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伦法学论丛》出版了,此亦垂暮之年的一件快事。值此之际,几十年求法问道的点点滴滴,学术历程中的风风雨雨,不免时常浮现脑海,思之有欣慰也有嘘唏。当年如何与法学结缘而迈人法学的门槛,在浩瀚的法学领域中如何倾情于理论法学,理论法学的教学与研究中所经历的诸般坎坷与艰辛,对自己平生言说作文的敝帚自珍之情,如此等等,都时常萦绕心间。借这套书出版的契机,整理一下思绪,回首自己的学术人生,清贫守道,笔砚消磨,个中冷暖甘苦,或可絮叨一二,喟然叹曰:“著书撰文求法意,一蓑烟雨任平生。”
《吕世伦法学论丛》出版了,此亦垂暮之年的一件快事。值此之际,几十年求法问道的点点滴滴,学术历程中的风风雨雨,不免时常浮现脑海,思之有欣慰也有嘘唏。当年如何与法学结缘而迈人法学的门槛,在浩瀚的法学领域中如何倾情于理论法学,理论法学的教学与研究中所经历的诸般坎坷与艰辛,对自己平生言说作文的敝帚自珍之情,如此等等,都时常萦绕心间。借这套书出版的契机,整理一下思绪,回首自己的学术人生,清贫守道,笔砚消磨,个中冷暖甘苦,或可絮叨一二,喟然叹曰:“著书撰文求法意,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我是中国人”的觉醒
我的法学之梦是在一种极为特殊情况下形成的。本人出生于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军国主义侵占的大连地区。少年时期读过不到两年的私塾,先是接受童蒙类的教育,继而背诵《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稍长便开始翻看一些信手拈来的古典小说如包公、彭公、施公“三案”书,当代文学小说,“四大才子书”等。尽管很多地方似懂非懂,但读书兴趣愈发深厚,颇有贪婪的劲头。彼时追求的是知识,与政治无关。进小学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里不准孩子讲中国话,只许讲日语(叫“国语常用”),否则便会遭受处罚;每周除了上几堂日语会话之外,其余时间便是军训,种地,四处捡废铁、骨头和采野菜,支援“大东亚圣战”。社会上传播的声音,一方面是因不堪忍受横征暴敛、苦工奴役、饥寒交迫、恐怖虐杀而引起的怒吼,另一方面是关内尤其是隔海相望的山东不断流进八路军率领群众抗日壮举之类所引起的欢呼。大连地区迅速变成一座即将爆发的反日火山。我们中间,也与日俱增地盛传鬼子兵必败的消息,背地里玩着诅咒日本的各种游戏。对我来说,这是头脑中第一次萌发反抗外敌压迫的观念。
1945年8月15日,我的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巨大震撼,因而这一天成为我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亲眼看到的历史性场景是:上午,日本宪兵、警察及汉奸们还在耀武扬威,横行霸道,民众敢怒不敢言地躲避着他们;而正午12点,收音机特别是街心的高音喇叭突然播出“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颤抖声音。顷刻间,人们蜂拥而出,塞满街巷,议论着、欢呼着,脸上挂着喜悦、激动的泪花。大连42年被殖民地化和民众被“亡国奴”化的耻辱,一洗而净。大约半个小时之后,鼎沸的人群中响起一片“报仇的时候到了”“抓狗腿子去”的喊叫声,瞬间大家三五成群地分散奔跑而去。我们几个小朋友也兴冲冲地尾随大人们四处颠簸,眼瞅着一些又一些“狗腿子”“巡捕”从各个角落被揪出来示众和推打;一些更胆大的人则手持棍棒,冲进此前唯恐躲避不及的“大衙门”(警察署)和“小衙门”(派出所)拍桌子、缴枪,而这些往日肆无忌惮的豺狼们,则个个瑟瑟发抖,交出武器,蹲在屋角,乞求给一条活命。
“八一五”这天上、下午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陡然引爆的空前的中华民族大觉醒,对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就是使我确切知道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追想起来,几世代大连人的命运,是那样难以表达的不幸。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总听到老人们念叨:“这世道,大清国不回来就没个好!”这是由于他们所经历的是大连被沙皇俄国和日本占领,不知道有个“中华民国”,也不知道有个大人物孙中山,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生下来就是“大清国”的子民。
行文至此,我不禁忆起1944年冬天遇上的一件事:一天下午,金州城东街一个墙角处,有位衣衫褴褛、踏着露出大脚趾的鞋子的醉汉坐在地上晒太阳。不一会儿,迎面走来个腰挂短刀的日本警察,用大皮靴狠狠地踢他,问“你是什么人?”汉子被惊醒,连忙回答:“我是中国人。”那警察更凶恶地继续踢他,说:“我要踢的就是中国人!”汉子赶快改口说:“我是满洲国人(指伪满人)。”警察也说不对。汉子显得不知如何应答,便冒出一句:“我是日本人。”警察轻蔑地反问:“你够格吗?!”还告诫:“记住,你是洲人。”(当时日本把大连地区叫做其所属的“关东洲”。)“洲人”,这个怪诞的称呼,包含多少令人心酸苦楚的蕴意。其时,我脑际里随即浮现一种强烈的感受: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是多么艰难,又多么值得珍惜啊!
吕世伦,193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兼任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4-1988年)、研究员;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学会创建人之一,任副会长;北京市优秀教师;2015年度“李步云法学奖”获得者。长期致力于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绪论
第一章 黑格尔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 谜和解答
一、认识论之谜
二、逻辑学之谜
第二节 黑格尔的解答为什么难以采纳
一、精神和自然
二、范畴的演绎
第二章 精神的发展
第一节 《精神现象学》的概要
一、个人心态和表现于哲学上的精神的发展
二、表现在宗教上的精神过程
第二节 《精神现象学》议论的研究
一、议论的缺欠
二、议论的价值
第三章 世界史
一、黑格尔对于欧洲的侧重
二、世界历史个人
三、日耳曼世界
四、黑格尔对新教徒的侧重
五、厌恶民主主义
六、停滞和进步
第四章 黑格尔的国家论
第一节 概观
一、人为什么需要自由
二、社会不是人的行为意图的产物
三、道德和自由
四、道德和合理性
五、合理性和法
六、服从的义务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状况和形态——全面的考察
一、教义的表示
二、抽象法和道德
三、家庭和市民社会
四、黑格尔的诡辩和知觉力
第三节 抽象法、道德、伦理
一、所有权和契约
二、犯罪和刑罚
三、良心的主张
第四节 家庭和市民社会
一、黑格尔的共同生活概念
二、家庭
三、边沁和黑格尔的比较
四、市民社会是教育性的
五、社会阶级
六、司法制度
七、同业公会
第五节 国家
一、什么是国家
二、政府的三种权力
三、代表议会
四、言论自由
五、国家间的关系
六、战争
第六节 有关黑格尔国家论的观察
一、对黑格尔的错误非难
二、对待国家的过分强调
三、为什么不是世界国家
四、成功和正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