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寻找学校的意义、发现教师的价值、唤醒学生的灵魂、提升课堂的力量、重构学校的文化等五个方面,系统展示了知名校长王福强构建魅力校园的教育实践智慧。每个方面,均精选四个典型教育案例,多维度呈现作者的积极行动和教育思考,分享作者为师生赋能,让教育看得见人,让师生喜欢上学校的教育策略。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一起加入这场“寻人”之旅,建设更多让“学生站在中央”的学校。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允许师生发出自己的光
孙云晓、詹大年、张志勇、方心田 联袂推荐
好的学校犹如一方池塘,允许师生发出自己的光亮,允许师生自由呼吸,顺应自己的成长节拍。
涵盖学校价值、教师、学生、课堂、学校文化五个方面的校园构建智慧,系统完整地提供可资借鉴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策略。
案例生动典型,直指一线教育难题,多维度呈现作者的积极行动和教育思考,可读性强。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作者分享的让师生喜欢上学校的教育策略,能为师生赋能,让教育看得见人。
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
你喜欢你的学校吗?
每看到一个孩子,我都有一问究竟的冲动。在我的认识中,学生是否喜欢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最重要尺度。没有人可以远离学校,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不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生活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形态成为人生命中的永恒。但我内心最大的不安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反,泛滥于学校中的问题却日益尖锐、积重难返,严重点说,不少学校正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毁掉无数孩子的前途和幸福。
在这本书里,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学校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一个人未来的生活与他曾经的校园经历有什么样的关系,学校如何为每一名师生赋能,促成一个人发展的底座是什么,等等。我想告诉大家:即使现行的教育体制短期内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有远见的校长和老师仍有巨大的操作空间,去探索并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面对必然发生的学校变革,我们不能坐等,而要积极行动。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那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我相信,我们面临的这场教育变革也可以自下而上,靠基层学校的主动求变,“倒逼”教育体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革,从而推动整个教育系统运动轨道的扭转。当越来越多的人亮出鲜明的旗帜,去建设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学校时,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充满希望。
我们的学校是这样的吗
某一年,我到河北某地筹办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与区委书记见面,他说:学校办成什么样,其实早就有了标准答案,就是向“某某名校”学习。
我当然知道领导口中的“某某名校”。这所学校以高考成绩惊人而闻名全国,学校大门外,巨幅状元画像沿街一字排开,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成功”的背后当然是宝贵的“经验”,“某某名校”模式应运而生,风靡全国。大家纷至沓来,急于取得真经。你的学生怎么跑操我就怎么跑操,你的时间控制到每一分钟我就控制到每一分钟,你强调“丛林法则”,我就变本加厉。于是,一套“工业化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趋之若鹜的榜样。
这样一所“全国知名学校”,被领导向往,可以理解。
我当即表态:“某某名校”有它的优势,但我不主张完全照搬。首先,仅凭高考升学数据并不能完全证明一所学校的成功,还要洞察它背后牺牲的东西。况且,即使认定它是成功的,“拿来主义”也可能水土不服。我们可以办出优质的学校,但我希望,这个“优质”,有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可以说,中国大部分学校是“墙头草”式的,“跟风现象”严重。今天这个学校火了,人们一窝蜂去考察、学习,明天那个学校出名了,大家又“喜新厌旧”,朝着新的榜样奔去。什么样的风来了,就倒向什么方向,你方唱罢我登台,红红火火,一片虚假繁荣……
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一味盲从,让中国的学校同质化严重:面目模糊、枯槁苍白、孱弱无力。
我们的学校学生怎么看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坚定地认为,学生视角是一条绝不能忽略的标准。
前两年,网上有一个段子,说学校的职责是“你想干嘛它就不让你干嘛”。虽是调侃之语,但折射出的并非少数学生的心声。当一所学校给学生留下如此印象,难免会遭到学生的排斥与抵触,我们固然可以凭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负面情绪,或者学生因为顾忌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只得忍气吞声、不敢造次,但这表面上的风平浪静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吗?
