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旁观者的眼寻找被忽视的美
夕??琳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的先行者,他提出的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三中心论,使他的部分思想观点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正因如此,当得知他曾经在风云变幻之际到日本和中国进行拜访时,人们就一直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这位美国教育家眼中,中国和日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相信,这位坦荡的美国人,这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实用主义者,定会将他眼中中国和日本的样子,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向人们展示这两个东方国家独特的魅力。
而杜威也没有让人们失望。在结束两年多的旅行后,他根据自己在中国和日本的经历,写就了许多书信和杂文,把自己在日本和中国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阅读此书,我们能够看到那一时期,中国和日本所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人处世的态度。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日本人的优雅、看到工业化带给日本的强大,以及骨子里的旧有观念给他们带来的攻击性。我们还能通过阅读此书,了解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新旧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的独特文化景观;观赏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美丽和优雅;看着中国人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我们还可以从中国青年学生身上体会“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重如泰山般的责任感,进而对中国和日本都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有些人说杜威是一个美国人,无论他有多么杰出,他眼中的中国和日本都有不实之处,他写的书,并不足以作为我们了解中国和日本的资料。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某个地方过去的样子,我们应该去找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了解他们的过往,以及他们眼中的山河故国。
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无懈可击,可是世上有这样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想想看吧,一个对自己的故乡怀有深厚情谊的人,怎么可能公正评价自己的家乡?一个每天看着同一片景色的人,怎么会将这样的景色当成是绝美的、与众不同的风景,主动向从未感受过这种美丽的人提及呢?
如果你单纯从这些当局者口中了解你深深着迷的国家或地区,那么你所了解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被哈哈镜反射过的、不够真实的。只有一个站在旁观者角度,冷静面对自己看到的一切的人,才能将那个地方所有的美丽,准确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而杜威正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也正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此书了解到,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令人产生了无数遐想的国家,在20世纪呈现给世人的真实面貌。
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比较
荣楚欧
由于受到地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美、中、日三个国家的人民,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特点,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使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这种性格特点形成的他们在为人处世上的优缺点。
美国人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这里的自我意识是指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中,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重要。在他们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失,然后才会想到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家庭和单位等集体造成的影响,所以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断。事实上美国人的这种自我意识不只是体现在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上,也体现在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上。美国人通常不愿意干涉他人的选择,即使对方是他的孩子和亲友也不例外。他们很少主动对别人伸出援手。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困难就要靠自己来解决,谁也不能当谁的救世主。
事实上这种性格如同一把双刃剑,从有利的角度看,它能帮助美国人主动、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让他们拥有足够的力量面对人生的风雨。在这种自我意识的驱使下,大部分美国人都能认清,并且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举个例子,即便是再邋遢的美国人都会自觉地保证自己所在的公共区域的干净和整洁。他们可能会抱怨做这件事是无趣的,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因为这个缘故,就任凭自己所在的公共区域给人留下一种脏乱差的感觉,也绝不会将这件事情推到别人的头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应该为与自己有关的一切负责,这令他们的生活过得井然有序,坦荡从容。
从不利的角度看,这种自我意识会使美国人将合作看作一件累赘多余的事情。任何时候,他们都倾向于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即使不得不与他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他们也会固执己见,不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会使他们在面对那些需要集体力量的事情时,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
