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全集》是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家——张元济先生的书信集,内中具体收录了:《致丁榕(斐章)》、《致丁文江(在君)》、《致马玉山严直方》、《致马裕藻(幼渔)》、《致王云五李宣龚夏鹏》、《致王苍虬(荫嘉)》、《致王季烈(君九)》等。
本全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理论精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本册为第9卷。
《四部丛刊》印行启、刊成记、目录、跋文、校勘记等著作
四部丛刊?初编
印行《四部丛刊》启
《四部丛刊》刊成记
重印《四部丛刊》刊成记
经部
景印宋椠残本《说文解字系传通释》跋
集部
景印明嘉靖本《元氏长庆集》校文
景印明钞本《甫里先生文集》校勘记
景印宋刻配吕无党钞本王黄州《小畜集》札记
景印宋刻《盘洲文集》札记
景印元刻本《金华黄先生文集》札记
四部丛刊?续编
辑印《四部丛刊?续编》缘起
《四部丛刊续集》草目
经部
景印清影刻宋本《仪礼疏》跋
景印日本影印正宗寺钞卷子本《春秋正义》跋
景印宋本《尔雅疏》跋
景印宋本配汲古阁影钞本《汉上易传》跋
景印宋本《周易要义》跋
景印宋本《吕氏家塾读诗记》跋
景印宋本《礼记要义》跋
《礼记要义》校勘记
景印宋本《春秋胡氏传》跋
《春秋胡氏传》校勘记
景印宋本《公是先生七经小传》跋
景印元本《读四书丛说》跋
景印影宋钞本《群经音辨》跋
景印明钞本《急就篇》跋
景印宋本《龙龛手鉴》跋
景印宋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跋
史部
景印明翻刻宋本《尽言集》跋
景印宋本《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跋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校勘记
景印明本马氏《南唐书》跋
马氏《南唐书》校勘记
景印明钱觳钞本陆氏《南唐书》跋
陆氏《南唐书》校勘记
景印吴翌凤钞本《吴越备史》跋
《吴越备史》校勘记
景印钞本《大清一统志》跋
景印明影宋钞本《麟台故事》跋
《麟台故事》校勘记
景印影宋钞本《作邑自箴》跋
景印清吕无党钞本《金石录》跋
《金石录》校勘记
子部
景印宋本《张子语录》跋
《张子语录》校勘记
景印宋本《龟山先生语录》跋
《龟山先生语录》校勘记
景印影元钞本《棠阴比事》跋
景印明本《饮膳正要》跋
景印宋本配明弘治活字本《容斋随笔》跋
景印明本《梦溪笔谈》跋
《梦溪笔谈》校勘记
景印宋本《愧郯录》跋
景印明本《云溪友议》跋
《云溪友议》校勘记
景印明本《云仙杂记》跋
景印汲古阁影宋钞本《挥麈录》跋
景印宋本《清波杂志》跋
《清波杂志》校勘记
景印元本《程史》跋
景印影宋钞本《括异志》跋
集部
景印明钞本《东皋子集》跋
《东皋子集》校勘记
景印明本《宋之问集》跋
《宋之问集》校勘记
景印宋本《朱庆余诗集》跋
《朱庆余诗集》校勘记
景印宋本《周贺诗集》跋
《周贺诗集》校勘记
景印宋本《李丞相诗集》跋
《李丞相诗集》校勘记
景印元本《山谷外集诗注》跋
景印旧钞本《嵩山文集》跋
景印影宋钞本《北山小集》跋
景印明本《沈忠敏公龟骆集》跋
《沈忠敏公龟髂集》校勘记
景印宋本《东莱先生诗集》跋
景印影宋钞本《平斋文集》跋
景印宋本《梅亭先生四六标准》跋
景印林佶钞本《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跋
《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校勘记
景印明嘉靖刻本《叠山集》跋
景印明本《萧冰崖诗集拾遗》跋
景印明正统刻本《许白云先生文集》跋
景印明本《青阳先生文集》跋
景印明本《蜕庵诗》跋
景印明钞本《张光弼诗集》跋
景印明嘉靖本《雍熙乐府》跋
景印手稿本配刻本、钞本《茗斋集》跋
四部丛刊?三编
辑印《四部丛刊?三编》缘起
经部
景印日本影印宋本《尚书正义》跋
景印宋本及日本影印古钞本《礼记正义》残本跋
景印元本《周易郑康成注》跋
景印宋本《诗本义》跋
景印蒙古刻本《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跋
景印残宋本《中庸说》跋
景印残宋本《张状元孟子传》跋
《张状元孟子传》校勘记
……
《百衲本二十四史》序、跋、校勘记及《校史随笔》等著作
陆氏《南唐书》,《四库提要》引钱曾《读书敏求记》称旧本遵《史》、《汉》体,首行书某纪某传卷第几,而注《南唐书》于下。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又称其门人大名成文昭,寄以宋椠本凡十五卷,与今刻十八卷编次小异。今其本均不可见,世行者惟毛氏汲古阁本。是本亦毛氏旧藏、明钱叔宝手录王酉室吏部钞本,王氏自跋谓“出自陆子虚家所藏宋刻。”《本纪》三卷,《列传》十五卷,与钱曾所见小题在上大题在下者异,与王氏所称宋椠十五卷亦不同。书中涉及宋室,如“太祖”、“真宗”、“赵点检”、“天子”、“天威”、“宋兴”、“宋受禅”、“国朝”等字,均空格,盖犹沿宋本之旧。毛氏刊本后跋云:“放翁书一十八卷,仅见于盐官胡孝辕秘册函中,又半烬于武林之火。庚午夏仲,购其焚余板一百有奇,断蚀不能读,因简家藏钞本订正。”然以是本校之,则彼此多不相侔,且足以订正刊本之讹夺者,多至四百余字,不知毛氏何以舍甲而取乙?昔人谓汲古所刊,多非精本,非虚言也。原书有朱笔校改之字,如纪一第四叶,后第六行“浦滩镇”之“潇”改作“渊”,音释第二叶前第八行“周彦下后世去是”之“是”改作“足”,第五叶前第十行“豆卢下姓出北地”之“北”改作“羌”,又第四叶前第四行“舁下西都金陵”之“西”,前第九行“江下德化军”之“德”,前第十行“洪下奉新”之“新”,后第二行“南下漳名”之“漳”,第五叶后第七行“肝肺附”之“肝”,均校增;又第四叶前第九行“江下湖口”下,原有一空格,一“流”字,前第十行“筠”下原有“清江筠以”四字,均校删,度必为钱氏手笔,且与毛本不同,而意义亦较原本为长。因即依校笔上版,并以全部与毛本异同之字,别为《校记》,附录于后,以谂读者。甲戌仲春,海盐张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