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是一部反映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的杰出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于一九四五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一九五一年又出版了作者的修订本,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更高的统一。
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这就是小说《青年近卫军》所根据的事实基础。
小说通过青年近卫军组织、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伏罗希洛夫州游击队和红军正规部队的对敌斗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胜的真理。
小说以极大的热情表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成长的苏联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青年近卫军总部领导人奥列格、万尼亚、邬丽雅、谢尔盖、柳芭等青年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区委书记刘季柯夫等年长一辈领导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显示了他们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忠诚。小说以感人的艺术力量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近卫军力量的源泉,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
小说开始时,一群姑娘在河边嬉戏,忽然听到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敌机轰鸣声,美好的和平生活霎时间中断了。悲剧的场面出现了,人们背井离乡,炸毁矿井。州委指挥疏散,建立地下组织。然后是以奥列格为核心的青年组织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以刘季柯夫为首的地下区委的领导。激动人心的对敌斗争不断展开:散发传单,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和谎言,传播红军坚守莫斯科和在斯大林格勒反攻的消息;绞死伪警福明,警告卖国求荣的叛徒,杀死敌人警卫,解救被俘的红军战士;高插红旗,庆祝十月革命节,鼓舞人们的斗志;武装袭击敌人,破坏交通运输;炸毁职业介绍所,挫败敌人强迫苏联人民到德国去服苦役的阴谋。同时,地下区委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区委领导人之一舒尔迦和参加地下斗争领导工作的井长瓦尔柯最早被捕牺牲。普罗庆柯领导的州游击队遭受挫折,化整为零,配合正规军的行动,迂回作战,节节胜利。最后还是由于叛徒的出卖,青年近卫军和地下区委先后被破坏,几乎全部被捕,形成了悲剧的高潮。但是,通过老少两代的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反法西斯战争必胜、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却有力地鼓舞着人们。
作家: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苏联作家,1923年发表短篇小说《逆流》,一九二七年发表的《毁灭》给他带来了广泛的声誉,成为苏联革命初期经典作品,并经由鲁迅介绍到中国后引起中国各界的关注。法捷耶夫长期担任苏联文学界的领导工作,曾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主席,一九五○年起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法捷耶夫率领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来中国访问。
翻译:
叶水夫(19202002):浙江宁海人,当代著名翻译家。曾任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一九五六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苏联东欧文学研究组长、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此外曾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理事、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叶水夫先生长期进行文学翻译、文学评论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笔名水夫。一九八七年在苏联驻华使馆被授予莫斯科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除了《青年近卫军》,叶水夫翻译了柯涅楚克的《赴苏使命》、戈尔巴朵夫的《不屈的人们》、《高尔基早期作品集》、季莫菲耶夫的《苏联文学史》、邬斯宾斯基的《遗失街风习》、杰缅季耶夫的《法捷耶夫的创作》、德里亚科夫的《伊凡·楚普罗夫的堕落》、葛斯曼的《生命》等,著有大量学术论文。叶水夫主编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选集》曾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作为国礼馈赠俄罗斯总统。在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叶水夫先生是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是中国外国文学工作的组织者,是中国翻译事业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