事实上美国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还有很强的竞争意识。美国人不愿意接受“水平相当”这样的话,在他们看来胜负之间是有明显的界限的。他们乐于在任何一个场合和他人分出高下,就像是狼群中的每一匹狼都会用尽全力争夺狼王一样。不仅如此,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对数个选择对象进行比较,只有“优胜者”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而“失败者”往往被他们弃如敝屣。与自我意识一样,这种性格特点也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在这种竞争意识的影响下,美国人做每一件事情都会觉得自己正在被别人追逐,从而产生紧迫感和前进的动力。这会使他们注重做事效率和自我能力的提高,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进而帮助他们拥有更好的前途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在强烈的竞争意识的驱使下,美国人做事都是将最终的结果放在第一位,而这很容易让他们变成功利主义者,错失许多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人在观看话剧时,总是不厌其烦地选择那些获奖的或者是得到专业评论家称赞的话剧,而那些没有得到专业评论家和评论机构认可的话剧,不管再怎么精彩都得不到他们的青睐。这不仅会使优秀的剧作家产生怀才不遇的悲愤,还会使他们自己错过那些艺术带来的震撼和力量。可以说美国人既是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受益者,同时又是它们的受害者。
事实上,美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他们看来,不论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对他们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他们从未曾试图改变自己的这些性格特点。不过这些性格特点相对来说是比较内在的,倘若你不是长期和一个美国人相处,那么你就察觉不到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也察觉不到他们身上沸腾着渴望竞争的鲜血。然而,在美国人的身上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特点,即直白。
如果你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或者是做了什么让他们觉得无法接受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会直白地将自己内心的不满表达出来,至于你听到此话后的心情好坏,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美国人也习惯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到访的目的,而不会在此之前用一堆应酬的话来暖场,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除了让时间飞快地流逝之外没有任何的用处。这种性格特点形成的处世方式的利弊同样非常明显。从有利的角度来说,这种处世方式会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使他们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利益,尽快达成自己的目标。从不利的角度来说,这种开门见山的直白的说话方式,会使得那些不了解他们的人产生他们不近人情、冷漠的错觉,给他们的生活和交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像对待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一样,尽管美国人意识到自己的直白可能会给自己招来莫名其妙的麻烦,他们也不愿意改变或是隐藏自己的这一性格特点。而且无论经历过什么事,他们都不会从自身的性格找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性格上来说,美国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极具竞争意识的,而且他们都是坦率直白的。
而中国人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与美国人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首先,中国人有极强的集体意识和家族观念。如果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做出定义,他们会下意识地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先说出来,其次才是自己的身份和成就。在处理自己的“人生大事”的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被他人的意见所影响,极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倘若一个中国少年想要将画画作为自己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可是他的家人如果都众口一词地对他说:“画画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你应该慎重地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对你将来的人生有很大裨益的行业。”那么得不到支持的他就很有可能放弃画画转而选择一个他从未考虑过的行业,并为之努力一生。
其次,中国人往往是含蓄内敛的。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是“和为贵”。如果不是在特定的场合,他们很少将自己和别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竞争当然也是存在的,但是中国人并不会像美国人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中说出“我要击败某某人”的话,所有的较量都是无声无息地进行的,除了当事人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亲友,其他人都不会知道。非但如此,倘若哪个中国人在竞争中失败了,那么,与之交谈的其他同胞都会避开这个话题,并将这一举动视为体贴。如果这个中国人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功,那么他也会尽可能地让自己将这一成功看淡,即使真的欣喜若狂,也没有哪个中国人会在对手的面前将内心的欢喜表现得太过明显,否则会被其他的同胞视为得意忘形。
除此之外,中国人非常在意体面。如果有哪个中国人被他人用特别直白的话责怪了,那他一定会觉得自己颜面扫地,进而闷闷不乐,而那个将他的缺点直言相告的人,也会被他拉到拒绝往来的黑名单里,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绝不主动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特点,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提到他人的缺点时,都会表达得比较委婉,至于对方能不能明白就要看他自己的领悟能力了。有这一性格特点的中国人,很少会在拜访他人时直白主动地说明自己的来意,总是要先用其他的话做铺垫,再慢慢地将谈话的方向引到自己拜访他人的目的的话题上,以免让他人觉得自己目的性太强,不懂得体贴他人。
