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时代的文化反思》是著名学者鲁枢元教授近三十年来在“生态文化”研究领域所作演讲与对话的精华汇编,多方位呈现了作者面对当下生态危机的观察与反思。作者致力于将“生态”这一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导入现代人精神文化领域,把“人类精神”作为地球生物圈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变量引进生态学学科,并希冀在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基础上建立精神生态学。作者认为,深陷生态困境的现代人必须超越笛卡儿、培根设定的现代性思维模式,跳出“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与“无限发展观”的藩篱,汲取东、西方先民积淀下的生存智慧,让“低物质损耗的高品位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期许。
本书作者还尝试摆脱“学院派”某些论证与书写规则,践行蕴含着个人感性与体温的“绿色话语”。
适读人群 :对生态感兴趣的读者 过去300年里,理性之光使人类陷入“整体的无明状态”,启蒙的结果竟是弥塞天地的“启蒙之蒙”。现代人的生存空间日益困窘,时代在日渐富裕的同时也在日趋贫乏。
精神与生态,或许是现代人死里逃生的一个出口。只有“前现代的思想遗存”与“后现代的思想萌芽”联手,跳脱“二元对立”与“人类中心”的思维藩篱,颠覆“发展迷思”与“资本逻辑”的社会模式,用一种有机论的眼光看待自然、世界和人的关系,人类社会或许才能进入怀特海哲学中那片充满灵光的精神领域、充满绿意的生态领域。
作者关于生态社会的种种构想,相对于强大的现实政治经济来说,或许只是一个永远在地平线上隐约呈现的乌托邦。但作者始终相信:“与其在痛苦中终结,不如在无望中超越。”
鲁枢元(1946— ),人文学者,1988年国务院人事部命名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长期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文化建设。出版有《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空间》《陶渊明的幽灵》及The Ecological Era and 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A Case Study of Tao Yuanming等。曾荣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及柯布共同福祉奖。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认为“鲁枢元是中国生态批评里程碑式的人物”。柯布共同福祉奖授奖词中称其为“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自序
上辑 演讲
元问题:人与自然
——陶渊明与卢梭、梭罗的比较陈述 / 003
生态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 008
生态困境中的精神变量与“精神污染” / 015
三分法与精神生态 / 024
人类纪的文学使命:修补地球精神圈 / 033
生态文艺学的知识空间 / 040
浅说生态哲学 / 051
曼纽什的美学怀疑论与生态美学 / 064
我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 073
第二次启蒙与东方精神 / 076
杜亚泉的启蒙理性与生态意识 / 083
东方诗哲与现代性生态陷阱
——从1924 年泰戈尔访华之行说起 / 090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兼谈消费文化、城市文化与美学日常生活化 / 101
修辞学与人类生态观念 / 108
汉字“风”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 117
自然之维
——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 / 127
关于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反思 / 138
陶渊明的自然哲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 153
“田园诗”与“打工诗”
——现代化与农业文明的生态困窘 / 169
陶渊明的田园时光与柯布的农业生态愿景 / 178
知白守黑,营造新时代的生态文明 / 186
自在的自然美
——P. 瓦雷里的贝壳 / 191
佛教与生态 / 197
梵净山的弥勒道场与傩信仰 / 210
东坡与刚峰
——兼谈绿色情商与生态人格的养护 / 216
低物质损耗的高品位生活
——关于人类现代生活史的反思 / 227
文学,恢弘的弱效应 / 230
绿色学术的话语形态 / 237
生态社会能否成为一种期待 / 244
下辑 对话
从艺术心理到精神生态
——答夏中义问 / 253
生态学与文艺学
——与余谋昌先生的对话 / 261
生态关怀:艺术实践的时代精神
——答《中国艺术报》记者乔燕冰问 / 276
金融危机时刻谈生态
——与刘士林、路燕三人谈 / 282
生态解困期待一场精神革命
——答《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尹萍问 / 293
城市之忧与环境美学
——与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对话 / 298
困惑与突围:生态批评的空间
——答李金来二十问 / 305
绿化心灵,从萌芽开始
——与江苏省东洲小学祝禧校长的对话 / 312
阐释学就是本体论
——答《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记者问 / 321
走向世界的诗哲陶渊明
——答《文汇读书周报》朱自奋问 / 329
文艺学、生态文化与时代精神状况
——对话文艺评论家刘海燕 / 335
关于中西方生态文化思想的通信
——对话张嘉如教授 / 36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