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深海总是个谜。地球表面的主体,其实是深海不是陆地: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据地球3/5的面积,可是人类进入深海,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都以为深海没有光线,没有运动,没有生命,只会有鬼怪。几十年来才知道,黑暗的深海既有运动,又有生命。海底的火山比陆地多好几倍,深海的地壳运动和地形起伏都胜过陆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两千多米。
那么海洋深处,哪里来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地球内部的核裂变产生着巨大的能量,而大洋地壳薄,这种能量*容易从深海海底释放出来,或者通过岩浆作用从海底溢出,或者把渗入地壳的海水加热以后再啧出来。喷出来的物质和能量滋养着古怪的生物群,它们见不得阳光、碰不得氧气。所以地球上有两种生物圈、两个食物链:你我生活靠的是有光食物链,靠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里的核聚变,也就是氢弹的原理;而深海海底里的“黑暗食物链”,依靠细菌的化学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源头是地球内部的核裂变,也就是原子弹的原理。
于是人类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是一团漆黑的深海,却照样有海水流动、生物繁衍,只是和我们在地面、海面看到的大不相同。这还不算,海底下面还有水流、有生命,甚至于玄武岩石头里也有微生物长期生存,它们的新陈代谢极慢,是真正“万寿无疆”的老寿星。深海资源如何利用现在并不清楚,不过有些海底下的宝藏已经在开发,首先是石油天然气。世界上新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主要都在深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金属硫化物,以及深海稀土矿等等,深海矿产的勘探方兴未艾。所以说,海洋开发的重心正在下移,从海面推进到海底。
不过人类是陆生动物,开发深海又谈何容易。海水每加深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力,人类如果以自己的肉身凡胎进入深海,不但淹死,还会压扁。因此深海从探索到开发,完全得依靠高科技。当前探索深海的技术手段,可以归纳为“三深”:深潜、深网、深钻。乘坐深潜器潜入深海,是人类直接探索深海的起步点,同时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无人深潜设备,进行更多、更广的“深潜”。“深网”是在海底铺设观测网,对深海进行不间断的实时观测,向上观测深层海水、向下观测地球深处,相当于把“气象站”、“实验室”放到了海底。“深钻”是用钻井船向海底下面打钻,探索海底下面的地壳,向地球的深部进军。近年来,我国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重大进展。
回顾历史,拓展海洋开发空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欧洲人通过越洋航海征服殖民地,赢得了五百年的繁荣。现在的21世纪,人类正在纵向上进入海洋,开发深海的资源,由此带来的社会效果目前还很难预计,但这正好是中国重新崛起的时期,给重振华夏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两次开发海洋*大的不同在于手段,16世纪靠的是坚船利炮,21世纪靠的是高新科技。可以预期,随着进一步弘扬海洋文明,我国会有更多的青少年立志深海、投身科技,争取在人类开发深海的征途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适读人群 :9-15岁 人类对于深海的认识仅仅在近些年才取得显著的进展,因此目前介绍深海知识的科普书籍很少,适合青少年的更是凤毛麟角。《深海探索》丛书将深奥严肃的科学问题,用鲜活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少儿科普图书!
对于人类来说深海总是个谜。地球表面的主体,其实是深海不是陆地: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据地球3/5的面积,可是人类进入深海,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几千年来,都以为深海没有光线,没有运动,没有生命,只会有鬼怪。几十年来才知道,黑暗的深海既有运动,又有生命。海底的火山比陆地多好几倍,深海的地壳运动和地形起伏都胜过陆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两千多米。
那么海洋深处,哪里来的能量?来自地球的内部。地球内部的核裂变产生着巨大的能量,而大洋地壳薄,这种能量最容易从深海海底释放出来,或者通过岩浆作用从海底溢出,或者把渗入地壳的海水加热以后再啧出来。喷出来的物质和能量滋养着古怪的生物群,它们见不得阳光、碰不得氧气。所以地球上有两种生物圈、两个食物链:你我生活靠的是有光食物链,靠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太阳里的核聚变,也就是氢弹的原理;而深海海底里的“黑暗食物链”,依靠细菌的化学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源头是地球内部的核裂变,也就是原子弹的原理。
于是人类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是一团漆黑的深海,却照样有海水流动、生物繁衍,只是和我们在地面、海面看到的大不相同。这还不算,海底下面还有水流、有生命,甚至于玄武岩石头里也有微生物长期生存,它们的新陈代谢极慢,是真正“万寿无疆”的老寿星。深海资源如何利用现在并不清楚,不过有些海底下的宝藏已经在开发,首先是石油天然气。世界上新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主要都在深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金属硫化物,以及深海稀土矿等等,深海矿产的勘探方兴未艾。所以说,海洋开发的重心正在下移,从海面推进到海底。
不过人类是陆生动物,开发深海又谈何容易。海水每加深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力,人类如果以自己的肉身凡胎进入深海,不但淹死,还会压扁。因此深海从探索到开发,完全得依靠高科技。当前探索深海的技术手段,可以归纳为“三深”:深潜、深网、深钻。乘坐深潜器潜入深海,是人类直接探索深海的起步点,同时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无人深潜设备,进行更多、更广的“深潜”。“深网”是在海底铺设观测网,对深海进行不间断的实时观测,向上观测深层海水、向下观测地球深处,相当于把“气象站”、“实验室”放到了海底。“深钻”是用钻井船向海底下面打钻,探索海底下面的地壳,向地球的深部进军。近年来,我国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重大进展。
回顾历史,拓展海洋开发空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欧洲人通过越洋航海征服殖民地,赢得了五百年的繁荣。现在的21世纪,人类正在纵向上进入海洋,开发深海的资源,由此带来的社会效果目前还很难预计,但这正好是中国重新崛起的时期,给重振华夏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两次开发海洋最大的不同在于手段,16世纪靠的是坚船利炮,21世纪靠的是高新科技。可以预期,随着进一步弘扬海洋文明,我国会有更多的青少年立志深海、投身科技,争取在人类开发深海的征途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实施了中国首次大洋钻探。
吴自军,博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曾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拓守廷,博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地质。2005年以来从事中国大洋钻探的科学管理工作,负责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中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深入地球内部
为什么要到深海海底打钻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地质新发现
中国的大洋钻探园
解读“南海天书”
建造自己的大洋钻探船
在海底装上“眼睛”图
为什么要进行海底观测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多元、立体的海底观测图
现场直播海底火山喷发
地震和海味预警
海底“天文台”
漂浮的海洋观测站
高立在海上的观测塔
水下滑翔机
在海底爬行的“坦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