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史话
定 价:108 元
丛书名:“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
- 作者:胡波 著,龙登高,张应龙,张秀明 编
- 出版时间:2019/2/1
- ISBN:9787554827383
- 出 版 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34.333.8
- 页码:27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马来西亚是聚居华侨华人多的国家之一,他们虽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中国民族主义认同转变为马来西亚国家认同,但他们同时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村社认同。尤其是华人社会的领袖仍然保留华人的历史文化认同,并力图使这种认同的文化特色正式得到确认,成为复合的马来西亚国家认同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华族社会中,过去那种建立在方言群体和同乡会基础上的关系已经松动了,远远超出家族范围的国际关系与种族关系建立起来了。华族社会中的性别比例日趋接近,华人家庭在其居住国内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可能。华人现在已不再到处流浪,而是在当地长期定居并扎根于当地社会之中。年轻一代的华人已具备了很好的条件,能够参与当地经济和政治社会方面的公开竞争,不同代人之间的差距甚至也成为促进当地现代化的因素。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华人寄回中国的“侨汇”数量明显地减少了,相反地却大大增加了华侨华人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各种经济活动领域中的投资。其实,华侨华人并不渴望在经济上或文化上支配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他们没有政治野心;相反地,他们的前途不可避免地与马来西亚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与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华侨华人,在过去时起时伏的“排华运动”中.虽然遭遇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但是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来说,并没有遭受严重的损失。事实上,华侨华人不仅在重重危机中成功生存下来,而且还充分展现了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早期不幸的遭遇和痛苦的经历,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被一代又一代华侨华人不断地复述着;新生代华侨华人创业创新的故事,也以不同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不断地演绎着,并在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上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出生在吉隆坡一个清贫家庭的第三代华裔古润金,其先祖是广东五华人,后移居广东中山,其祖父在20世纪初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靠做苦力维持生计。古润金的父亲是马来西亚第二代华裔,但他的整个家庭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艰苦奋斗而摆脱贫困。为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在求学之余,古润金主动为报社送报。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前将一大捆报纸挨家挨户地送去。这虽能挣点小钱,缓解家庭日常生活的压力,但家庭经济困难还是使古润金时刻面临辍学的危险。后来他得到慈善人士的帮助,免去了学费的负担,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投身社会,拼命工作,甚至身兼数职,却从无怨言。经过20年的艰苦拼搏,终于事业有成。在马来西亚,他从事多项商业活动,范围涉及房地产、建筑、服务、金融、美容、健康日用品制造业等,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青年企业家。
与众多马来西亚青年企业家不同的是,身为第三代华裔的古润金,既继承了父母和整个家族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又传承了客家人那种崇贤务实的职业精神和仕商相济的人生理念,以及诚信好义的儒商情怀与爱国爱乡的家园意识。
生活在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的当今社会,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马来西亚并不遥远,也不陌生。
在中国南海的南面,过去被称为南洋的地方,有三个国家,一个是马来西亚,一个是新加坡,还有一个小国叫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的关系,历史上错综复杂,因此,谈到马来西亚的历史时必定涉及新加坡和文莱。它们曾属同一个马来亚,位于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部分,是亚、澳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交汇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和贸易往来的要冲。
但是,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有关马来西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信息,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或道听途说中获取。近代以前,我们对马来西亚的称呼比较复杂,近代以来我们常称其为马来亚,到了现代,尤其是1963年后才称其为马来西亚。因此,在本书的叙述中,我们对“马来亚”“马来西亚”并未作严格的区分。直到15、16世纪,大多数中国人对“南洋”概念下的马来西亚,仍然知之甚少。
其实,对浩瀚海洋充满敬畏而又不乏好奇心的中国人,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①。早在秦汉时期,中国沿海到波斯湾的海上交通已经贯通。《汉书·地理志》里就有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南海地区,甚至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的记载。隋唐五代时期,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海上航线一直畅通,尤其是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紧密。宋代已有不少中国人侨居于此。
1405年至1433年,明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造访了南洋地区的沿海国家及其口岸城市,不仅送去了中国的特产和文化,宣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和国威,也带回了沿途各国的物品和见闻,大大拓展了明朝在东南亚和印度洋等地的影响和中国对外交往的空间。郑和下西洋以后不到百年的时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大西洋及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为了寻找香料和东方财富,先后参与了地理大探险,开辟了从欧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拉开了全球海上贸易的序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和环绕非洲的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再次强调:“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正是在这种相继进行的全球性的海上扩张与殖民活动中,全球一体化的海洋贸易体系奇迹般建立起来。中国通往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再度成为东西方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曾经一直雄踞东方、万邦来朝的明清帝国,也不得不重新调整治国和对外方略,谨慎而有限度地对外开放。
前言:海上丝绸之路节点上的马来西亚华侨
一、不同的出发点,相同的移居地
古代文献中的马来西亚
早期在马来西亚经商的华人
葡、荷占领期的马六甲华侨
海峡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劳工
马来西亚城乡里的闽粤移民
旅居者到定居者的艰难历程
二、不同的职业选择,相同的工作动机
商业与转口贸易中的华侨
擅长种植经济作物的华农
开采和经营锡矿的华工
活跃在现代企业中的华侨资本
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国人
三、不同的方言群体,相似的社会组织
林林总总的会馆
同姓旗人的宗祠
秘密会社的秘密
士农工商的分层
华侨社会的特点
四、相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间信仰
马六甲的青云亭和棱榔屿的广福宫
槟榔屿的天后宫和新加坡的天福宫
九皇爷出游与吉隆坡的迎神会
玄天上帝的传说和大伯公的来历
马来两亚华侨的民间信仰
五、不同的生活境况,相似的文化诉求
早期的华语方言学校
张弼士与槟榔屿中华学堂
《叻报》的中国情结
乐善社的演讲会与儒教运动
现代华文教育的推进与成效
六、相似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社会贡献
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见证人
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大功臣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坚定支持者
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者视野下的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形象
七、结语:抹不去的记忆,讲不完的故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