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学者薛林荣关于鲁迅微观研究的随笔集。鲁迅一生热爱博物学,更钟爱树木花草。其笔下的树木营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鲁迅的内心密码。《鲁迅草木谱》以花草树木为切入点洞悉鲁迅的内心世界,力求发现一个有血肉、有温度、有人情的鲁迅。
本书着眼于鲁迅微观研究。作者不仅广泛研读了鲁迅作品及研究论集,梳理出鲁迅作品中关于植物的线索,结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而且将视野扩大到他的生平行迹,从细微处寻绎其一生和植物的关联,洞悉其内文世界。其小品文的形式,切口小而视角独特,语言平实质朴,充满意趣。
1.以鲁迅生平时间线编排内容,叙说不同时期鲁迅与草木有关的文字和文化活动,清晰展示了鲁从草木切入,在写作、思考的鲁迅形象外,挖掘了他对植物学的兴趣,勾勒了生活中少为人知的鲁迅形象。
2.运用丰富的文字材料,展现鲁迅对植物学对草木的喜爱,以草木为线索串起鲁迅的生活,是研究鲁迅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有价值的史料。
3.书中有大量生动的结合文本的插图,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可观赏可揣摩可收藏。
上 卷
003 童年的四季桂和百草园(1885年前后)
010 小小植物学家(1890年前后)
017 《莳花杂志》(1898年)
021 夹道万株杨柳树(1900年)
027 棘篱绕屋树交加(1901年)
03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1903年)
037 我想去学生物学(1906年)
041 携带水野栀子回国(1909年)
045 支持三弟研究植物学和生物学(1909年)
050 73种植物标本(1910年)
055 手抄《南方草木状》等花木古籍(1911年)
059 叶碧而华紫的“一叶兰”(1911年)
066 如松之盛(1912年)
071 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1912年)
080 窗前枣叶簌簌乱落如雨(1912年)
084 万生园夏天倒也很可看(1919年)
090 八道湾的大叶杨有风就响(1920年)
095 在花卉的议论中听自然母的言辞(1922年)
102 在西安看见很多的白杨、很大的石榴树(1924年)
109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1924年)
114 云松阁来种树(1925年)
118 鲁迅与汉画像中的吉祥植物(1925年)
123 会稽至今多竹(1926年)
128 门前的秋葵似的黄花却还在开着(1926年)
136 水横枝青葱得可爱(1927年)
144 动植物译名小记(1927年)
150 翻译《药用植物》(1930年)
156 林木伐尽后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1930年)
162 岂惜芳馨遗远者(1931年)
169 枫叶如丹照嫩寒(1931年)
172 “这花,叫‘万年青’”(1934年)
178 棠棣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名字(1935年)
182 去年种了一株桃花(1935年)
下 卷
189 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1911年)
195 场边靠河的乌桕树(1920年)
203 □喜欢爬上桑树去偷桑葚吃(1925年)
208 隐藏着夜气的杉树林(1926年)
214 广玉兰是鲁迅墓的一部分(1956年)
217 鲁迅作品中的其他草木描写
240 鲁迅所藏草木题材书籍
245 后 记
我想去学生物学
(1906年)
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文两年多时间后,鲁迅1904年9月离开东京,到较远也较为僻静的一个城市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医专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不过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下同),其中就有“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说话的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他就是藤野先生(1874—1945),即藤野严九郎,日本福井县人,解剖学教授,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对鲁迅影响极大。鲁迅认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两年后,鲁迅学习西方医学拯救祖国的幻想破灭了,想在战争时期当军医的幻想,以及想救治他父亲那样病人的愿望都一齐破灭了。他感到学医并非一件□紧要的事,□□件要紧的事,是改变人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他于是告诉许寿裳说自己要退学:“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鲁迅在《藤野先生》里描述了自己退学时的情形: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想去学生物学”本是鲁迅放弃医学时安慰藤野先生随口所说的一个谎言,其实从鲁迅此后的行动看,更像是下意识显露出的真实心理。鲁迅到日本留学后,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即从地质、化学等无生物科学向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生物科学转移。
鲁迅珍视他在仙台学医的经历,就连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鲁迅也订成三厚本收藏着,作为□□的纪念。藤野的照相也挂在他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如此敬重严师,令人喟叹。
如果不是因为文艺疗救国民精神这个更高的志趣,鲁迅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生物学家。
资料载,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藏书室收藏了11本德语植物学著作,如《植物类别之判断》《普通植物学》《植物采集者》《隐花植物——海草、菌类、地衣、苔藓、羊齿类植物》《开花植物体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所产苔藓类与蕨类植物目录》《植物观察入门》《食肉植物》等。说明鲁迅在购藏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书籍方面很用心。
因此,鲁迅在告别藤野先生的时候,虽然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但事实上,生物学尤其是植物学的确是鲁迅重要的知识兴奋点,也是他写作的巨大富矿。由于鲁迅丰富的生物学背景,他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往往不是把这些问题仅仅视为文学的主题而已,也不仅仅是把它们视为永恒的、尽人皆知的哲学命题。对鲁迅而言,生命和死亡是有其具体的生理内容的,其中包括显微镜底下的细菌细胞、血液的新陈代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非常物质的存在。
并且,鲁迅始终热心关注科学和文学领域的□新发展。鲁迅的藏书目录显示,他拥有两本德国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海克尔的原著,一本是1903年德文版的《宇宙之谜》,另一本是1906年版的《生命的奇迹》。我们在鲁迅论海克尔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一直在更新自己的进化论生物学的知识,而就他当时的积累而言,他的水平已远远超出了严复的《天演论》以来中国人对进化论的那一点入门知识,而是搭建起来了自己的“进化论生命观”,并使之成为基本知识框架和世界观。
进化论是鲁迅思想的基调,他相信未来一定胜过现在,“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鲁迅的“进化论生命观”,在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里都有体现,如《呐喊》自序里“铁屋子”的譬喻、夏瑜坟上的花圈、闰土儿子水生应有的新生活、《狂人日记》里期待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伤逝》中“新的生路”、《野草》中“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等等。他在《希望》中更是喊出了“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悖论式的箴言。
毫无疑问,生物学是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力量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