我一直主张从学生视角判断学校的成功与否,最为简单的标准是:学生每天是否愿意开开心心地到学校来?有一天毕业离开了,他是否怀念自己的母校并乐意“常回家看看”?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言行举止是否印上了母校的“标识码”?如果一所学校空有骄人的高考数字,却没有真正被学生接纳和热爱,算得上成功吗?
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所学校是不是真的有勇气来听一听学生的心声?我到过一所名校,一路参观,颇觉压抑。楼道口、走廊中、院区里,到处分布着臂戴红袖章的“纠察队”,他们趾高气扬,严格执法,凡是不按规定路线走路的,在楼道里说话音量偏大的,有奔跑、打闹现象的,一律视为“违纪”,要记录在册。校长颇为得意,这是“自主管理”的显著成效。的确,乍看起来,一切井然有序。但仔细琢磨,又有些怪异:好学校首先是有“人”存在的学校,但这所学校的“人”在哪里?人真诚干净的眼神在哪里?人明媚自然的笑容在哪里?人勇敢积极的状态在哪里?人温暖纯正的心灵在哪里?好学校的“好”是孩子生命状态的纯真与自然,是孩子精神世界的饱满与富足,是孩子行为举止的自然与端庄。而在这所学校,目之所及的“规范”“顺畅”背后,却是简单、粗暴地逼人就范的“野蛮”。在我看来,这种“人盯人”的控制并不是教育,这样高压下的“低眉顺眼”更算不上教育的成效,而是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如果学校有胆量,给学生一次民主发表意见的机会,对遍布校园的“纠察队”和一双双监视自己的“眼睛”,到底是支持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呢?
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如果你去主掌一所学校,你的学校会有哪些与众不同?
我们都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方向错了,跑得越快,越会偏离目的地。无数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今天的教育,从政府官员、校长、老师到家长、学生,不可谓不辛苦、不努力,但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国家不满意,教育者不满意,老百姓也不满意。问题就在于,方向出了问题,我们“辛勤”地构筑着一个病态的教育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流行着这样一个话语体系:你要好好读幼儿园,学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样你才能去读重点小学;你要好好读小学,努力提高成绩,这样你才能读重点初中;你要继续好好学习,吃更多的苦,这样你才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读了重点大学,你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开始好的人生……这样的逻辑体系,就像一个美丽的传说,从老师、家长口中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太多的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急于把这种逻辑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以期待他们依此行事。
我认为,这恰恰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源。建立在这样一套逻辑上的教育系统,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无论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少轮次,各个学科的教学纲要怎样修改、补充、完善,也难以撼动这个体系的根本,因此也就很难奏效。
显然,这套逻辑过分强调了智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其潜在含义是:只要你的智力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你的美满人生就有了基础,而智力水平提升的基本表现就是你各类考试的成绩出色;反之,如果你拿不到“高分”,对不起,你只能是个失败者,体面的社会地位,令人艳羡的职业,足够骄傲的收入,也就注定与你无缘了。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现有的高考体制不就指向这样一个结论吗?但冷静下来,并不难发现这个逻辑中的漏洞:一方面,人的智力存在先天差异,永远不能做到所有人都取得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有限,即使再努力,能过“独木桥”的永远是少数人。况且,学校教育绝非只有“智力”的培育,而是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唯有完整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如果我们坚持以上述逻辑来设计学校教育的系统,导致的结局就显而易见了:
学校成为了按照“智力”标准去打造学生的流水线,一套模子,一把尺子,在让一小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将付出更多的人被淘汰的巨大代价。这样的学校中,鲜活的“人”不见了,学生只是“产品”,教师是制造产品的“工具”。从学校这个“工厂”走出来的,当然有优质品、合格品,但必然出现大批量的“次品”和“副产品”,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更糟糕的是,即使我们眼中优秀的学生,如果他们仅限于“智力”层面的高水平,甚至降格为“考试”层面的“高分数”,面对汹涌而至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对“已来”的未来,他们虽然在流水线上经历了“千锤百炼”,以“优质产品”的面貌走上了社会,成为所谓的“精英”,谁敢保证,他们不会陷入精致的平庸,甚至沦为新时代的“废品”,最终百无一用呢?
