得了伤寒和风湿病,但他仍坚持工作,一直担任共青团区委书记。1924年,被批准为布尔什维克党员。
从1924年开始,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医疗委员会诊断他已成残废。这时,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到最后的决战阶段,他开始抓紧时间,顽强地自学,力争换一种武器“重返战斗岗位”。
1927年末,他开始试着写关于科托夫斯基旅的战绩故事,同时坚持收听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的广播课程。第二年,他把写好的手稿寄到敖德萨去征求战友们的意见,可惜他没留副本,书稿在退回途中不幸遗失。
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左眼也失明了。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他仍顽强地与无情的命运抗争,就从这年十一月开始,他着手写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这样,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困卧病榻的艰苦条件下,忍受着病痛,克服书写的困难,借助于一块镂空的格板一字一句地摸写,后来手连笔也拿不动了,便自己口授,由亲友帮助笔录。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的出版过程并不像作者在卷后所说的那样:书稿寄往出版社后几天就得到了回电:“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事实是,书稿被退了回来,后经几位好心朋友的努力,才被《青年近卫军》杂志勉强收下,小说*一、二部至1934年陆续刊出后,在苏联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纷纷致信致电编辑部对作者表示祝贺和慰问,但文学评论界却迟迟没有反应。小说合订成书,是直到1935年6月26日才正式签字发印的。
此时,奥斯特洛夫斯基比任何时候都清楚每一分钟对他的价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之后,他立即开始构思另一部更大型的长篇小说《暴风雨的儿女》,他计划共写三卷,但只完成了**卷,便突发胃病,于1936年12月22日溘然长辞,时年仅三十二岁。
第一部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二部
四
五
六
七
八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