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法学研究》创刊40周年,《法学研究》编辑部特组织编辑出版丛书“《法学研究》专题选辑”,以专题形式汇编发表在《法学研究》上的在理论上学术水平较高、在实践上对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有一定影响的文章,再由主编撰写两万字左右的“导论”放置文章之前,系统梳理本专题多年来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脉络。本丛书拟出版15本。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本。有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民法”。近代以来,各国民法都展现了一条从不承认团体人格到团体人格不断扩展的道路。法人理论的种种争论、民事主体和权利能力概念的变迁、第三类民事主体的兴起,都是这一历史发展在理论上的投射。本书收录了《法学研究》自创刊至今所刊发的关于这一主题的精典论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理对于这一主题的发掘、探索、研讨、争鸣的一个缩影。本书“导读”在这些精典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关于这一主题的学术专著和其他学术论文,对于我国法人和团体人格的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便于读者对此主题的宏观把握。
回顾与反思是使思想成熟的酵母,系统化的回顾与专业性的反思则是促进思想理性化成熟的高效酵母。成熟的过程离不开经常而真诚的回顾与反思,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如此,一个学科、一个团体、一本期刊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我们在《法学研究》正式创刊40年之际编写《(法学研究)专题选辑》,既是旨在引发对有关《法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其所反映的法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也是旨在凝聚充满学术真诚的回顾与反思的思想结晶。由是,《(法学研究)专题选辑》是使其所刊载的学术成果提炼升华、保值增值的载体,而非只是重述过往、感叹岁月、感叹曾经的学术纪念品。
对于曾经的法学过往,哪怕是很近的法学过往,我们能够记忆的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周全、那样清晰、那样深刻,即使我们是其中许多学术事件的亲历者甚至是一些理论成就的创造者。这是一个时空变化迅捷的时代,我们在法学研究的路上走得很匆忙,几乎无暇暂停一下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回顾一下那路上曾经的艰辛与快乐、曾经的迷茫与信念、曾经的犹疑与坚定、曾经的放弃与坚持、曾经的困窘与突破,特别是无暇再感悟一下那些“曾经”中的前因后果与内功外力。法学界同仁或许有同样的经验:每每一部著述刚结句付梓,紧接着又有多个学术选题等待开篇起笔,无参考引用目的而只以提升素养为旨去系列阅读既往的法学精品力作,几为夏日里对秋风的奢望。也许这是辉煌高远却又繁重绵续的学术使命造成的,也许这是相当必要却又不尽合理的学术机制造成的,也许这是个人偏好却又是集体相似的学术习惯造成的,无论如何,大量学术作品再价及转化的学术创造与理论贡献,仅仅表达学人的敬意应该是不够的,真正的学术尊重首先在于阅读并且一再阅读映现信念、智慧和勇气的学术作品。《(法学研究)专题选辑》试图以学术史研究的方法和再评价的方式,向学界同行表达我们的感悟:阅读甚至反复阅读既有成果本该是学术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曾在另外一本中国当代法学史著作的导论中描述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路蜿蜒前行而终至康庄辉煌,中国法学研究之圃亦蔓延蓬勃而于今卓然大观。这种描述显然旨在鼓舞而非理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理解。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理解现在才能理解未来,只有建立在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基础上,在面对临近的未来时,才会有更多的从容和更稳妥的应对,才会有向真理再前进一步的勇气与智慧。要深刻理解中国法学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有两种关系需要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一是法学与法治的关系,二是法学成果与其发生机制的关系。法学与法治共存并互动于同一历史过程,法学史既是法律的知识发展史,也构成法治进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法、法律、法治的学术研究,既受制于各个具体历史场景中的给定条件,又反映着各个历史场景中的法律实践和法治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拨动,预示着法治的目的、路径与节奏。认真对待中国法学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学史,梳理各个法治领域法学理论的演进状态,重估各种制度形成时期的学术供给,反思当时制度设计中背景形塑和价值预设的理论解说,可以更真实地对法治演变轨迹及其未来动向作出学术判断,从中也更有把握地绘出中国法学未来的可能图景。对于既有法学成果,人们更多的是采取应用主义的态度,对观点内容的关注甚于对观点形成机制的关注。当然,能够把既有学术观点纳入当下的理论创新论证体系中,已然是对既往学术努力的尊重与发扬,但对于学术创新的生成效益而言,一个学术观点的生成过程与形成机制的启发力远大于那个学术观点内容的启发力,我们应当在学术生产过程中,至少将两者的重要性置于等量齐观的学术坐标体系中。唯其如此,中国法学的发展与创新才会是一个生生不息又一以贯之的理性发展过程,不因己悲而滞,不因物喜而涨,长此以往,信者无疆。
