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咨询和心理辅导课程时,经常听到家长各种无奈的倾诉。
七八年前,我也是一个焦虑的妈妈,那时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我在无助时也曾对着苍天发问:“为什么要我做妈妈,为什么要给我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因为我的孩子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无论是送他上幼儿园,还是去上兴趣课,只要我一转身,就会听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声。
以当时的状态,我根本无法理解他到底怎么了,反而在心里怨愤道:“为什么其他孩子可以好好地学、快乐地玩耍,唯独我的孩子,除了哭还是哭呢?”
可想而知,当我抱着这种排斥心理去养育时,后续问题就越来越大。当孩子觉察到我对他的不耐烦、不接纳时,他对我就有了很深的不满和愤怒,所以我和孩子的关系一度非常糟糕。
我相信此刻正在看书的你,也体验过我的烦恼,或者看到过身边的妈妈有类似的经历。
当我们遇到养育方面的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怀疑:为什么父母养育我们那么容易,而我们养育孩子却如此艰难?为什么我小时候那么听父母的话,而我的孩子却跟我对着干?
比如,我的妈妈在经济困难时期生了五个孩子,并且全部养育成人。更重要的是,当时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不仅要照顾我们五个,还要早晚下地劳动,白天给学生上课——我的妈妈是小学老师。她每天能分配在我们姊妹身上的时间并不多,但不影响我们对她的爱和信任。
现在的我们,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来养育一个孩子,可是养育为我们带来的疲劳和烦恼,却是父母无法比拟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对学员的观察,我找到了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我们很难足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是最艰难的,因为我们来到了一个时代的拐点。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生活节奏是非常慢的,大街上没有汽车尾气,放学后没有课业压力,记忆中有的只是小伙伴一起谈天说地、丢石子玩泥巴。
可现在这个时代争分夺秒。等地铁时,你不需要费力就会被人潮推进列车;只要孩子有作业没有提交,老师比闹钟还准时,会马上通知你;如果你今天有一份报告没有完成,明天就可能被老板问责,甚至有被“炒鱿鱼”的风险。
要知道,孩子是否能够在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中适应下来并健康成长,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对父母的心态和教养方式是极大的考验。
而问题在于,很多人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简单粗暴型的,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如何做,都是听从父母的指挥甚至命令,做不到会被打骂是常态。
打骂在那个年代是有效的。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打骂被贴上了“虐待”的标签,尤其是倡导自由、尊重的教养方式成为主流后。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们陷入了迷茫。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问你:“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但接下来你就会忍不住说希望他当学者、教授、科学家、飞行员、宇航员……
那么问题来了,你为什么给孩子立这些目标呢?如果深挖下去,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人生目标,很多都是你不曾实现的理想。
父母大都认为这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但潜意识里是在让孩子替自己完成未完成的理想。
可是我们忘记了,我们自己都不曾走过的路和没有到达的彼岸,又如何引领孩子到达?
比如,有个读者说:“我对孩子要求不高啊,就想要她钢琴过八级,普通话达到一级。”
可她的孩子死活不愿意弹钢琴,学了半年普通话,z和zh的发音还是搞不清。
后来我问她:“这些你自己都做到了吗?”
她的回答很可爱:“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到,所以希望孩子做好啊。”
这就出现两个概念:一个叫作不合理期待,就是把自己做不到的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自己去实现;第二个叫作潜在的焦虑,因为自己曾在某个地方失败过,又对那个失败不能释怀,所以希望孩子替自己成功,以此来安慰那个曾经失败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人生目标,发现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时,你估计就是陷入了这两个概念里。
你想要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吗?
除了让孩子替自己完成不切实际的理想外,父母还有一个奢望,就是希望孩子在具体行为上超越自己。
我有一个读者说她想离婚,还说老公对孩子极不负责,导致孩子很叛逆,经常在外面打架斗殴。
虽然我认同父亲陪伴孩子很重要,但我知道这不是引发她儿子频繁打架斗殴的原因。她儿子在外面动辄打架斗殴,是因为夫妻二人都很暴力,经常在家里互相打骂。而他们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要斯文、有礼貌,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我有个朋友说:“我家孩子总是跟大人顶嘴,从来不愿意承认错误,这让我非常恼火。”
我问她:“你平时做错了事情,是怎么向别人承认错误的呢?”
她的答案是:“我一直都认真仔细,根本不会做错事情,所以我不需要道歉。”
这就是矛盾点——是人就会犯错,如果大人在犯错后认识不到自己错了,却要求孩子敢作敢为,那么孩子的理解就是:承认错误是可耻的,所以无论我做了什么,我都要据理力争,甚至狡辩。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在孩子的头顶,有父母情绪和行为的接收器。”简单说,就是孩子会模仿父母的一切。父母即使在语言方面无数次教导孩子要如何做、如何变得更优秀,但只要父母自己没有做到这些,他们的孩子基本也做不到。因为无论是出于对父母的忠诚,还是无意识地效仿,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父母做什么,孩子就跟着做什么。
关于这一点,我有个朋友给我讲了一段她自己的经历。她说她一直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但她自己却经常等孩子睡着后又爬起来追剧。她以为这样没有问题,结果有一天她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在课堂上睡着了。我这个朋友感到很奇怪,就偷偷观察孩子夜间的睡眠情况,结果发现每次她偷偷起来到客厅去追剧时,孩子也会起来玩玩具。这就是神奇的亲子同步效应。
作家麦家也曾讲过类似的经历。他说他儿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有两年不愿意和自己讲一句话。无论他如何靠近儿子,儿子依旧视他为仇人。直到后来他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想到自己也曾和父亲几年里都是零交流,才恍悟孩子完全拷贝了他自己的成长道路,这才放下了对儿子的谴责和批判。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就是想告诉各位家长,当你发现孩子某个行为有问题时,你不妨先自省一下,反观自己和爱人,看看你们身上是否出现过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