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文明等诸多因素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作者注重将执政党制度和国家制度结合、理论与事例结合、制度事实与制度沿革结合、制度本意和制度实施结合、制度描述和制度分析结合、制度固本和制度改革结合,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主要关系、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着重阐述党的领导和执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元首制度、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各项重要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可作为高校、党校的相关专业的参考书或教材,党校培训、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参考书或教材,党和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政治学习的辅导材料,社会大众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参考读物。
无论中外,有关探究社会政治现象的知识与理论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不久,政治学科在中国也得以成长。新中国的70年里,政治学经历过一段曲折后,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一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政治学的70年历程,笔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作为指导国家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建国伊始,由于苏联没有设置政治学专业,对我们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也由于旧中国的政治学科总体上属于西方政治学体系,无法适应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因此,政治学科被忽视了。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政治学科被作为资产阶级“伪科学”而取消,它的某些理论经改造后被纳入《国家与法》的课程之中。这一阶段,政治学由被忽视到被取消。
(二)1960-1979年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开始突破苏联模式。1960年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先后重建了政治学系,“但主要讲授马列主义政治学,并不涉及政治学广泛领域的其他方面。”①1964年,遵照毛泽东、周恩来相关批示精神,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上述三校的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研究重点分别是,北京大学侧重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国人民大学着重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旦大学偏重于西欧与北美。这一阶段,新中国的政治学获得了局部性恢复。
(三)1980-1988年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即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②之所以强调政治学“赶快补课”,按笔者理解,一是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③;二是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④。这两方面均需要政治学深入研究,建言资政。
1980年底,以人数不多的老一辈政治学者为骨干,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这是启动“补课”的标志。在此前后,大部分省市也组建了地方政治学会;19 81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率先重建政治学专业,并开始招生。随后,各地高校纷纷跟进;1982年,中国政治学会与复旦大学合办首期全国性政治学讲习班,为各地高校的“补课”提供了师资。同年,《政治学概论》等一批教材、专著和译著相继问世;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政治学研究所,并由该所创刊了《政治学研究》。到1988年,我国已培养了多届政治学本科生和硕士生,更有全国首批政治学博士(二位)在北京大学毕业,给政治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至此,政治学的人、机构、期刊、教材等要素基本具备。这一阶段,初步完成了政治学“补课”和全面恢复的任务。
李寿初,男,汉族,1970年生于湖南,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学院犯罪学系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法理专业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理专业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著有《中国政府制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第2版)、《法治的局限及其克服:公民不服从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公民不服从论》(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2016年版)、《统治合法性》(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2016年版)、《中国政治运行中的三大关系》(德国金琅学术出版社2017年版)、《权力——铱法治权的法政治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另有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绪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生成
一 历史机遇
(一)近代中国不适合资本主义生长
(二)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
二 新民主主义阶段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二)抗日战争时期
(三)解放战争时期
三 社会主义阶段
(一)共同纲领时期(1949年9月-1954年9月)
(二)“五四宪法”时期(1954年9月-1966年5月)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12月-)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一 党依法执政
(一)政党政治
(二)执政合法性
(三)党的领导
二 政府依法治理
(一)政府概念
(二)政府模式
(三)政府职能
三 政治体制改革
(一)改革必要性
(二)党政定位
(三)依法治国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一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一)历史传统
(二)党际关系
二 中国共产党
(一)组织结构
(二)主要制度
三 各民主党派
(一)组织结构
(二)主要制度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 国家结构形式
(一)复合制
(二)单一制
二 中国特色的单一制
(一)历史渊源
(二)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三)集分结合
三 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中央集权
(二)央地协作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历史沿革
(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
(三)人大制度的完善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大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
(三)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四)国家立法
……
第六章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第七章 元首制度
第八章 行政制度(上)
第九章 行政制度(下)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一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十二章 监察制度
第十三章 司法制度
第十四章 军事制度
第十五章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