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列举了孩子最不需要的100个误导,在许多父母中、在家庭教育的很多时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帮助家长们引以为戒,减少或杜绝对孩子的误导。
溺爱、打骂、护短,
攀比、虚荣、歧视,
拔苗助长、过度教育
孩子不需要的100个误导!
钱诗金: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出版《人生不怕》《胆商》《体商》《德商》等多部专著。发表《孩子的德育》《关于美育》等多篇论文。合著《365个荣辱观金故事》、《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
钱丽:就读于陕西外国语学院,后入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毕业后曾从事幼师教育工作,发表作品有《让孩子玩成才》、出版著作有《女人的26个字母》等三部。
《千万不要误导孩子/父母学堂》:
四岁的飞飞从托儿所回到家,就告诉奶奶说,托儿所的教师说他“笨”。奶奶听了又急又气:“飞飞不笨的,谁敢说我们飞飞笨。”天天教飞飞背唐诗的舅公也叫起来:“我们飞飞背诗背得多快。怎么笨啦?!”飞飞的奶奶竟把这件事当作一桩天大的事情,并让爸爸第二天去找老师说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天午睡时,孩子们照例自己脱衣服,飞飞因为穿了一件高领的毛衣,领子紧,脱到一半,一半脸埋在衣领下,一半脸露在外头,就怎么也脱不下来了。老师边帮他边数落道:飞飞是世界上笨的小孩儿。其实,这句话对于四岁的飞飞来说,懵懵懂懂的,并不觉得世界上笨的小孩儿有多可怕。反倒是大人,好像因为老师这句话,孩子受到了天大的冤枉似的,觉着很不平。
有一位女大学生,因为有一次她发电影票,几个要好的想坐在一块儿,同她去换票,换着换着她糊涂了,等着她一块儿出去的好友急了,一句“你怎么那么笨”脱口而出。不曾想,二十来岁的她,脸立刻红了,眼泪跟着落下来。把说者和周围的几个同学倒吓坏了,不知道她是从没让人说过“笨”,还是真的让人无意中戳到痛处了。大四上半学期她竟退学了,直接的原因似乎是为了一场同学们那时候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恋爱,另外跟与同寝室的女生们闹得不愉快也有关系。
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她是个不错的女孩儿,然而每当她遭遇了些人际上的、学业上的不顺利之后,她的母亲必定出现,反正大学里的老师和同学都认识她的母亲。后来才知道,她在初、高中都因为她那个无微不至的母亲而相当出名。没有老师和同学会对她说一句过火的话,人们怕她的眼泪,怕她母亲出来保护她。她享受到了细、无私的母爱,避免了许多小小的不快,也丧失了更多人性的真味。大学是住校的,母亲的羽翼不能时时呵护,周围的人和事也略微复杂。看到原来无忧无虑的女儿变得闷闷不乐,那个无微不至的母亲开始跑学校,找老师。听到一声戏言般的“笨”就流泪的女儿,在能干的母亲保护了二十几年之后在处事上还真的笨起来。大学里的老师没那么管事,大学里的女生经过十来年的教育,对老师的话也未必那么服帖。女儿退学那天,母亲赶来帮她整理东西,管寝室的老太太对着她们母女远去的背影抹眼睛,嘴里叨叨着“可惜可惜”。
其实,许多事情就可惜在过多、过滥、过细的“爱”之下。一颗太小心呵护的心是易碎的,孩子的心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敏感,被关爱出一颗玻璃心的孩子是只能到童话里去过一辈子的,但生活可不是童话。有时候,天真的孩子并未意识到伤害,敏感的大人却先为孩子讨起公道来。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辈子苦。对于怕孩子吃苦的父母,有同样的道理。你呵护得了孩子一时,你可否左右得了孩子未来的一生?
打骂孩子
在一次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儿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这可是这个国际赛事自创办以来的好成绩。在谈到女儿的成才经历时,惯来认为“不打不成才”的胡东振却开始反思: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不会再逼女儿学钢琴。
在颁奖典礼结束后,面对前来讨“育女心经”的人,胡东振语出惊人:“我对不起女儿。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肯定不会再让女儿学钢琴。这条路实在太残酷了!”社会心理学家张思宁评。价:胡丁琦后成名了,可是她只是数万个“胡丁琦们”中的幸运者,并不着其父教育方式的胜利。胡东振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暴力教育更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胆怯、叛逆,甚至是心理失衡。严厉不等于暴力,培养孩子还是应该以引导为主。
不少年轻父母盲目地接受了老辈人在教育子女中的错误经验,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经常把这个观点用于子女的教育中。这些父母只看见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没去分析其危害,顾及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还自认为有理地说:“打是对孩子严格的管教,是不娇惯孩子的表现;只有痛在身上才能记在心上。”甚至还指责别的父母:“就是惯着孩子,舍不得打嘛!”
果真如此?打是痛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记在心上的是什么呢?他们可能是记住了父母的凶狠,在感情上和父母疏远了。在一个对孩子进行的“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她)”的调查中,75%的孩子在回答为什么喜欢妈妈时,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打我”。当父母知道由于父母的打,会使孩子在感情上远离父母时,父母不感到难过?而父母的爱正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极重要条件。
同样,也有人在学生中间做过这样一份关于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民意测验,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当父母打你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
A、改B、怕C、恨
设计者当时想,若有50%的孩子在父母打自己的时候,心里想“我再也不犯了,改”,那么,“打”这一教育手法就不应该废除。
然而民意测验的结果却出人意料,800份问卷,选“改”这一项的是零。40%的孩子想到的是“怕”,60%的孩子想到的是“恨”。
在李老师的班上有这样一位男生,他经常抱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的管教更是置若罔闻。经过交谈,李老师了解了这样一个情况:男生的母亲爱唠叨,父亲则脾气暴躁,教育方法简单,只要听说儿子表现不好,动辄就打骂,所以他特别害怕老师向他父母“告状”,更恨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地谩骂和殴打。他曾非常苦恼地告诉李老师:“我也不想让我的父母伤心,但一想到他们的做法,我就来气,真恨不得永远不进这个家门!”
相关调查研究也表明,长期生活在充满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更具有暴力倾向。
凡此种种,身为父母者真应该好好反省,“打”在这个时代里,无疑是难以立足了。打孩子简单,但后果却是严重的,这关系到孩子日后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一个从小挨打的孩子,一个心里充满仇恨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会苛刻而冷漠地对待这个世界。
孩子记住了挨打疼痛的滋味,有的孩子因怕挨打而变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盲目服从;有的孩子则口服心不服,甚至跟父母顶牛、反抗,脾气变得暴躁;有的记住了以后做错了事不能让父母知道,以免挨打。其实,这样更容易使孩子养成说假话,背地干坏事的毛病。
总之,打骂孩子弊多利少,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我们难道不应该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