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了全国开展“母亲水窖”爱心活动的情况,内容包括组织实施、社会行动、崭新生活。
《永恒的丰碑·青少年应该铭记的共和国故事·大地之爱:全国广泛开展母亲水窖爱心活动》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产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永恒的丰碑·青少年应该铭记的共和国故事·大地之爱:全国广泛开展母亲水窖爱心活动》将带你去了解全国广泛开展“母亲水窖”爱心活动中发生的那些故事。
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产党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站起来了,中华已屹立于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巾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产党的英和中国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一、组织实施
大会堂举行捐赠仪式
大会堂举行义演活动
会宁妇联深入村社抓水窖
金银村欢迎项目验收组
专行水窖工程评估
“母亲水窖”项目初见成效
重庆妇联验收水窖工程
云南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牵挂陡坡村
宁夏军区官兵奋力打井
“母亲水窖”工程意义重大
二、社会行动
劝募书震动亿万心灵
基金会组织捐赠者回访活动
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母亲水窖”续写行动启动
演艺界开展爱心行动
北京举办明星慈善会演
儿童为“母亲水窖”捐款
甘肃组织捐助代表回访活动
大学生心系“母亲水窖”
广州搭建关爱西台
“百事母亲水窖村”落成
三、崭新生活
“母亲水窖”成为幸福之泉
“母亲水窖”滋润土族之乡
“母亲水窖”造福重庆母亲
傣族群众举行欢庆仪式<窖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窖激发村民对美的追求
定西过上环保生活
受益农民刻碑表恩谢
一口水窖改变人生命运
妇女自制锦旗喜送妇联
“母亲水窖”让西部变绿洲
“母亲水窖”润泽彝族百姓
宁夏军区官兵奋力打井2007年9月16日,宁夏军区给水团官兵,奉命从驻地银川,开赴400公里外的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陡坡村。
离村口还有老远,就见在渺无人烟的黄土地上,突然出现了两道人墙。
在大风里已经站了几个小时的村民们,见到官兵后,毫不多言,只是争先恐后地往官兵们手里塞煮熟的鸡蛋,往钻头上挂西北人家嫁女儿时才用的大红绸子。
乡亲们的无言,却让官兵们读懂了乡亲们眼中的那种热切的期盼。
为了这期盼,总工程师穆真明,违背了送女儿去大学报到的承诺,率队赴陡坡村勘察水源;士官尹兵华,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辗转3000多公里,直接赶到陡坡村上了钻台……在官兵们奋战了20天之后,终于打出了3眼深水井。
而且,眼眼水井中的水,都是清冽甘甜。
但是,打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在部村的当天晚上,陡坡村骤降2007年的第一场雨。村民们都高兴地说,这是解放军带来的喜雨,他们是“水神”哪!可是,大雨却愁坏了钻井三连连长刘涛。别说钻前工序,就连战士们的冬衣,此时都还没有取出来,帐篷也没来得及搭建起来,晚上该怎么办呢?正在发愁时,只见村民们拉着战士们的胳膊,说着:“来俺们家里睡吧!”但是,刘涛却说:“我们部队有纪律,出来打井不能打扰老百姓。”陡坡村小学校长张瑾说:“我们的教室正在修建中,没有安玻璃,如果不嫌弃,请先住那里吧。”刘涛说:“等雨小些,我们就赶紧搭帐篷……”“泥水地里哪能睡人!”不容刘涛把话说完,几位老师抢过战士们的铺盖,就往教室里搬。
