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地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及其新发展。全书共9章,第1章介绍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现代研究方法;第2章揭示了组织、管理活动和信息系统之间复杂的关系;第3章介绍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第4章介绍了组织中的各种应用系统特征、功能与管理目标;第5章介绍了制定IT/IS战略与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第6章阐述了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分析了信息系统各种开发方法的利弊和适用性;第7章介绍了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方法,以及IT服务外包和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概念;第8章介绍了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及其商务模式,给出了企业电子商务战略规划的主要步骤,分析了移动商务的特点、发展趋势;第9章介绍数据仓库、商务智能、知识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发展内涵,阐述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
为便于学习,书中各章均配有引导案例、讨论案例及思考题。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系统,素材丰富,突出了实例教学,强调了应用,能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适合作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MBA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人士参考使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将计算机用于辅助管理以来,管理信息系统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实践活动的深入,信息系统的概念、内容、技术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扩充和发展,人们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希望能够在教材中反映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本书的作者长期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也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力求在教材的内容体系和写作风格上有所突破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把管理信息系统看做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将信息系统放在组织与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去考察,从组织、管理和技术三个维度去分析管理信息系统,揭示了组织、管理活动和信息系统之间复杂的关系。
(2)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组织本书的内容。书中不仅分析了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介绍了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及其商务模式,移动商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数据仓库、商务智能、知识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发展内涵,介绍了这些新兴事物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3) 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管理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许多复杂微妙的管理问题,特别是非技术性的组织与行为方面的问题,难以用描述性语言准确把握,但却可以通过案例生动地描述。特别是有些问题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依托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面临“企业现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书中各章均配有引导案例、讨论案例,并给出了案例思考题。
本书是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全体教师集体研究和协作的结果。从教材大纲和篇章结构的形成,到案例和思考题的选择,以及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多次在一起共同讨论。书中部分章节是在《管理信息系统》(仲秋雁、刘友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此外特别要感谢吴力文副教授,吴老师从始至终一直参与本书的讨论,并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本书各章执笔分工是: 第1章和第2章刘友德,第3章裘江南,第4章和第5章曲刚,第6章李慧,第7章仲秋雁,第8章闵庆飞,第9章王宇。全书由仲秋雁统稿。
感谢评审本书的老师,他们提出的宝贵的意见对本书的编写很有帮助。感谢信息管理系的部分研究生,他们协助自己的导师收集整理资料,付出了辛苦的劳动。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 者2010年1月
仲秋雁,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参加了由哈佛大学商学院主办的PCMPCL案例教学培训项目;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IT项目管理、应急管理等。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863”计划等科研课题,并参加多项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6部。
第1章 信息系统概述
1.1 信息系统的重要情
1.1.1企业环境与信息系统
1.1.2 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1.2 信息系统的现代研究方法
1.2.1 技术方法
1.2.2 行为方法
1.2.3 本教科书的方法:社会技术系统
1.3 什么是信息系统
1.3.1 信息系统的概念
1.3.2 从经营角度认知信息系统
1.4 垂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1.4.1 基于组织管理层级的信息系统分类
1.4.2 组织层级中的主要概念系统
1.4.3 各类系统之间的集成
1.4.4 组织的信息化体系结构
1.5 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1.5.1 信息系统作用的拓展
1.5.2 信息是战略资源
1.5.3 对战略信息系统的客观认识
1.6 管理的挑战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组织、管理与信息系统
2.1 组织的基本概念
2.1.1 组织的本质
2.1.2 组织的特征
2.2 组织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2.2.1 组织怎样影响信息系统
2.2.2 信息系统如何影响组织
2.2.3 理论对设计和理解信息系统的意义
2.3 管理决策之道
2.3.1 决策过程的阶段模型
2.3.2 个人决策行为的理论
2.3.3 组织决策行为的理论
2.3.4 决策理论对信息系统设计的意义
2.4 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
2.4.1 管理者怎样管理
2.4.2 管理角色
2.4.3 管理者的决策内容
