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名市委机关选派干部驻村扶贫为主线,记录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穿插了外出人士回乡创业、贫困户自主脱贫、工商资本下乡等一串故事,在展现江淮分水岭地区风土人情的同时,描绘了茶岗人借精准扶贫的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手抓脱贫一手抓开发的过程。本书可为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农业乡镇的结构调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春到茶岗》:
随着公路、铁路的兴起,内河水运逐渐没落。公路、铁路都撇开湖、河而去,曾经带来交通便利、孕育了茶岗的瓦埠湖、东淝河,现在成了制约茶岗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茶岗镇成了被现代交通遗忘的角落,茶岗集也就一落干丈。
茶岗集很小,但故事很多。
有传说多年的老故事,如杨王吕罗四大家族间的情与爱、冷与暖。
有就在眼前的新故事,如王有根回乡扶贫、杨凡平回乡创业、“豆腐西施”改嫁等。
现在,就一起去看看茶岗的那些事儿。
1 一心要给丈夫王有根一个惊喜,派嫂田静没有打招呼,就带着儿子颠到了茶岗。想起来可笑:记得是两人刚认识不久的那个五一长假,王有根从市里摸到城北一中来接自己。在校门口看到不停地向校内张望的王有根时,田静着实是又惊又喜,现在倒好,她也从城里跑到乡下给他送惊喜来了。
家里的车被王有根当作驻村的交通工具了,母子俩只好乘长途汽车。打的或者借辆车也未尝不可,但这都被田静否决了,她决定带儿子体验体验长途汽车,可不能让孩子养成出门就开车、没车就打的的习惯。
听说是乘长途汽车去,刚开始儿子有点儿不高兴,说妈怎么这么抠,不过一进长途汽车站,热闹的候车大厅带来的新鲜感顿时就驱散了那些不快。从市区到偏僻的茶岗没有直达的客车,母子俩七点多出门,花了四个小时换了三次车,到茶岗下车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
茶岗来过几十次,只歇了一年多没来,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沿街参差不齐、五颜六色的店招广告换成了整齐划一的门匾,两侧占道的摊点不见了,人行道也铺上了彩砖,街面上新铺的柏油路面画上雪白笔直的标线后,越发地显得干净利落、整洁有序。要不是看到茶岗大酒店、老电影院、好又多超市等几个有些印象的标志性建筑,田静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只是茶岗村的村部田静从来没有去过,没去过也没有关系,按照王有根曾经讲过的路线,再配上手机导航找过去,找不着再打电话也不迟。母子俩在好又多超市门前下了车,从超市南侧路口向东拐,大约走了一百米,便看见不远处有面高高飘扬的国旗。
国旗是村部的标配,估计那儿就是村部。
果然是村部,楼顶上就竖着“茶岗村党群服务中心”几个一米见方的红字。字再大也没有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打西边过来时是看不清的。
“你们找哪个?”当田静推开村部的玻璃弹簧门时。门厅里一个坐在长条木椅上系着围裙、戴着护袖的中年妇女起身问道。
“请问王有根在吗?”田静几乎是同时答问。
“王队长在楼上开会,凑中午吃饭人齐了开个会。你们坐这儿等一会儿。”听说是找王有根的,中年妇女说开了,“王队长是市里下来的,有事儿找他就找对了,什么事儿到他那儿没准都能办成。找他的人可多了。”“真的吗?他有这么大本事?”“你还不要不信,我们村里有个贵州的**,嫁过来二十多年了,娘家也没有人了,路又远,听说还是山区,没有户口办不了身份证,买不上保险,王队长一联系,昨天派出所就给办下来了。”田静知道,这事不可能因为某个人一联系就能办,过去难办或者办不了现在办成了,一定是赶上了“*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实这中间肯定是走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绿色通道。只是群众不明就里地把这功劳记在了王有根的名下而已。
“我们来找我爸爸的,不找他办事。”没等田静再次张口搭话,儿子似乎有些不耐烦了,抢先答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