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8年,是全球秩序重构的关键一年。金融危机十余年后,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旧世界体系在不断瓦解,新国际秩序却尚未形成。一方面,“逆全球化”的趋势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中国主导的“新全球化”模式在崭露头角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正是这两条线索之间冲突的集中体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知识界不仅在引发全球秩序动荡的一系列事件中重新审视西方与思考世界,更在开放和包容中不断探索和构建新的治理模式与文明叙事。
从表面看,“中美贸易战”似乎只是一场经济领域的摩擦,事实上,它更是关乎世界秩序变迁的重大转折。以保护主义为核心的贸易战,不仅标志着美国已经选择抛弃了后冷战以来经其一手打造的自由主义全球体系,更彰显着西方世界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所持的恐惧与敌视。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也是中国崛起必须直面的严峻考验。世界已经改变,并注定不会回到原点。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的选择与坚持。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全新篇章。上合、金砖、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中国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全面崛起不仅关乎世界格局的发展,更具有文明史的意义。在过去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中,全球化的历史仿佛就是西方化甚至美国化的文明扩张史,中国原有的天下体系及其背后的文明秩序被降格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教条下,中国从一个古典的文明秩序被改造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要求的现代民族国家,被迫以“冲击—回应”式的框架与西方积极“接轨”,从而完成普适主义进程的历史终结。然而世界历史注定是全球不同文明秩序相互碰撞、相互征服、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形塑的进程。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中国的复兴绝不是简单的权势崛起,而是一种普遍主义文明形态的复兴,中国道路因此也必然包含文明复兴的内涵。理解中国道路必须把握两条重要线索。一是古典的儒学传统,二是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前者关乎中华文明的复兴,后者关乎现代社会的构建。新中国的革命不仅接续了古典的文明传统,其本身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在不断重新审视古典传统与革命传统的进程中,全新的中国史观正在得到重建。
与此同时,人们也深刻意识到,中国真正的挑战不仅在于外部,更在于内部。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问题,而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基本完成之后,如何使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健全和完善的问题。财富的分配在社会贫富分化的背景下日益突出和敏感,原先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环境资源、产业结构、债务和金融风险、城市化、老龄化等问题不仅由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而被挤到一起,增加了解决的难度和紧迫性,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统筹协调各方、凝聚改革共识、实现有效治理,也比以往复杂得多。为此,中共中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正是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面对改革的深水区,如何坚定改革信念,如何破解体制的藩篱,如何突破利益的固化,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勇气。四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不仅是为我们认识和反思过去寻找资源,更是为中国的未来探索发展的重要方向。2018年的局势再一次表明,中国和世界已经构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在《法意看世界》的基础上,出版这本《法意看中国》。作为《法意看世界》的姊妹篇,本书聚焦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国内的思想讨论,并试图通过这种讨论,记录中国思想界和公共舆论界的思考精华,观察并思考由此折射出的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走向。本书分为“全球局势:观察与评论”“特朗普新政与‘中美贸易战’”“中国崛起与国际关系”“中国道路”“中国体制:政党、国家与治理”“经济与社会”“公共舆论与文化意识形态”七编,试图通过对国内学界思想讨论的概括与摘要,展现中国学人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为人们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一幅更为丰富的思想图景。
《法意看中国》编委会
2019年9月
刘天骄,复旦大学法学院师资博士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领域:法学理论、英美宪法、帝国与国际法。
姚无铭,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专业,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公共政策方向法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