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心理评估、问卷调查、量表编制、数据库建立、评估软件应用和心理档案建设有关的书。
作者在阐述心理测量基本理念的同时,更多的是介绍与分享心理评估技术、方法和策略的应用,也把经典与前瞻的心理测验量表在本书中做了比较细致的分类与应用分析。同时把学校心理测评放在大数据、时代性与链接性的背景下去思考和拓展应用。书中对于当前与学校心理测评相关的领域均有涉及与思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并引发思考与共鸣。
这本专著写的是学校里的心理测量与评估,这是本书和其他的心理测量专著的不同之处。杨彦平博士学习过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使用心理量表的经历,还自行编制了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同时他曾经在一线学校当过心理老师,在上海闵行区担任心理健康教育与测量研究中心主任,在区域层面做过心理测量方面的实践探索,现在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专门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培训与实践工作。他在学校心理健康和心理测量领域里辛勤耕耘了近30年,他一直在实践、探索与思考,他的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都是比较强的,这样才能把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思考与实践的心得写成书。这本书就是他的工作总结,这是一般人不可能写就的。杨彦平博士说,这本书是他写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看的,主要解决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与心理测量和测验有关的问题,例如怎么开展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与心理档案的关系,学校常用的心理测试量表,和教师家长相关的测试,还有量表与问卷怎么编制,心理测试怎么和网络技术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等。他是从应用角度写的这本书,他希望学校心理老师能在心理测量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学校心理测试能走专业化道路,同时跟上物联网、大数据和5G时代的步伐。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这本书最适合的读者,这本书对于他们有关心理测量和评估的学习与实际工作一定会有参考价值的。
序言
在2020年5月16日下午,杨彦平微信给我:“金老师,我在疫情期间完成了一本学校心理测量方面的书,想请您写个序。”我早就知道,他从2011年就开始构思新书,当得知他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本书他花了近10年的心血。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当即答应为他的新书作序。我在给他的微信回复中这样写道:“很高兴知道你写了一本《学校心理测量与评估》,并将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一本专业书。首先我要对你表示热烈祝贺!另外,你想请我为这本书写序,谢谢你的邀请,我感到有责任并欣然答应。”
时光荏苒,记忆让我回到了2003年。在我开设的硕士研究生“高级心理测量”课程上,我第一次见到前来听课的杨彦平,他那时候是心理系硕士研究生。他在选修我开设的这门课程后,对心理测量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他当时是上海市第四中学的心理老师,结合学校心理工作积极探索心理测量在学校的应用,给我和其他研究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他对我表示要报考心理测量专业博士生时,我表示了鼓励和支持。就这样,他在2004年7月硕士生毕业之后,成为了由我担当博士生导师的心理测量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是在职博士研究生,既要回学校给学生上心理课和负责学校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又要到华东师大上博士生课程,但他总能很好地安排工作和学习,做到两不误。而且他把中学的工作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他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的表现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有一天,我们全体博士研究生去参观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心理量表使用的现状。在和中心专家座谈时,有位专家提出缺少一个适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量表。我觉得这是学校教育很需要的研究课题,当即就问杨彦平是否可以考虑以编制适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量表为博士论文选题。心理学研究领域有很多方向,心理测量方向的研究应该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方向之一,修订或编制一个量表是一项大工程,量表测题的精选和常模的制订是其中最重要而且最困难的工作。有些研究生宁愿在实验室找少量被试做实验收集数据做论文,也不愿耗时耗力去修订或编制一个量表。但他联系自己在学校做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时遇到的情况,觉得这个题目很有社会和教育意义。他很快就对我表示,确定以编制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量表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我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之后,就是他超出常人的大量付出,他只花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性评量》。这篇论文还获得了上海市2006年社会哲学青年课题的经费资助。在这之后,他没有停步,2008年4月进入(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6月完成研究课题“工作记忆的测量及Baddeley 4成分模型验证”。
当我阅读他写的新书时,我切实感受到他不断前行的脚步,看出他对心理测量事业的热爱与付出。在疫情期间他也没有放松,利用难得的时间,一鼓作气将书稿完成。我在高兴的同时,更感到很欣慰。他没有让我失望。我为能有他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
先来看看《学校心理测量与评估》一书的适用对象。这本专著写的是学校里的心理测量与评估,这是本书和其他的心理测量专著的不同之处。杨彦平博士学习过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使用心理量表的经历,还自行编制了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同时他曾经在一线学校当过心理老师,在上海闵行区担任心理健康教育与测量研究中心主任,在区域层面做过心理测量方面的实践探索,现在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专门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培训与实践工作。他在学校心理健康和心理测量领域里辛勤耕耘了近30年,他一直在实践、探索与思考,他的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都是比较强的,这样才能把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思考与实践的心得写成书。这本书就是他的工作总结,这是一般人不可能写就的。杨彦平博士说,这本书是他写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看的,主要解决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与心理测量和测验有关的问题,例如怎么开展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与心理档案的关系,学校常用的心理测试量表,和教师家长相关的测试,还有量表与问卷怎么编制,心理测试怎么和网络技术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等。他是从应用角度写的这本书,他希望学校心理老师能在心理测量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学校心理测试能走专业化道路,同时跟上物联网、大数据和5G时代的步伐。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这本书最适合的读者,这本书对于他们有关心理测量和评估的学习与实际工作一定会有参考价值的。
