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知识,并将现代心理测量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教材体系,完整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重要的心理测验量表。既有心理测量技术的介绍,更注重心理测量思想方法的培养。教材中辅以大量图片和表格,“资料链接”专栏介绍了与心理测量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与资料,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本教材内容新颖,体系全面,融文采与学术于一体,可读性强,注重心理测量的应用,既适合作为心理测量学的教材,又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
序 言
心理测量是一个极其迷人的领域。当我们仰望星空之时,必定会因为宇宙之辽阔无垠而感到震撼和惊奇,同时不免敬畏无比,此时,我们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架起望远镜,像伽利略那样开始探索之旅。同样,当我们洞察人类内心这另外一片星空之时,我们在震撼和惊奇之余,也往往不禁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之旅。我们可能会对那些著名的心理测验产生兴趣,也可能对那些神奇的算法产生好奇,或者干脆自己开始了幼稚的编写问卷的尝试……虽然在这个领域似乎并没有发生像伽利略那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出现过像伽利略那样的英雄人物,一切都似乎是和平时代的平凡生活,但是,对我们这些目睹了近半个世纪学术变迁的人来说,仍然难免会有一种沧桑的感觉。
在我步入心理学领域之初,最令我心醉神迷的就是心理测量。记得在中学时代,我曾经迷恋各种各样的数学、物理学兴趣题,以及智力兴趣题;我与好友杨和寿先生经常在一起解答这些兴趣题。我们曾经搜集大量这样的兴趣题。大学时代,我读到林传鼎教授关于清代名医从笔迹预测病故的近似神话般的传奇,对如何通过笔迹探索人类心灵产生了强烈兴趣。此后,与同时代人一样,我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热烈的心理测验热潮。在长期的社会心理服务(如为各类学校新生做入学心理测验,帮助政府机关、企业选聘人员,等等)中,我认识到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心理测验完全不同的需求,发现中国人更不喜欢问卷测验,却特别喜欢投射测验。我们还将罗夏墨迹测验编制成软件,这让我们在做分析时更加便利。在几个方面的探索中,我们觉得还是很有价值与意义的。例如,当我们发现使用问卷测验几乎无法测量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婚姻心理时(因为中国普通老百姓不习惯面对陌生人直接回答个人家庭婚姻方面的隐私问题),我们开始了运用投射技术的原理探索家庭婚姻心理的尝试,并在十多年的实践中获得了些微成绩。当西方人也没有对心理健康给出明确的定义时,我们根据中国人的文化经验,发展了心理健康是一种生命的风格的理论假说,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我们发现,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建构的心理健康风格假说与西方积极心理学有着很不相同的内涵。我们还持续几十年进行着有关人类心理障碍(包括自杀风险和暴力风险)方面的测量研究。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如庄子所言,恍惚如白驹过隙,近半个世纪就要过去了,这样的回顾使我们体会到,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在心理测量领域,任由自由的心灵在心理的平原驰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领域,特别需要百家争鸣,百家齐放,任何垄断与控制资源的行为都是不对的,都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在今天,出现了一些很不好的现象。例如,由于心理咨询师培训的乱象,导致另一种乱象。修订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进行心理治疗和诊断,这是完全错误的。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也曾发生过同样的争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展开了罗杰斯在自传中说的有生以来最残酷的战斗,最后的结论是心理学家完全应当从事心理治疗。且问:心理咨询如果不做心理治疗,还能做什么?陪聊?再问:学心理学的不能做心理治疗,那谁还能做心理治疗?又如,心理学界的刊物本来就很少,却对心理测验类的论文作了不公平的限定(例如要求鉴定)。这些做法有可能限制心理学这些领域的自由探索,并可能进而再次导致未来心理学的全面萎缩,就像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批判与限制一样。事实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与利用心理测验量表进行有偿社会服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本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就厄运连连。无论是与国内的其他学科如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相比,还是与国外的心理学学科相比,恐怕都很少见到这样的学科现象:中国心理学尚未出现大师,更没有学派,甚至没有原创理论。我们根据经典的心理学史的记载与评述,从出现的大师数量、学派数量、理论数量和影响力四个维度对中国、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六个国家的心理学学科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影响力系数用如下公式计算:影响力=[大师+(学派×理论)]/100。文献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六个国家心理学学科发展水平评估
中国 美国 德国 英国 苏联 日本
大师数量 0 26 12 4 5 0
学派数量 0 9 5 2 4 0
理论数量 0 64 20 8 19 2
影响力 0 6.02 1.12 0.2 0.81 0
在这六个国家中,中国心理学是最落后、最令人担忧的。日本虽然也没有大师,没有学派,但是至少还有一些理论。
罗曼·罗兰曾经有一句名言:“打开窗户吧,让我们呼吸一点英雄的气息!”这句话似乎特别适用于中国心理学界。我们应当打开窗户,鼓励更多的自由探索,而不是关门闭户,作茧自缚。中国心理学界需要伽利略式的人物,需要英雄,需要大师。我们已经被平庸和沉闷折腾够了。
童辉杰
于苏州静一斋
2019年12月25日
童辉杰,心理学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人才测评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历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副主席等。发表和出版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致力于发展适合中国人文化的心理测验,编制心理测验量表多种,如《心理障碍评定量表》(PHS,包括中学生版、大学生版、成人版)、《心理健康风格问卷》(中学生版、大学生版、成人版)、《恋爱质量与健康测验》和《婚姻质量与健康测验》,以及《应对效能问卷》,并自主开发成电脑测评软件,广泛应用于公司、学校和医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研究兴趣广泛,涉及心理咨询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喜研习佛学与老庄,擅长美术,好计算机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