作为国内法学界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法学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在争鸣中发展、中国法治在跌宕中进步的一个历史见证者,也是一个具有主体性、使命感和倡导力的学术过程参与者。《法学研究》于1978年试刊,于1979年正式创刊。在其1979年的发刊词中,向初蒙独立学科意识的法学界和再识思想解放价值的社会各界昭示,在办刊工作中秉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百家争鸣、端正学风”的信念,着重于探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致力于反映国内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热心于发现和举荐从事法学研究工作的学术人才。创刊至今40年来,《法学研究》虽经岁月更替而初心不改,虽有队伍更新而使命不坠,前后八任主编、50名编辑均能恪守“严谨、务实、深入、学术”的办刊风格,把《法学研究》作为自己学术生命的存续载体和学术奉献的展示舞台。或许正因如此,《法学研究》常被誉为“法学界风格最稳健、质量最稳定的期刊”。质而言之,说的是刊,看的是物,而靠的是人。我们相信,《法学研究》及其所刊载的文章以及这些文章的采编过程,应该可以视为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学发展、法治进步的一个较佳样本。也正因如此,我们有信心通过《(法学研究)专题选辑》,概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发展的思想轨迹以及法学人的心路历程。
本套丛书旨在以《法学研究》为样本,梳理和归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在一个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思想火花与争鸣交织,反思和提炼法学理论在一个个法治建设变奏处启发、拨动及预示的经验效果。丛书将《法学研究》自创刊以来刊发的论文分专题遴选,将有代表性的论文结集出版,故命名为“《法学研究》专题选辑”。考虑到《法学研究》刊发论文数量有限,每个专题都由编者撰写一篇2万字左右的“导论”,结合其他期刊论文和专著对该专题上的研究进展予以归纳和提炼。
冯珏,女,1978年5月生,江苏昆山人。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长期从事民商法学的科研和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现为《法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代表作:《英美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安全保障义务与不作为侵权》(《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民事责任体系与无过错补偿计划的互动——以疫苗损害救济为中心》(《中外法学》2016年第6期)、《汉德公式的解读与反思》(《中外法学》2008年第4期)、《或有期间概念之质疑》(《法商研究》2017年第3期)、《论侵权法中的抗辩事由》(《法律科学》2011年第4期)等。近年来专注于民法中人法理论与制度的研究,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自动驾驶汽车致损的民事侵权责任》(《中国法学》2018年第6期)、《作为组织的法人》(《环球法律评论》2020年第2期)。
导论 冯珏
第一编法人制度与国企改革
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应是所有者和占有者的关系 江平 康德琯 田建华
论企业法人与企业法人所有权 梁慧星
论国营企业经营权 佟柔 周威
公有制的法律实现方式问题 孙宪忠
国有企业走向公司的难点及其法理思考 王保树
第二编法人的人格
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南振兴 郭登科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 朱慈蕴
论法人人格权 尹田
民法上的人及其理性基础 李永军
第三编法人的意思与机关
试论法人的机关、意思和过错 马俊驹
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与“表见代表”规则 温世扬 何平
决议行为效力规则之构造 徐银波
单位(法人)犯罪的概念及其理论根据
——兼评刑事连带责任论 何秉松
第四编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
关于合伙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 魏振瀛
论国家作为民事主体 王利明
部分权利能力制度的构建 刘召成
主体制度民商合一的中国路径 汪青松
我国民法典法人基本类型模式选择 罗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