强调问题解决与心理测量和评估的应用,是这本新书的特点。本书从体例上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和当前大数据等对心理测量的影响来安排章节。例如,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的有第三章(学校心理档案与心理测评)和第五章(学校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与技术),还有基于心理学与大数据评估技术的发展背景的第四章(大数据与心理测评)。本书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心理测量有关的内容基本上都涵盖了,如从对象上既有学生测评,也有教师与家长的测评;从技术上既有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式,也有大数据与心理测量的结合;从评估内容上,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在具体应用方面,有心理评估与心理档案、心理咨询与心理评估,以及学校特殊学生评估中的具体技术与工具等。由此可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章节进行学习。
从本书的可读性来看,它是专业书,但并不是很难读懂的一本书。杨彦平博士对比较生涩的心理测量原理尽量通俗化地进行了解释,小到一个知识点,大到一个问卷与量表的编制过程都做到具体化,让阅读者能够有兴趣读下去,并读得懂。
本书在写作中也力图将一些心理统计学的知识与测评软件相结合,这对于有统计学基础的老师是有启发和参照的,但对于这方面基础不足的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各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参考相应的统计学书籍。
另外,在本书各个章节,尽管杨彦平博士对很多概念作了界定与说明,如“测量”“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等,但在本书中很多概念有混同使用的情况,如“心理测量”“心理测评”“心理评估”“心理测试”以及“心理测验”等,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丰富性和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可能在读本书的过程中会有所混淆,所以各位读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要根据语境具体加以区别。尽管本书存在以上一些瑕疵,以及本书有些章节的内容还有不少可以继续丰富和完善的地方,但它仍不失为一本近年来难得的优秀书籍。
总的来说,杨彦平博士的这本书是我目前看到的,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测量和评估应用方面,写得比较全面和很有新意的一本书,我觉得它的出版很及时也很有必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愿意把这本书特别推荐给各位读者,尤其是对学校心理测量和评估感兴趣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们。
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心理学爱好者、专业工作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关心并参与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测量领域的工作,促进我国心理测量和测验事业的健康发展。
是为序。
金 瑜(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2020年10月1日
(国庆中秋双节)
前 言
心理学是我的专业,也是我喜欢的事业,从1989年读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我在这个领域也算是摸爬滚打了30多个春秋,一路走来,从没有放弃。学习心理学助人助己,分享快乐,在反思与经验中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超越每一个阶段的自我,这是我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心理学有用吗?学心理学的会算命吗?心理测量和八卦一样吗?这是我经常碰到的提问。如何回答也是一个问题。一般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往往停留在经验或个人的感知层面,误解也好,曲解也罢,这恰恰需要心理学工作者与专业人士的努力与普及宣传。
从本科开始学习应用心理学,到硕士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再到博士和博士后开始涉猎心理测量领域,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我早在10年前就踌躇满志想写一本与学校心理测量有关的书籍,服务于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开始筹划落笔时,才发现自己心理学知识与经验积淀的缺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希望从来就是源于努力、信念和不放弃。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中小学的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2012年该文件再次修订(《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教基一〔2012〕15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等作了宏观与中观层面的规定,为推动各省区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基础性的作用。在学校心理测量部分,要求“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表明学校可以使用心理测试,但要谨慎,需要学生自愿接受。2017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市教委关于开展新一轮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德〔2017〕37号),同时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指标(2017年修订版)》,其中一项指标就是“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但是在具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规范使用心理测试缺乏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本人也多次参与上海各区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与示范校的评审,发现一些学校在使用心理测试与建立心理档案这一块很薄弱,甚至在使用一些过时的没有版权的测评工具。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问卷和量表混为一谈,一些学校用筛查的量表给学生做诊断分析,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使用没有版权和常模的量表或者来路不明的测试工具,导致误测与滥测现象时常发生。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是五味杂陈。所以我从2011年参加上海市第三批“名师后备”学习时萌发的要写一本学校心理测评书籍的愿望,在参加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与示范校的评审后就变得更加强烈,甚至感觉是义不容辞。