这样的性格特点同样具有两面性。从有利的角度来说,中国人这种含蓄内敛的性格,以及由性格延伸出体贴他人、在乎他人看法的表现,很容易给其他人尤其是异国来客留下比较好的印象,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从不利的角度来说,在这种性格特点的影响下,大多数中国人做事都摇摆不定,容易因为他人的反对和阻拦陷入功败垂成的艰难境地之中。
中国人的性格可以用含蓄内敛来形容,美国人的性格则可以被称作注重效益、开朗直白。
但是我们却很难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人的性格。这是因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性格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个词语准确地形容日本人的性格特点,这实际上跟日本社会流行的耻感文化密切相关。
耻感文化发源于中国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应该知道礼义廉耻,将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世人唾骂。该思想的本意是人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不做违背道德的事。而日本人将这种思想解读成了以他人的态度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在这种解读的影响下,日本人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将他人的评价看作判断自己行事是否正确的标准,而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如果身边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赞赏,那么他们就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恰当的;如果身边的人在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用责备的目光看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犯下了极为严重的错误。因此,日本人在为人处世上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当格外注重集体意识的他们处在自己平日的交际范围中时,为了给身边的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他们会显得特别温文尔雅,谦卑恭顺,甚至会让你觉得他们过于自卑。
在日本,你见不到任何高声说话的人,所有人都是轻声交谈,力求不影响到身边任何人。如果有人因他们的举动稍微皱一下眉头,他们就会立刻诚惶诚恐地道歉。不仅如此,不管他们多么愤怒,只要令他们愤怒的那一方弯下腰来道歉,他们就会立刻表示谅解,甚至会把事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可是,一旦这些在自己家园表现得谦卑恭顺的日本人,到了没有人了解他们的地方,他们的行为举止就会变得迥然相异。他们会在街道上侵扰素不相识的行人。面对指责时非但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还会把自己犯下的错误推到别人的身上。更不可理喻的是在耻感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反而觉得自己做了件维护自己和家人形象的大好事。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得出,单纯地将自己身处的小集体中他人的看法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丝毫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除了没有正确的、成熟的是非观念,日本人身上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他们极端崇拜强者。对待才华能力高于自己的人,他们总是殷勤备至,甚至会做出一些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但是,对待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他们就会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在大多数日本人的眼中,弱者是没有话语权的,同样,他们也不值得被人尊重。这种以强者为尊的特点,使他们做了不少令人厌恶的事情,也错过了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事情。
可以说,没有是非观念和强者崇拜这两点是日本人身上的致命缺点。
不过日本人身上也并非都是缺点。在日本,大多数人都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爱好。一旦他们下定决心要做某一件事情,他们就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去,并且竭尽所能地将这件事情做到完美,绝不会因为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初心,或是以敷衍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情。如果你走进日本人的餐厅点上一道生鱼片,那么这家店的老板——负责做这道菜的厨师,就会到专门的地方买来新鲜的鱼,然后当着你的面完成这道菜的制作。如果有人对他说:“这种做法太浪费时间、精力,可以选择不是那么新鲜的鱼来做菜,客人尝不出来。”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与此同时,他还会将此人视作道德缺失的“无行”之人,将此人列入禁止往来的黑名单。
此外,日本人习惯用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一旦他们发现某种东西对自己甚至同胞的生活是有利的,他们就会积极地接受甚至是主动接触这种东西,让这种东西能为他们自己所用。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世界上最乐于学习之人,这一点能帮助他们迅速地走出困境,并且变得比过去更好一些。
除了善于学习这一点之外,日本人总是会用郑重的态度对待自己国家的各种传统文化。他们会将得到自己认可的那些文化,一代一代地妥善保存下来,让这些文化能够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管是从中国传入的茶道还是他们国家本身具有的各项传统文化,都已在他们的国家流传了千百年,这也是日本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通过分析美国人、中国人、日本人的性格特点,我们发现尽管这三个国家的人在性格方面均有利弊且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这些性格的养成都与自己国家特有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之所以三个国家的人在性格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异,都是因为他们奉行的文化不同。美国人的直白自我根源于立国之初就植根于美国脊梁中的独立和追求独立的精神。中国人之所以含蓄内敛是受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日本人极端矛盾的性格则是因为耻感文化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这提示我们要用慎重的态度对待文化的传承和选择,以便我们身上的由国家文化决定的集体文化可以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