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伴依恋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青少年心理素质综合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水平。因此,研究亲子、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对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对其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心理素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主题,其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构建、功能揭示、机制探讨和教育促进等重要方面,其中机制探讨尤显重要,而且它是现有研究相对薄弱的方面。
《亲子、同伴依恋和中学生心理素质》拟从心理素质形成机制视角出发,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探讨亲子、同伴依恋与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关系,为揭示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
为了更好地推动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我们编撰了“光华社会学文库”。回顾从光华大学(Kwang Hua University)到西南财经大学的近百年历史,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是西南财经大学一贯传承的理念。秉持这两条交相辉映的大学学术精神,我们将本丛书取名为“光华社会学文库”,以守百年之光荣传统。同时,我们力求社会学研究的创新,这个努力包含了文库专著在中与西、理论与实证、学术与应用等方面的贡献。
一 西南地区的社会学研究:历史的馈赠
中国社会学起源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社会学的先驱者严复于1897年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取名《群学肄言》)。1903年上海文明编译局出版《群学肄言》足本,190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订正群学肄言》。同时,中国古代学者思想中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思想,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社会学界,一般称20世纪40年代(指1937-1949年)为社会学的建设时期。社会学传人中国后的30多年仍是舶来品。所以,如何使社会学的理论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使社会学中国化,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学的中心任务。而赋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学以学术灵魂的,当属以孙本文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或综合学派和在社会主义思潮基础上生发而来的唯物史观社会学,以及吴文藻等人创建中国学派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本文及其代表的综合学派是在那个时期的学院社会学中居于正宗地位的主流形态。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本是在学术传统和学术领域中展开和书写的,但一个历史性事件改写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轨迹。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内地多个城市沦陷,平、津、宁、沪、杭等省市70多所高校为了保存我民族教育之国脉,迁徙到西南大后方。各大院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学者云集西南边陲,云南、四川等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镇。被战争改写的中国社会学史中有一支兼有学术传统和地域特征的研究团队,他们在战争炮火中迁徙到西南,就地搞乡村建设实验;办教育培养社会学人才;结合战时情况,与实际部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人口普查和社会实验,对不同类型社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孙本文及其代表的综合学派相比,他们的研究更具中国特色,其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社会学史上具有独创性的华彩之章。
潘彦谷,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2017年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与成人依恋、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近二十篇论文发表于SSCI期刊,并担任多个SSCI期刊匿名审稿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构想
第二章中学生依恋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变量中心视角分析
第一节研究1中学生亲子依恋与心理素质的横向关系
第二节研究2初中生亲子依恋与心理素质的纵向关系
第三章初中生依恋与心理素质的关系:个人中心视角分析
第一节研究3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轨迹分类以及依恋对其的影响
第二节研究4初中生依恋的发展轨迹分类及其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第四章父母个性特征和婚姻质量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第一节研究5父母成人依恋风格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
第二节研究6父母自尊和神经质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研究7父母婚姻质量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亲子和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研究8亲子关系干预对初中生亲子、同伴依恋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第六章综合讨论和研究结论
第一节综合讨论
第二节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三节实践启示
第四节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父子和母子依恋问卷
附录2父子和母子依恋问卷(简版)
附录3同伴依恋问卷(简版)
附录4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题例
附录5成人依恋风格问卷(ECR问卷中文简版)
附录6婚姻质量问卷
附录7自尊问卷
附录8神经质问卷
附录9心理素质教师他评问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