心理测量是我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我的导师金瑜教授毕生在心理测量领域耕耘,给我树立了标杆与榜样,同时国内心理测量领域的大师张厚粲教授权威的《心理测量学》和顾海根教授的国内第一本《学校心理测量学》,也给了我启迪与引领,但学习和接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浅薄和写书不易。
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放弃梦想与追求。写书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同行分享经验,给他们以启发与参考。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但是只要尽力去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贡献一点智慧,让同行少走一些弯路也是好的。写书不仅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信念与坚持。
临时抱佛脚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更别说写书了。有了10年前的念想,加上在学校心理健康领域的不断实践与思考,《学校心理测量与评估》一书的框架与雏形在慢慢地形成。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成为本书积累素材的重要原则,网络上的、研讨会上的、学校评估过程中的、讲座与培训过程中的心得等都成为本书写作的素材参考。
非常时期会让人产生新的思考。当真正要开始写书时,我发现除了材料的储备外,时间成了永恒的变量。2020年1月突发的疫情,似乎让一切停止,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与生命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忙碌之后突然被动地停歇,如何让有意义的事情填满“大把的时间”?写书似乎成为必选项。尤其是疫情时期国家和民间对心理学和心理辅导的重视,让我对这本书的架构与写作意义进行了再思考:“专业、实用与参考”是写作的3个重要原则。当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有了10年的素材积累和思考准备,动笔写作就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对自己专业的最大敬畏。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等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如果心理测量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纸笔”时代,那注定了解不了学生,也产生不了什么价值。所以如何将互联网、大数据等与心理测评结合也成为本书思考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对于如何将动态常模、心理发展指数等融入学校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本书也作了探讨。
写作定位也是很重要的。写给谁看,他们看了之后期待怎样的收获是必须要考虑好的。本书的定位是写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看。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流程,对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初步的思考和需求,那么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当然,任何对心理学和心理测试感兴趣的人,如果也能够从本书中找到点滴的启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欣慰。
所以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对与学校心理测评有关的统计原理做简单的介绍外,其他知识、工具、技术等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并结合调查、案例等,力争做到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与应用性。
从本书的架构设计来看,主要是这样一条逻辑线索: 首先是对心理测评的正本清源,让大家从历史的视角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心理测评;其次是明确专业的心理测试需要掌握的相关统计原理与技术;最后是应用,如大数据与心理测评、量表与问卷的编制技术、心理档案与心理测评、心理辅导与心理评估、学校常用的心理测评工具与技术(如针对学生、家长与教师等),基本上涉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心理测试有关的方方面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除了个人的思考与积淀外,也参考了个人参与的相关研究项目,同时查阅和浏览了国内外有关学校心理测评的专业文献、书籍、工具等,虽然尽可能地对出处做了注解,但也存在挂一漏万的情况,还请读者与作者谅解。另外,由于个人学识与专业所限,书中可能存在局限或错误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无论如何,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本着分享、交流与探索的目的,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所得。
2020年8月于上海
杨彦平,心理学博士、博士后,心理学高级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督学,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学校专委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就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深耕近30年,先后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区、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员。担任过区政协委员、区学科带头人与领军人才。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大众心理学》《上海教育》等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2本,参译1本,主编、参编书籍10余本。主要研究方向:心理测评、生涯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团体心理辅导。
目录
序言1
前言5
第一章 心理测量发展概论
第一节 心理测量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树立辩证的心理测验观
第二章 学校心理测评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测量与心理测量
第二节 学校心理测评的统计原理
第三节 学校心理测量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 学校心理档案与心理测评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校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建立
第二节 学校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
第三节 心理测试与档案建立的实施要点
第四节 学校心理档案的拓展与应用
第四章 大数据与心理测评
第一节 大数据与数据库
第二节 大数据与学校心理测评系统
第五章 学校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与技术
第一节 如何选用和识别量表
第二节 学生认知发展测验
第三节 学生人格测验
第四节 学生生涯发展测验
第五节 家庭与亲子关系测试
第六节 心理投射测试
第六章 教师心理测试
第一节 教师职业发展测试
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与人格测试
第七章 问卷与量表编制技术
第一节 问卷编制技术
第二节 量表编制技术
第八章 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心理评估
第一节 学校心理咨询与评估流程
第二节 学校特殊学生的心理评估
第三节 心理危机预防与评估
第四节 常见的神经心理测评工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