这一夜,长途奔波了七八个小时的官兵们,在高低的课桌上,和衣而眠。
待官兵们醒来时,却意外地发现,四周的窗户都挂上了老师们从家里送来的毯子。
不利的天气,只是考验的开始。在此后的20多天里,雨雪和险情就没有断过。这使得官兵们的心,一次次地提到了嗓子眼。
大雪还一度阻断了炊事班给官兵们送水的路。
看到战士们渴得端着脸盆盛脏水喝,村支书徐文魁说:啥叫、解放军?和解放军,就是自己喝着苦水、给我们送来甜水的人啊!恶劣的天气,让官兵们揪心,但更揪心的是陡坡村的老百姓。
自打部队的钻井竖起来,巨大的轰鸣声响起来,老乡们就天天来井位,左转转、右看看,开口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这水,啥时能出啊?”战士们憨憨地一笑:“快了!”刘涛补充说:“打不出水,我们就不走!”上岗的给水兵8小时一班,而此时60岁的张耀儒,却在这把他家炕震得直发抖的轰鸣声中,幸福得好些天彻夜难眠。
给水团为陡坡村打的第三口井,就打在张耀儒的家门口。
年轻时曾到周边省市打工的张耀儒,是村里公认的打土井的好手。张耀儒这一生,共挖过11个水窖、3口土井。
但是,却一直没有挖出令人满意的水源。有人“指点”张耀儒说,你家院子斜对面的两棵小白杨树之间有水。
于是,张耀儒就拉上两个儿子,一挖就是两年。在挖到64米深的时候,还真出水了!但是,张耀儒很快就沮丧起来,这些水一天只够打一桶,遇到干旱,3天才凑出一桶水。可张耀儒全家有10多口人哪!等到陡坡村的第三眼井开钻,张耀儒一夜之间成了全村人羡慕的焦点:“那不等于把自来水管接到他家锅里了么?”有村民就对张耀儒说:“张大爷,你应该给解放军两只鸡啊!”张耀儒说:“人家连一个鸡蛋都不要,我还能咋办呢?!”其实,张耀儒为这事,已经寻思很久了。
那个让张耀儒头疼的“群众纪律”,把他的任何心意都打消了。
而战士们一下岗,反倒经常帮张老汉打扫打扫院子,整理整理草堆,拦都拦不住。
2007年10月6日,一场把山桃树都压弯了的大雪。
让彭阳县的气温,跌至零度以下。这使得官兵们的“冬天像冰箱、夏天像烤箱”的帐篷又湿又冷。
张耀儒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赶忙拎上3个火炉,了官兵们住的帐篷。
但是,战士们却不收,说着:“连长不在,我们做不了主。”在张耀儒第六帐篷的时候,连长刘涛终于回来了。但是,依旧是不收。
这曰里笑眯眯的张老汉,此时皱纹都气得绷紧了。他对刘涛说道:“都冻成这样了,你这个当官的,忍心让娃娃们受苦吗?”最后,刘涛终于破例了。
“解放军的床上,连褥子都没有,我睡着热炕,哪里睡得着啊?”于是,张耀儒就每天悄悄战士们的帐篷,把战士们的湿衣服收走,放在自家烧得滚烫的炕上烤。干了之后,他又不动声色地送回去。
在给水团的官兵们打井的日子里,乡亲们心里总是不踏实。
怀疑被毫不掩饰地写在了乡亲们的脸上,直到白花花的、没有任何杂质的水,真的从地里冒了出来的那一刻。
第一口井出水的那天,村里鞭炮、锣鼓齐鸣。老人们牵着娃娃,媳妇们穿上了新衣服。
在县城打工的青年后生也回来了,方圆百十公里的乡亲们来了,一个个把手伸到水管,看着那泉水怎样欢跃地从指尖流过。
此时,年过半百的黄志伟说:“我活了半辈子,从没看到过这么大的水!”“甜啊,跟商店里卖的矿泉水一个味道!”一大早从邻村赶来的吴廷库老人,捧着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
一时间,长长的白胡子被水打得湿漉漉的。
洗井的浊水,乡亲们也舍不得放走,灌满了水窖,又引入了树丛里。
“老师,老师,小树在大口大口地喝水哩!”孩子们高兴地蹲在树丛边,一看就是半天。
袁继荣、景希康老哥俩,打开了一瓶几年没舍得喝的酒,才抿几口,就醉得回不了家了。
“解放军好”几个字,他们喃喃地叨咕了一夜……苍凉的山村,何时有过这般盛大的节日?繁衍生息于这里的人们,几时尝过这从高原深处涌出的甘洌的泉水啊!这甘洌的泉水,让山醉了,树醉了,也让乡亲们的口醉了,心醉了。
从此,乡亲们开始满怀信心地勾勒着心中那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