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的轻重程度及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剩余小肠的长度、部位、是否保留回盲瓣与结肠, 以及肠适应过程是否良好等。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改善症状与促进肠道适应的药物治疗、增加肠道有效吸收面积和针对并发症的手术治疗, 以及出现严重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时的小肠移植。面对个体差异巨大的SBS患者, 临床医师对于如何制订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往往存在很多困惑。为了使SBS患者得到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主编组织国内富有临床经验的专家集体编写了此书, 相信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益的借鉴。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短肠综合征的专业书籍, 系统回顾了短肠综合征发展历史、介绍了短肠综合征、肠衰竭及肠功能障碍的进展、肠道解剖与生理、提出了中国短肠综合征分类、揭示了肠适应的机制、系统介绍了短肠综合征药物治疗、内科康复、外科康复及肠移植进展、短肠综合征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等。
第一章 短肠综合征概述/1
一、短肠综合征与肠功能障碍 /1
二、短肠综合征分型 /5
三、短肠综合征流行病学 /6
四、短肠综合征的治疗 /6
第二章 肠道解剖与生理功能 /11
第一节 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12
一、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12
二、回盲部的结构与功能 /14
三、结肠的结构与功能 /15
第二节 肠道的生理特性/17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7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7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8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18
五、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19
六、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 /20
第三节 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 /21
一、小肠消化、吸收功能与机制 /21
二、结肠的生理功能与机制 /30
第三章 短肠综合征的分型与分期 /33
第一节 短肠综合征的类型 /33
一、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分类 /33
二、根据患者的剩余肠道解剖分类 /33
三、根据患者的PS/PN 需求分类 /34
第二节 短肠综合征的分期 /35
一、急性反应期 /35
二、肠道适应期 /37
三、稳定期 /38
第四章 短肠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 /41
第一节 内稳态失衡 /41
一、肠道内稳态的概念 /41
二、水和电解质稳态 /41
三、酸碱平衡稳态 /42
四、内稳态失衡的实验室检查 /43
五、内稳态失衡的临床表现 /45
第二节 胃肠道功能 /47
一、胃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变 /47
二、胃肠道分泌功能的改变 /48
三、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改变 /49
第三节 营养不良 /51
一、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分类 /51
二、机体对营养不良的代谢反应 /56
三、饥饿对肠道病理生理的影响 /61
第五章 短肠综合征代偿/64
第一节 短肠综合征剩余肠道代偿机制 /64
一、小肠 /64
二、结肠 /72
第二节 影响短肠综合征剩余肠道代偿的因素 /74
一、剩余小肠的长度 /74
二、年龄 /75
三、剩余小肠的部位 /75
四、是否保留回盲瓣及完整的结肠 /76
五、术后是否及时进食 /76
六、剩余肠道是否有病变 /77
第六章 短肠综合征评估/81
第一节 短肠综合征剩余小肠解剖学评估 /81
一、长度评估 /81
二、直径评估 /83
第二节 短肠综合征剩余小肠功能评估 /85
一、吸收功能评估 /85
二、蠕动功能评估 /92
三、内分泌功能评估 /94
第三节 短肠综合征剩余小肠血液循环评估 /94
一、影像学评估 /94
二、内镜学评估 /97
第四节 短肠综合征其他相关器官功能评价 /97
第七章 短肠综合征的营养支持 /103
第一节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评定 /103
一、营养风险筛查 /103
二、营养评定 /105
第二节 能量代谢测定方法 /107
一、双标水法 /108
二、能量代谢房 /108
三、便携式间接能量代谢仪 /108
第三节 营养底物的代谢与需求量 /109
一、营养底物的代谢 /109
二、氨基酸的代谢 /112
三、蛋白质的代谢 /113
四、营养需求量 /113
第四节 肠外营养 /115
一、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15
二、肠外营养途径 /116
三、肠外营养制剂的成分及作用 /117
四、肠外营养的配制 /120
五、家庭肠外营养 /122
第五节 肠内营养 /124
一、肠内营养的消化吸收特点 /124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25
三、肠内营养的分类 /125
四、肠内营养的支持途径及方式 /126
五、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 /127
第六节 肠康复治疗 /127
第八章 短肠综合征药物治疗 /130
第一节 肠道激素的作用/130
第二节 生长激素 /130
第三节 谷氨酰胺 /134
第四节 胰高血糖素样肽/134
第五节 表皮生长因子 /137
第六节 YY 肽 /137
第七节 益生菌与益生元/137
第八节 生长抑素 /138
第九节 止泻药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