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东西会在时光中失落,但失落的部分亦总能在某处找回。
这就是传承之矢,犀利地射穿人情冷暖、时间沧桑。
什么能唤回旧日的时光呢?
有一个答案:回到故地去。
《筑巢: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建筑影像记录》是“云南双百工程”中“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建筑影像记录”项目成果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摄影师的视角,以影像(照片)方式记录云南省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僳僳族、拉估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建筑情况。
《筑巢: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建筑影像记录》中选用了项目组独立创作的摄影作品300余幅,内容以建筑为主,包括建筑单体、建筑群、建设环境、建筑结构、建造过程等。
为增加《筑巢: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建筑影像记录》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还加入了30余幅独立创作的建筑画和分析图,并配有相关文字解读和知识介绍等少量文字。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限制,目前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区仍保留了大量的合院式、井干式、干栏式建筑原型;云南省“中国传统村落”在国家公布的名录中占比最大,为国家保留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基因”。
然而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普遍面临自然衰退、建设性破坏、空心化、文化失落、保护乏力、开发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空间相对封闭,使得这些传统村落自身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夷平”过程中保持了相对完整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群落和形式的延续、保存也面临着特殊问题,诸如民族特征逐渐弱化,现代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导致建筑材料、工艺的选择趋同化,乡村建筑日渐“万户一面”;文化承载空间小,传承方式单一,不利于村落文化的保护利用;气候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多发,潜在威胁大;等等。
刘志安,现任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分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乡村建设联盟主席、云南省城乡规划督察员、云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技术委员、云南传统聚落研究室主任等职。本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规划编制、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主持编制了各级、各类别城乡规划项目及技术规范等百余项,参编学术著作两部,在靠前、靠前重要学术会议、学术期刊、政府报刊等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全国很好规划设计奖4项、全国论文奖3项、省优奖励11项。
阿昌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德昂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景颇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布朗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拉祜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佤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白族
基本要点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纳西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普米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傣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哈尼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基诺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独龙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傈僳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
恕族
基本情况
解读要点
影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