王福强,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全国语文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主讲教师。先后出版《用心做教研》《经营你的课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成为好教师的7项修炼》(与李维华合著)等教育作品,出版音像制品《驾驭课堂的艺术》《做传递正能量的教师》《挖掘学生潜能:教师必备的唤醒艺术》。先后在全国各地为中小学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做专题报告百余场。
序言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001
第一章寻找学校的意义
第一节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校003
【案例】你的画里是什么003
沃森父子对话的启示005
“目中无人”的学校比比皆是008
学生喜欢是评定优质学校的最重要标准009
第二节学校的第一要务是什么012
【案例】“寄生虫”与苦恼的妈妈012
“巨婴”是怎么养成的014
先成人,后成才015
“丛林法则”带来的恶果018
第三节学校的价值如何选择022
【案例】“一个都不能少”的开学典礼022
“学生成长”先于“学校发展”023
何为基础教育的“基础”025
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027
第四节学校的信仰如何定位030
【案例】“诚信考试”面临的挑战030
相信是最大的师德031
教育要让社会变得更好034
寻找每个人的天赋037
第二章发现教师的价值
第一节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校的未来043
【案例】一个优秀教师的巡回报告043
让教师远离“被幸福”044
评价教师要多一点温度046
要做教师心灵的守护者050
第二节教师是“人”,而非工具053
【案例】不肯站在“大局”的高度看问题的老师053
沦为“工具”的教师054
还教师精神的自由056
强化“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060
第三节教师是学校变革的“最大变量”064
【案例】一个老师的“蜕变”064
给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岗位066
每个人都成为培训资源的提供者069
给教师搭建分数之外的“T台”072
第四节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075
【案例】被表彰的“捶背”事件075
人格课程的最佳表现方式076
推广“我,就是教育”的文化078
发现学校中默默无闻的人081
第三章唤醒学生的灵魂
第一节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087
【案例】如此悲催的课间087
别让整个民族晕倒088
“空心病”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远090
由“消极矫治”转向“积极建设”093
第二节寻找学生成长的秘密096
【案例】一个另类家长的“遭遇”096
尊重成长规律才能真正“目中有人”097
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100
让学生做更好的自己104
第三节没有自我管理,教育就不会发生109
【案例】一年级的“自我管理”109
学生的自觉性决定着一所学校的高度111
搭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113
我的大门随时开,欢迎大家走进来117
第四节听到每一个孩子的梦想120
【案例】二十五年前的梦想120
留给学生“做梦”的空间121
要摆脱“过度现实”的教育124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126
第四章提升课堂的力量
第一节 为学生的二十年后而教131
【案例】一场关于“有用”和“无用”的辩论131
有滋有味儿的“无用”更让人受益终生132
为学生的未来而教: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134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138
第二节 教学管理的真实属性140
【案例】取消公开排名带来的困惑140
学生不是成绩册上的一个符号141
“绿色升学率”带来的思考143
让课堂“安全”起来145
第三节 课堂教学之辩149
【案例】一个教研员的“自白”149
一份流产的高效课堂评价表150
公开课要立足于提供研究的样本153
不要过度模式化155
第四节 看得到人的课堂158
【案例】一次课堂教学的探讨158
不仅“心中有案”,更要“目中有人”159
“备学生”才不会“对牛弹琴”160
让课堂评价语言靠“人”近一些163
第五章 重构学校的文化
第一节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169
【案例】一所校园文化“名校”的诞生169
日益庸俗化的学校文化170
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172
不能丢掉教育自信175
第二节 废弃基于害怕的管理178
【案例】一封被怒怼的关于“体罚”的信件178
赋予“安全校园”更丰富的内涵181
让“舒展”成为学校的一个关键词183
故事:让教育温暖起来186
第三节 向前再走一步就是创新189
【案例】一次特殊的“班级管理现场会”189
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出教育的味道190
让系统思考成为所有人的工作方式194
创造真正有“仪式感”的仪式197
第四节建设学校良好的文化生态201
【案例】你是“差生”,我不跟你玩201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202
生态构建从改变人的形象做起206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