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梦回千百里
1.激情燃烧的岁月
奠基华夏计算机,英名长存浩然气。
2021年8月27日,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苍松掩映,翠柏高耸,望不到尽头的墓碑整齐排列着,犹如一个巨大威严的方阵,凄婉寂寥地矗立在苍茫岁月的生命长河之中。
胡伟武双手虔诚地捧着一束橘黄色菊花,步履缓慢地穿行在长长的甬道和墓碑之间,脚步轻轻、飘然而行,不发出大的声响,生怕惊扰沉眠于此的逝者们。
他在刻有“杨立铭、夏培肃之墓”前停下脚步,脸色肃穆、神情凝重,小心翼翼对墓碑进行了一番擦拭,尔后伫立在墓碑前,将这束鲜花和装有一枚最新研制成功的龙芯3A5000芯片的盒子,放在干干净净墓碑前,十分虔诚地缓缓鞠了三个躬,用江浙普通话说道:
夏老师,今天是您逝世7周年的日子。我向您汇报,我们最新研制的龙芯3A5000成功了,实现了自主指令系统,性能已逼近国际主流CPU芯片的水平,预计再过2至3年,再有一次迭代,就能达到市场主流CPU芯片的性能了。
言毕,胡伟武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恩师夏培肃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眼前,尘封的往事奔来眼底。
这是作为我国第三代计算机人杰出代表的胡伟武,向驾鹤远去的第一代计算机人夏培肃的一次例行祭奠。每年清明和恩师逝世纪念日,他都会前来扫墓,表达哀思祭奠之情。今天,他又用敬献最新科研成果的独特方式,告慰恩师,传承事业。
坐上返回的车辆,万安公墓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在眼前相继掠过。胡伟武的思绪,又回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发轫起航久远的历史之中。
恩师夏培肃,一生与计算机结缘,在二进制的复杂世界中探索,率先实现中国计算机人的一个科技大梦。她人生的光辉与巅峰来自于计算机,人生终结时的遗憾也源于计算机!
胡伟武更知道,恩师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光荣与骄做,也是中国女性科学家的杰出楷模。她一生心忧家国、优雅恬淡,用特有的责任、勇气和报国追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电子计算机——107机,享有“中国计算机之母”美誉。她一辈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靠榜样和表率的力量,培养出以韩承德、李国杰、胡伟武等为代表的60多位计算机英才,被视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丰碑高耸,后人敬仰。
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为表彰夏培肃院士的卓越成就,授予夏培肃首届终身成就奖。2014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专门设立“夏培肃奖”,每年向在计算机科学、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科研人颁发此奖,使之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与标识。
2021年9月,中国计算机协会追授夏培肃院士“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终身成就奖”,再次褒奖她的历史性贡献,足见高山仰止,英名永存。
从众多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中,我清晰看到,夏培肃身材高挑,体态匀称,年轻时貌美如玉、优雅文静,步入老年后,尽管鬓染秋霜,但依然仪态优雅、精神矍铄,形象永远是温婉大方,衣服始终是笔挺利索,气质仍然是坚强典雅,将东方女性科学家的高贵端庄、忠贞报国的光辉形象留在了天地之间。
夏培肃1923年出身于重庆江津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显赫。祖父夏风薰是前清朝秀才,一生执教为民、育才荣华。父亲夏鸿儒学养丰厚、颇有功名,曾在江津县创办学校及实业,后来参加民主同盟运动,为民族独立而奔走奋斗;母亲黄孝永是当时的师范毕业生,曾任江津女子小学校长等。
从小就饱受家庭文化环境氛围熏陶的夏培肃,聪明伶俐、天赋超群,博览群书、学养不凡,涉猎《四书》《离骚》等古籍经典,崇敬民族仁人志士,知晓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世界科学巨匠,立志投身科研事业。
斯时,夏培肃的求学人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的战乱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大肆入侵蹂躏,还对大后方的重庆等地实施狂轰滥炸。国将不国、山河破碎的深重灾难,更是激起夏培肃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忧心,矢志发愤学习报国图强。
1947年,从国立中央大学走出来、在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分校研究生毕业的夏培肃,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成为一名留洋博士,主要研究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和非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这属于当时十分热门的重点专业,格外翘楚。
在赴英国读博前夜,即将告别生于斯、长于斯而沦陷苦难的故乡时,夏培肃心思沉重,漫步在嘉陵江之畔,望着滚滚向前的家乡河,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岸边那一浪又一浪的波涛,拍打着江堤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似乎也撞击着她的心房……从此一别远走天涯,是寻找个人清静安逸的美好前途,还是学成归来,拯救眼前这个千疮百孔、多灾多难的祖国呢?她有点犹豫了,但父亲夏鸿儒对自己的教诲又一次回响在耳畔:
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责任感,有胆识勇气,不管个人做出什么样牺牲,都应为报国强国而奋斗。
父亲叮嘱中的责任、勇气、报国三个关键词,再一次如同江涛拍岸般叩击着她的心扉,让夏培肃铭刻在心、难以忘怀。