2.4.4 管理决策的组织层级与信息需求管理挑战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信息系统技术基础
3.1 计算机硬件资源
3.1.1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3.1.2 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
3.2 计算机软件资源
3.2.1 计算机软件分类
3.2.2 计算机操作系统与系统软件
3.2.3 程序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
3.2.4 应用软件包与办公软件
3.2.5 软件版权
3.3 数据存储技术
3.3.1 数据组织的术语和概念
3.3.2 数据库环境下的数据管理
3.3.3 建立数据库
3.3.4 数据库系统的管理需求
3.4 网络基础
3.4.1 网络的功能与组成
3.4.2 网络体系结构
3.4.3 网络的类型
3.4.4 互联网
3.4.5 网络计算模式
3.4.6 企业网络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信息系统应用
4.1 分离的职能信息系统
4.1.1 市场信息系统
4.1.2 财务信息系统
4.1.3 生产信息系统
4.1.4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2 集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
4.2.1 MRP
4.2.2 MRPⅡ
4.2.3 ERF系统
4.3 组织间信息系统
4.3.1 EDI
4.3.2 SCM
4.3.3 CRM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制定IT/IS战略与信息系统规划
5.1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5.1.1 信息系统战略与组织战略
5.1.2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
5.2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5.3 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
5.3.1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5.3.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5.3.3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5.3.4 综合方法
5.4 信息系统规划实例-K公司的ERF系统战略规划
5.4.1 引言
5.4.2 K公司组织战略与信息系统战略分析
5.4.3 K公司信息系统的规划
5.4.4 K公司ERP系统方案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叁者文献
第6章 信息系统开发策略与方法
6.1 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
6.1.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6.1.2 系统分析
6.1.3 系统设计
6.1.4 系统实现、运行与维护
6.2 系统开发与组织变革
6.2.1 系统开发是有计划的组织变动
6.2.2 组织变化的类型I
6.2.3 业务流程再造
6.3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及方式
6.3.1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
6.3.2 系统开发的方式
本章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
7.1 信息系统成败分析
7.1.1 信息系统的评价
7.1.2 信息系统失败的原因
7.1.3 信息系统成功的因素
7.2 信息系统的管理
7.2.1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7.2.2 信息系统实施过程的管理
7.2.3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
7.3 IT服务外包
7.4 建立控制环境
7.4.1 一般控制
7.4.2 应用控制
7.5 信息系统的审计
7.5.1 信息系统审计的由来与发展
……
第8章电子商务
第9章管理信息系统新发展
参考文献
4)组织文化理论:信息技术和基本前提
组织文化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必须适合组织文化,否则难以被采用。例如,美国福特公司的基本前提是,公司的主要活动是制造汽车(而不是经营信用卡);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内部,其基本前提曾是以制造大型计算机为组织的主要目的。这些前提几乎不被其成员所怀疑(挑战),若其成员真的对这些前提表示挑战,这些成员会遭到排斥。
传统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当组织生存的前提不再与现实相符时,隶属于该文化的成员可能力图否认现实、对现实视而不见、或重新再造与文化相符的现实。当支持文化的组织解体时,或者当激进的少数派群体取得控制权并调整基本前提时,文化才会发生变化。这一特征在大规模的高层领导变更时常表现出来,因为支持旧文化的是高级管理人员(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到任用和提升)。
信息技术既可以威胁又可以支持文化。比如,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大型计算机制造厂商和它们的大公司客户的利益构成了威胁,当时这些客户一般是财富杂志中1 000家优秀公司的信息系统部的管理者们。随之而来许多这样的公司力图抵制、否认和重新定义现实——市场趋势。当然,信息技术可以对组织文化起支持作用:计算机受到保险业的欢迎,它能够减少传统方式的索赔处理过程。
总的说来,组织的形态历来因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而变化。韦伯所描述的组织正值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方式流行于美国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各种新型组织的理论出自于20世纪发达国家的后工业时代。另外,企业组织随经济周期和最新流行的管理方式而变化。当形势好和利润丰厚时,公司雇用大量的管理和非生产人员;当形势艰难时,公司便考虑瘦身。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美国,世道艰难;尽管20世纪90年代的利润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实际收入并没增加。其结果是缩减中间管理层,特别是在那些直接同日本制造业竞争的公司。这也恰恰是计算机技术投资密集的期间。人们分辨不清某些公司缩减中间管理层是由于困难时期还是由于计算机化造成的。对于那些不直接与外国公司竞争的、处在好的外部环境的公司,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用工人数,尽管当时信息技术正值热门时期。那么这一现象意味着系统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不只限于简单的后果,而是许多行为因素的函数。
3.企业中信息系统实施对组织的影响
信息系统项目的失败常常是因为设计时没有认真考虑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虽然有些系统的技术工作做得很好,但却不能对企业产生绩效。
1)对业务管理与控制的影响
理论观点认为有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后,高层企业管理人员容易获得信息,因而有促进集权式组织发展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可靠的迹象支持这个论断。现实中虽然由于应用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加强管理控制,但是高层管理者无法取代中下层经理来做决策,一方面高层管理者无法应付大量的信息,同时由于对详细信息无法做出恰当的解释。计算机应用改变某个阶层的业务是有的,但完全集权化是不可能的。由于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向各个层级的管理者提供信息,不受地点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